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範》reference_book_ids\":[7217733337048157239]}],\"2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7,\"start_container_index\":2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57088439357541410]}],\"2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6,\"start_container_index\":2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0},\"quote_content\":\"《黃帝內經》reference_book_ids\":[6488865002991127566,72570884393575414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9,\"start_container_index\":2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隋文帝教子不洵私
隋文帝楊堅結束了自西晉末年到隋統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據狀態,實現了自西晉滅亡以來中國又一次的統一,使北方重啟漢化,南方經濟發展,使隋朝獲得了“國計之富者莫如隋”的讚譽,為中國封建社會隋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但隋文帝在教育孩子方麵的有趣故事不是人人都知道。
隋文帝有五個兒子。秦孝王楊俊是隋文帝的第三個兒子。他倚仗父親的權勢,目無法紀,經常違反國家規定的製度,還放債取息,使得一般官吏和老百姓深受其害。但他官大氣壯,誰也不敢得罪他。
楊俊還在外麵胡作非為,他的妃子崔氏非常生氣,惱怒之下把毒藥放在瓜中,讓楊俊吃。楊俊吃瓜中毒得了病。隋文帝聽說了此事,立即下令把他召回京城,撤消了他的一切官職,並責罰他隻許待在京城自己的府中,不準跨出府門一步。
左武衛將軍劉升替楊俊求情說:
“秦孝王除了利用官物營建宮室以外,沒有其他的過錯,我認為可以原諒他。”
隋文帝說:“誰也不許觸犯法律!
皇子也不能例外。”左將軍還想再為楊俊求情,但是看到隋文帝很生氣的樣子,便不敢再多說什麼了。
大將軍楊素出來打圓場說:“秦孝王所犯的過錯,不應該受到這樣嚴厲的處分。請陛下寬宏大量,原諒他一次吧!”
隋文帝說:“我是五個兒子的父親,更是一國之主!如果按照你們的意思去辦,是不是要另外為皇子們製定一個特別的法律?周公當年能不顧情麵,殺掉發動叛亂的周武王的弟弟管叔和蔡叔。我雖然遠遠不如周公,但我也不能做出違背法律的事情!”
隋文帝沒有同意劉升和楊素的請求,依法懲處了兒子楊俊,為臣民做出了榜樣,不久後,秦孝王楊俊在獄中去世。隋文帝聽說後哭了,命令把楊俊生前所製作的奢侈華麗的物品全部燒掉,王府內的僚佐們請求為楊俊立碑,隋文帝說:“要是追求名節,一卷史書就足夠了,何必用碑記載呢?如果子孫們不能保持家業,所立的碑豈不是白白給人家做鎮石了嗎?”
鄭母教子成“清吏”
鄭善果是隋唐時鄭州滎澤(今河南鄭州市惠濟區)人,曆任隋沂州刺史、魯郡太守、禮部、刑部尚書。他的母親崔氏賢明,常於閣內聽其理事,當理則悅,不當則責愧兒子,所以鄭善果勵己為清吏。
鄭善果的母親崔氏13歲時就嫁給了他的父親鄭誠,崔氏溫柔賢明,節操出眾,博涉書史,通曉古今,幾年後鄭善果出生。20歲那年,鄭誠以身殉國,她便年輕守寡,養育兒子鄭善果長大成人。
鄭善果幼年時襲承父親的爵位,十幾歲時就官授沂州刺史等職。母親覺得鄭善果年幼資淺,每逢他處理地方政事,總要在屏風後察聽,但凡鄭善果剖析判斷合理,母親便十分高興,回房時,讓鄭善果坐下,與他說說笑笑,並說一些勉勵的話。如果鄭善果辦事欠公允,或無故焦躁發火,母親便會十分生氣,蒙被哭泣,終日不吃不喝。碰到這種情況,鄭善果就跪伏在床前,聽從母親的教誨。
崔氏不僅經常教導鄭善果為官清廉、戒驕戒躁,而且身體力行,一直堅持自己紡紗織布直至深夜,給兒子做出榜樣。鄭善果曾經勸母親:“兒子高官厚祿,母親何必一直如此操勞?”
