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克製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歎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梁!”
消息傳開,大家都知道了“陸績懷橘”這件事,認為事情雖小,孝心感人。陸績長大後,倍受東吳重用。
初時被太守王郎任命為功曹,負責治安。經過陸績大力整頓,社會風氣肅然,顯示了他的吏治才能。
一次,孫策召集張昭等謀臣商議如何對付其他諸侯,眾人紛紛獻計,認為“四海未泰,須當用武治而平之”。隻有年齡最小、坐在末位的陸績一聲不吭,等大家講完,才高聲闡述自己的意見:“昔日管仲輔助齊桓公九次聯合諸侯,一匡天下,使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而並未用兵。孔子說:‘遠入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大家不考慮用懷柔辦法取勝,一味崇尚武功,我陸績雖然年少,也感到不安。”一席話說得眾人麵麵相覷。張昭覺得這個陸績膽識非同一般,便對他更加器重。後來陸績在孫權屬下受命南征,官至廣西鬱林太守加偏將軍,領兵兩千人,執掌一地軍政大權。
就在他從鬱林太守任上卸職還鄉時,一家四口人的財物裝不滿一船。
陸績擔心船輕難抵風浪,買了一些大甏裝滿鹹菜。船公還搬來一塊幾百斤重的大石頭壓到船頭。行船的路上,遇見水盜,遍搜船體,見無物可拿,空手走去。到家之後陸母高興地對兒子說:“你如果裝來一船金銀財寶,我就不認你這個兒子了。如此清廉地回來,我很高興,這塊大石頭可收藏起來作紀念。”
人們把這塊石頭稱作鬱林石,又稱廉石。舊時這樣的清官是很少見的,所以人們“寶其石”,家鄉的父老兄弟紛紛取船石留作紀念,一時間壓船的石頭成了寶貝,因此又產生了一個“壓石歸航”的典故,用來頌廉責貪。
陸績從鬱林太守仟上歸來以後,就在東海之濱的九峰山麓隱居著述。
可惜的是,這位傑出的天文學家隻活了32歲便病故了。
陸績有個女兒名鬱生,嫁給張白為妻。後來張白的哥哥觸怒孫權被殺,張白也受株連而死,陸氏母女成了兩代孀婦,就將故宅舍為家庵。後人為了紀念陸績,改名“懷橘庵”。
王羲之不動聲色教子向學
王羲之是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其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世人合稱為“二王”。此後曆代王氏家族書法人才輩出。
書法家王獻之自小跟父親王羲之學寫字。有一次,他要父親傳授習字的秘訣,王羲之沒有正麵回答,而是指著院裏的18口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些水缸中,你把這些水缸中的水寫完就知道了。”
王獻之心中不服,認為自己人雖小,字已經寫得很不錯了,便下決心再練基本功,在父親麵前顯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親的字體,練習橫、豎、點、撇、捺,足足練習了兩年,才把自己寫的字給父親看。
父親看完之後笑而不語,母親在一旁說:“有點像鐵劃了。”王獻之又練了兩年各種各樣的鉤,然後給父親看,父親還是不言不語,母親說:“有點像銀鉤了”。王獻之這才開始練完整的字,足足又練了四年,才把寫的字捧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在兒子寫的“大”字下麵加了一點,成了“太”字,因為他覺得兒子寫的“大”
字架勢上緊下鬆,便在下麵加了一點做支撐。王獻之便拿這字給母親看,母親看後歎了口氣說:“我兒練字三千日,隻有這一點是像你父親寫的!”
王獻之聽了,這才徹底服了。從此,他更加下工夫練習寫字了。
王羲之看到兒子用功練字,心裏非常高興。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兒子的身後,猛地拔他執握在手中的筆,沒有拔動,於是他讚揚兒子說:“此兒後當複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兒子寫字時有了手勁,這才開始悉心培養他。
後來,王獻之真的寫完了父親說的18缸中的水,與他的父親一樣,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不動聲色勸子於學,他對兒子沒有一句說教,卻使王獻之逐步懂得了學無止境的道理,從小就確立了兒子嚴格的求學態度,對王獻之後來的成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陶侃之母教子一心為公
陶侃是東晉時期的名將,官至大司馬,是我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他精勤吏職,不喜歡飲酒、賭博,為人稱道。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其對子女出色的言傳身教常使人感動得潸然淚下。
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南市村。16歲那年,因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嫁給了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為妾。生下陶侃沒幾年,丈夫陶丹便病逝。從此陶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由於孤苦無依,湛氏隻好攜帶幼小的陶侃回娘家住,以紡織為生,供陶侃讀書。
湛氏小時候受過一點的啟蒙教育,是個有少許文化的人。她深知讀書的重要,因而省吃儉用,以自己紡紗織布的微薄收入供兒子讀書。可是,小陶侃生性貪玩,讀書不用心,這使望子成龍的母親十分焦急。湛氏明白孩子的心靈是純潔天真的,要讓他懂得道理必須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教育。於是湛氏總想在生活中給孩子以啟發。
有一天下大雨,由於家無鬥笠,也沒有雨傘,陶侃沒法去上學,便蹲在地上看母親織布。他的兩隻眼睛好奇地盯著織布機上穿來穿去的梭子。
湛氏突然停下織布機,把小陶侃拉到身邊,對他說:“侃兒,這些天老師教了你什麼課文?”