母親回答說:“你的俸祿,是朝廷報答你父親以身殉國的,應當照顧到本族全家老小,我為人妻的怎能獨占其利而自以為富貴呢?況且紡紗織布,是我作為一個婦人的本分。如果這起碼的勞動都丟棄了,就一定會成為一個驕逸的人。我雖不懂禮,但在這方麵我是決不會敗壞自己名聲的。”
由於母親教子有方,鄭善果為官清正公允,被世人稱為“清吏”,並經朝廷考核為天下“清廉之最”。
唐太宗教子多管齊下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他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他是位武將,即位為帝後,他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在家庭教育上,李世民對諸子教育培養可謂費盡心力。他為諸子千挑萬選良師,盡量為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同時,他著力培養孩子良好的品行和實踐能力,注重教學方法,善於從書本中、實際生活中啟發教育孩子。
在生活和處理政務時,李世民深刻認識到,對後代的教育是一樁百年大計,所以時時處處都注意對兒子們進行思想教育。他害怕兒子們因養尊處優,不了解社會,所以十分重視對兒子們的教育。
唐太宗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誡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師。太子的老師李綱因患腳疾,不能行走。怎麼辦呢?在封建社會裏麵,後宮森嚴.除了皇帝和他的後妃、子女可以坐轎外,其他官員不要說坐轎,就是出入也是誠惶誠恐的。唐太宗知道後竟特許李綱坐轎進宮講學,並詔令皇太子親自迎接老師。後來,唐太宗又叫禮部尚書王圭當他第四個兒子魏王的老師。
有一天,他聽到有人反映魏王對老師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氣,他當著王圭麵批評兒子,說:“以後你每次見到王圭,如同見到我一樣,應當尊敬,不得有半點放鬆。”從此,魏王見到老師王圭,總是好好恭迎,聽課也認真了。
由於唐太宗家教很嚴,他的幾個兒子對老師都很尊敬,從不失禮。唐太宗教子尊師也被後人傳為佳話。
唐太宗選擇了有名望的學者當老師之外,還注意隨時隨地啟發兒子們的思想認識。他同兒子們一起吃飯時.就問:“你們知道飯的來曆嗎?”兒子們說:“不知道。”唐太宗就說:“這是農民辛勤勞動種植出來的,隻有不誤農時,讓老百姓高高興興種好地你們才會永遠有飯吃。”
看見兒子們練騎馬,就問:“你們對馬了解嗎?”兒子們說:“不了解”。
唐太宗就說:“馬是代人出力的牲口,不要讓馬太累,這樣才可以永遠有馬騎。”
看見兒子們劃船,就問:“你們了解船嗎?”兒子們說:“不了解”。唐太宗就說:“船好比國君,水好比百姓。
水能載船,也能覆船。你們將來當國君,要牢記這個道理!”
看見兒子們在一棵大樹下乘涼,就問:“你們了解樹嗎?”兒子們說:
“不了解。”唐太宗就說:“這棵樹雖然彎曲,如果認真矯正它,就能長直了。
做國君的,雖然會犯錯誤,隻要虛心接受意見,就會心明眼亮起來。你們都要牢記在心!”
此外,唐太宗還經常用禮儀約束規範諸子。早在貞觀七年(633),他就吸取以往教訓,產生了使諸子“早有安分,絕覬覦之心”,“使其兄弟無危亡之患”的想法。貞觀十一年(638),侍禦史馬周上疏指出,漢晉以來,不預立名分,以至於滅亡的嚴重後果,建議“當須製長久之法,使萬代遵行”。對此,唐太宗很讚成,並嘉獎了馬周。
貞觀十六年(643),唐太宗對侍臣說:“當今國家何事最急?”左右大臣各抒己見。褚遂良提出“太子、諸王須有定分,陛下宜為萬代法以遺子孫。此最當今日之急”。對此唐太宗認為他說的非常對,同時表示了自己的擔心。唐太宗充分認識到教育規範諸子的重要性,並把此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他命人製訂了一係列的規章製度來約束諸子行為,同時還命人征錄古來帝王子弟成敗事,命名為《自古諸侯王善惡錄》,以賜諸王,以求勸戒。
唐太宗還教導諸子“當須自克勵,使善事日聞,勿縱欲肆情,自陷刑戮”,“夫為臣子不得不慎”。唐太宗所做的這些努力,無不高瞻遠矚,目的是為了防止諸子爭奪皇位而出現的宮廷之爭。但是事與願違,諸子之間的紛爭最後還是不可避免。這是因為封建時代立儲之爭是權利爭奪的焦點,是封建製度的一大弊端,非唐太宗的教育所能完全改變的。
盡管如此,唐太宗的所作所為,還是有先見之明的。他的這些做法還是起到了一些作用,一定程度上防範了皇室內部諸子為爭奪皇位而產生的相互廝殺。
貞觀二十二年(649),唐太宗已病危,在知來日無多時,他親撰《帝範》12篇,係統的總結自己君臨天下的統治經驗,頒賜太子李治,作為他即位後效法的榜樣。他鄭重指出:“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矣。”又指出“此十二條者,帝王之綱,安危興廢,成在茲焉”。
為了維護唐王朝內部的穩定,為了能使李唐王朝能夠延續昌盛,唐太宗在家庭教育方麵費盡了心思。唐太宗死後,他的第九子李治即位。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唐高宗雖不如其父英雄偉略,但基本上能夠做到守成。
他繼承其父事業,還開創了所謂的“永徽之治”。
房玄齡繼承了父親的高風亮節
房玄齡,別名房喬,字玄齡,漢族,齊州臨淄(今淄博市臨淄區南馬坊村人),是唐朝時的開國宰相。房玄齡能成為一代名相,和父親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父親房彥謙的曾祖父是齊郡和平原郡的太守,祖父則做過南朝宋的太守,父親從州主簿起家,也做到了郡守的職務。雖然他出自名家士族,但他幼年時期生父就去世了,15歲過繼給叔父,繼母去世時,他絕食五日,以示孝心。在家中,凡有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果父輩不吃,他絕不先嚐,其孝行名揚鄉裏。
同時,房彥謙也十分好學上進,7歲時就讀過萬言書,長大後,還擅長書法藝術。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給了他深厚的影響。大家族的文化熏陶和動蕩的政局變換,鑄就了房彥謙的清正品格和嫻熟的從政能力。18歲時,他就擔任了家鄉齊郡的主簿,並一直任職,40歲時被郡守舉薦進京。
史書記載,當房彥謙離職高升之時,地方百姓攔路挽留,並為其立碑頌德。
隋大業幾年(613),隨從皇帝到遼東,擔當了一陣扶餘道(今東北地區)監軍。後來,因過於耿直,得罪了權貴,被遷為涇陽縣令,69歲病逝於任上。房彥謙為官清廉,所得俸祿大多周濟了同事親友,以至於史書稱其為“家無餘財”。他曾經和其子房玄齡說過:“人皆因祿富,我獨以官貧,所遺子孫,在於清白耳。”
房玄齡牢牢記住了父親的教導。
他從小就博覽經史,工書善文,18歲時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人關,房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屢從秦王出征,出謀劃策,典管書記。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製定典章製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
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才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
房玄齡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齡為中書令。
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仆射。
十一年(638)封梁國公。至十六年(643)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
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649)病逝。
房玄齡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傳統,素儉清白,清正廉明,政績卓著,深得李世民的信任,任宰相達15年之久,其女為王妃,子為駙馬。
房玄齡雖位高權重,但為官謹慎,治家有方,他經常告誡子女,切不可驕傲奢侈,更不能以本家的威望權勢欺淩百姓。為此,他專門搜集古今名人家訓,逐條書寫在屏風上,讓子女們各取一套,時刻用這些家訓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房玄齡很好地繼承丁父親的這種高風亮節,最後成為了唐朝的重臣,一代名相。
季勳教子謹守持家
唐代政治家、軍事家李勳,原姓徐,名世勳,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勳。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為單名勳。
爵封為英國公,是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曆史上,李勳都可以說是一位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李治)三朝,深得朝廷的信任和重任,從唐太宗臨朝以來,李勳奉令付伐突厥頡利可汗和薛延陀、高麗等,都把他們打得大敗而逃,老年時還率兵滅掉了一直不服從唐朝的高麗國。被朝廷倚之為“長城”。唐太宗曾說:“李靖、李勳二人,古代的名將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豈能比得上啊!”
李勳一生雖經戰陣無數,但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後常推功於別人,故而人盡死力。重病後,隻服皇帝送來的禦藥,家裏人延請的大夫一律不見。他說:“我山東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濫居富貴,位極三台,年將八十,豈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寧能就醫人求治。”
李勳事親極孝,治家嚴整,“閨門雍睦而嚴。”為此,唐高宗曾經稱讚過他:“事親孝……”事實也的確如此。武德二年,李勳在獲悉竇建德俘獲其父李蓋時,已經走出包圍圈的李勣,“數日,以其父故,還詣建德降。”後來李勣用事實證明這是“假降”,並很快反竇歸唐,並取得了唐高祖李淵的理解,但其中的危險,是可想而知的臨終之時,李勣忽然讓其弟李弼置酒宴樂,堂下子孫滿排而立、他對李弼說:“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裝病情轉好為此宴樂。你現在腦子清醒,聽我講話,我親見房玄齡、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門戶,都被後輩破家亡人。我這些不肖兒孫,現在都交付給你,應細加防察,如有操行不倫、結交非類,馬上打殺,然後奏之,以免傾覆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