陶侃說:“老師最近教我們讀《賢文》。”
湛氏又問:“《賢文》很有意思,你背得出來嗎?”
陶侃馬上流暢地背誦課文。當背到“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母親叫陶侃停下,問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你知道這兩句是什麼意思嗎?”
小陶侃愣愣地想了半天,卻也說不出來。
湛氏便想因勢利導教育孩子,她指著手裏的織布梭子問:“侃兒,這是什麼?”
陶侃說:“是娘織布用的梭子。”
湛氏接著邊織布邊指著手中來來去去的梭子問:“你看這梭子來回穿梭,快不快呀?”
陶侃說:“快,真快!”
湛氏說:“對,這日子就像娘織布的梭子一樣,飛得很快。還有,箭射出去也是很快的,眨眼的工夫,就不見了。所以時間就像那射出的箭和織布的梭子一般快。”
陶侃說:“哦,原來日月如梭、光陰似箭,講的就是日子過得真快啊!”
小陶侃抓抓頭,豁然開朗。
湛氏說:“是呀!侃兒,像你這樣讀書不用心,日子一天天過去,可惜不可惜呢?”
陶侃說可惜!湛氏說:“既然可惜,該怎麼辦?”
陶侃說:“娘,我懂了。我要去珍惜光陰,用功讀書!”
湛氏說:“這就對了。從現在起,你一定要用功讀書,切莫浪費光陰。”
陶侃望著慈母那溫和而期待的目光,好像懂事了許多。從此,他發奮苦讀,結果不負母望,一舉成才。陶侃為官以後,也常告誡部下:“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後人為紀念陶母教子惜陰苦讀的精神,在湛氏故宅旁築有陶侃讀書台,其下為洗墨池。爾後,又在讀書台附近興建了“惜陰書院”和“金川望江樓”。
陶侃家境貧困,盡管如此,陶母仍是寬厚待人,保持了中國婦女的傳統美德和禮節。有一天,陶侃父親的好友範逵等數人途經陶侃的家鄉新淦,見冰雪封道,且又天色將晚,特來陶侃家借宿。陶侃有心待客,可是家中室如懸磬,實在沒有招待客人的東西,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範逵似乎也看出了陶侃的尷尬,便覺自己的行為頗為冒失。
這一切都被湛氏看在眼裏。她覺得家中雖然貧寒,但做人不可失禮。
於是她連忙上前熱情招呼客人,並要陶侃和客人敘敘舊。然後,她便轉過身去安排。
家中早已無錢買米,怎麼辦呢?湛氏習慣性地用手捋了一下鬢角,頓時想出了辦法。她趁客人們閑坐交談之際,毫不猶豫地拿出剪刀,將長發剪下,編成假發,即出門賣到集市上,換回了米油酒菜,又撬下家中幾塊舊樓板當柴燒,把墊在床上的禾草席子拿出來切碎喂客人的馬。這就是“截發筵賓”的動人故事。
範逵等人被陶母的情誼深深感動.連聲讚道:“沒有這樣的母親教育是出不了陶侃這樣的人啊!”
母親“截發筵賓”的待人美德,深深地銘刻在陶侃心上。即使陶侃為官以後,始終保持著“恭而好禮”,“引接疏遠,門無停客”的待人作風。
由於陶侃讀書萬卷,精通兵法,後被太守範逵薦為縣令。陶侃在踏上仕途赴任之際,母親把兒子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侃兒,娘苦了一輩子,總算看到你有了出頭之日。但我希望你能做一個清正之人,不可誤國害民。為娘拿不出什麼東西為兒餞行,就送你三件土物吧。”湛氏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包袱遞給陶侃說:“帶上它吧,到時你自會明白的。”
陶侃說:“放心吧母親,孩兒記住了。”來到官府後,陶侃打開包袱一看,隻見裏麵包著一坯土塊,一隻土碗和一塊白色土布。他先是一怔,過了一會兒,才慢慢領悟到母親的用意。
原來一坯土塊是教兒永記家鄉故土;一隻土碗,是教兒莫貪圖榮華富貴,要保持自家本色;這一塊白色土布,更是教兒為官要盡心恤民,廉潔白奉,清清白白,永不忘本。
母親的舉動深深打動了陶侃的心。
後來陶侃在仕途上果如母親所望,正直為人,清白做官。陶侃在海陽做縣吏的時候,恰好監管漁業。孝順的陶侃念及一生貧居鄉間的慈母,心中總覺歉然不安。有一次,趁下屬出差順路之便,囑托他帶了一壇醃魚送交母親。誰知母親卻原封不動地將這一壇魚退了回來,並在信中寫道:“爾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陶侃收到母親退回的魚和回信,大為震動,愧疚萬分。他決心遵循母親的教導,清白做人,廉潔為官,他勤於政事,多為國家做有益的工作。
陶侃學富五車,為人正直,秉公守法,因而他的仕途十分順利。他從長吏、太尉、都督大將軍一直做到封長沙郡公,成為中國古人治學和為官的表率。
陶侃在幾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時刻牢記母親的教誨,堅持每天早上把一百塊磚搬到屋子外麵去,晚上又如數搬回來。部下問為什麼這樣做,他回答說:“我的誌向是領兵橫掃強虜,恢複中原,如果不鍛煉一個好身體怎麼可以呢!”陶侃有這樣的誌向,其母的教育功不可沒。
後來陶侃和母親住到一起,母親對他的教育和要求更嚴了。有一次,他家宴請賓客,母親把案上的飯粒吃掉,陶侃希望母親不要這樣,給自己留點麵子。陶母說:“你要事業?還是要麵子?你應知道農夫耕作的艱難,你能有飯吃,就是從他們那裏得來的,怎麼能丟掉一粒糧食呢?”陶侃跪下認了錯,此事一時傳為佳話。從那以後陶侃特別節儉,而這一切都與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諸葛亮教子“靜”“儉”為本
諸葛亮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智者,但他在教育孩子卻並無奇法,隻注重要以“靜”“儉”為本,而這其實卻隱含了家庭教育方麵的至理。
諸葛亮教育孩子要“儉以養德”,他本人在生活中就很節儉,在蜀國任丞相時,他曾經寫有一封給蜀後主劉禪的奏書,其中談到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安排,他說:“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產,以長尺寸。
老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諸葛亮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公元269年,晉統一了全國,為了收買人心,下令尋訪漢朝的名臣子孫,賜給他們爵祿。那時諸葛亮第三個兒子諸葛懷還在。他推辭說:“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餘饒。材同樗櫟,無補於國,請得歸老牖下,實隆賜也。”
他在這裏說的經濟情況,和諸葛亮當年說的大致相同。諸葛亮是西蜀的丞相,當時後主劉禪幼弱,蜀國的“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置家產,為子孫多留一些呢?其實這正反映了諸葛亮在治家和教育上的高明之處,也反映了他在教育孩子方麵的遠見。人們都說諸葛亮足智多謀,他在教育子孫上也是考慮得比較遠,他曾在給哥哥諸葛謹的信中說到他的兒子諸葛瞻:“瞻今之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擔心的是:孩子聰明過早外露,容易自滿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給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遠”;他給外甥的信中也說要他“誌當存高遠”,這都反映了他希望後代有遠大的理想和誌向,而不希望孩子們在富足中不思進取。
諸葛亮在給兒子的信中指出了兩個條件:一個叫靜,一個叫儉。他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諸葛亮認為:人要有才,就要刻苦學習;要學習就要有誌氣,就要心靜,心不靜就不能專心治學。如果生活太舒適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誌,成不了大事。而生活儉樸,清靜修身,才是涵養道德的重要條件。
諸葛亮經常告誡子孫生活要儉樸一點,隻有這樣才能更容易實現自己的理想,更能成為一個對國家社稷有用的人。後來諸葛亮在給外甥的另一封信中進一步指出:要堅持自己的遠大誌向,“忍屈伸,去細碎,廣谘問,除嫌吝”。他的意思是要孩子們不考慮一時的得失,不貪圖生活上的細碎的享受,廣交師友,不計較個人的恩怨。這樣做了,“雖有淹留”,也許一時不成功,但“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學習之中自有樂趣,也一定會有用武之地;而怕的則是“老不堅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柬於情”,受追求世俗的物質生活和情欲的影響,失去堅強的決心,那就會“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