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死後,唐高宗稱讚他說:“性廉慎,不立產業……”李勣的兒孫輩都是很安分守己的,後來他的孫子李敬業因看不慣武則天臨朝稱製大殺唐室宗親,遂起兵討伐武則天。從此以後,才致家族敗落,但李敬業做的是正義的事,因此後世對其人多有讚語。

李佘之母教子不取不義之財

李佘是唐代的監察禦史,為官清正,史載這與其母親對他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李佘是一個孝子,母親所說的話,都嚴格遵行,從來不敢有違母親的意願。《朝野僉載》中記載,有一次,李佘派人把朝廷發給他的祿米送往家中。李佘的母親仔細查看了送來的祿米,覺得比平時多了一些,就對差役說:“這次的米比往常的要多。多拿俸祿,絕對不可以!”

差役用斛一量,結果多了三石。

李佘的母親一向教導兒子要守法奉公,不義之財一毫不取。於是,李佘的母親追問多米的原因,差役如實說:“給禦史的大米,按照慣例是不用斛量的。”李母又問,“運送祿米要付多少運費?”差役回答說:“給禦史運送祿米,按慣例不收運費。”

聽了這兩個“按照慣例”的回答,李佘的母親十分生氣。待李佘退朝回來,她怒氣衝衝地指責他:“你哪裏配做監察禦史?”李佘被母親怒罵,一時摸不著頭腦,便連忙跪下請母親明示。母親責問他:“送回來的祿米為什麼多了三石?為什麼不給人家運費?”她還感慨萬千地說:“像你這樣做官,不該要的要,該給人的不給,國家還能不亂嗎?”李佘說自己對這件事一無所知。母親斥責說:“連這種事都不知道,你還憑什麼當監察禦史!”

經過母親的嚴厲訓斥,李佘清楚了自己為官失察的過錯。第二天,他上書皇帝請求治罪,懇切地說:“我身為監察禦史,做了錯事,當罪不罰,下麵就會受影響,這樣上行下放,如影隨形,將會擾亂社稷。”

之後,李佘不僅償還了以前多得的祿米,付清了全部運費,而且在滿朝文武百官麵前承認錯誤。禦史衙門的官吏見他這樣嚴於律已,大受觸動,並群起效法,紛紛退還過去多得的祿米。例行多年的“兩個慣例”,也從此取消。

李佘的母親教子清廉的事跡被載人北宋初期編撰的《太平廣記》之中。

奉公守法如翠柏蒼鬆:

廉潔情操雖老死不移這是後人為讚頌李佘而寫的一副對聯。

顏真卿教子守本職

顏真卿,唐代中期傑出的書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頰、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的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千百年來不朽的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

他的“顏體”與柳公權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譽。

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的事跡,深深地影響著孩子。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轉向衰落,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麵。唐代宗死後,他的兒子李適即位,為德宗,但實權卻被宰相盧杞把持。盧杞一直對顏真卿的才略和耿直嫉恨。

公元782年,唐德宗想改變藩鎮專權的局麵,卻引發了藩鎮叛亂。其中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兵勢最強,他自稱天下都元帥,向朝廷進攻,朝野大為震驚。唐德宗找宰相盧杞商量,盧杞欲借機鏟除顏真卿,於是說:“不要緊。隻要派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去勸導他們,不用動一刀一槍,就能把叛亂平息下來。”

盧杞推薦了年老的太子太師顏真卿。這時候,顏真卿已經是七十開外的老人了。文武官員聽說朝廷派他到叛鎮去做勸導,都為他的安全擔心。

但是,顏真卿卻不在乎,帶了幾個隨從就趕往淮西。唐朝宗室李勉聽到這件事,覺得朝廷將失去一位元老,於是秘密上奏請求留住他,並派人到道路上去接他,但沒有趕上。

李希烈聽到顏真卿來了,想給他一個下馬威。在見麵的時候,叫他的部將和養子一千多人都聚集在廳堂內外。顏真卿剛剛開始勸說李希烈停止叛亂,那些部將、養子就衝了上來,個個手裏拿著明晃晃的尖刀,圍住顏真卿又是謾罵,又是威脅。但顏真卿卻麵不改色,朝著他們冷笑。

李希烈於是命令人們退下。接著,把顏真卿送到驛館裏,企圖慢慢軟化他。叛鎮的頭目都派使者來跟李希烈聯絡,勸李希烈即位稱帝。李希烈大擺筵席招待他們,也請顏真卿參加。

叛鎮派來的使者見到顏真卿來了,都向李希烈祝賀說:“早就聽到顏太師德高望重,現在元帥將要即位稱帝,正好太師來到這裏,不是有了現成的宰相嗎?”

顏真卿揚起眉毛,朝著叛鎮使者罵道:“什麼宰相不宰相!我年紀快八十了,要殺要剮都不怕,難道會受你們的誘惑,怕你們的威脅嗎?”李希烈拿他沒辦法,隻好把顏真卿關起來,派士兵監視著。士兵們在院子裏掘了一個一丈見方的土坑,揚言要把顏真卿活埋在坑裏。第二天,李希烈來看他,顏真卿對李希烈說:“我的死活已經定了,何必玩弄這些花招。你把我一刀砍了,豈不痛快!”

過了一年,李希烈自稱楚帝,又派部將逼顏真卿投降。士兵們在關禁顏真卿的院子裏,堆起柴火,澆足了油,威脅顏真卿說:“再不投降,就把你放在火裏燒!”顏真卿二話沒說,就縱身往火裏跳去,叛將們把他攔住,向李希烈彙報。公元785年8月23日,李希烈想盡辦法,終沒能使顏真卿屈服,就派人將其縊殺,終年77歲。

其實,就在顏真卿被貶時,他就告訴自己的兒女們說:“政可守,不可不守。”就是說為官不可不守本職。

他還表示自己雖然因為向朝廷直抒己見,得罪了權貴者而遭貶斥的命運,但並無可恥之處,他希望子孫們領會他的心誌,恪守自己的職責。

杜甫用“家訓詩”教子學習聖賢

唐朝時的大詩人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市)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4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杜甫官至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有《杜工部集》傳世,紀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園、杜陵橋、杜陵書院等。

杜甫的詩作中也有一些“家訓詩”,從中可以看出他教育孩子的情景和思想。杜甫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孩子早死,剩下兩個較大的兒子名叫宗文和宗武,杜甫有五首示誨二子的詩,即《宗武生日》《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又示兩兒》《元日示宗武》《又示宗武》。

杜甫的長子宗文,資質平庸些,所以杜甫並不強求他為學上進,“失學從兒懶”(《屏跡三首》其三),“失學從愚子”(《不離西閣二》其一),認為他隻要平安就好,喜於“熊兒幸無恙”(《得家書》)。

次子宗武,天資聰穎,深得杜甫厚愛。杜甫身陷長安,卻念念不忘聰慧的幼子,“驥子春猶隔,鶯歌暖正繁。別離驚節換,聰慧與準論?”

(《憶幼子》)宗武5歲左右時,杜甫還記得他幼時之事,作詩說:“驥子好男兒,前年學語時。問知人客姓,誦得老夫詩。”所以,他的教子詩的主要訓示對象是宗武。這五組詩分三次寫成,寫於三個特殊的日子,因感而發,成詩之時,宗武約在14一15歲之間。如《宗武生日》:

小子何時見,高秋此日生。

自從都邑語,已伴老夫名。

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

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

凋瘵筵初秩,欹斜坐不成。

流霞分片片,涓滴就徐傾。

此詩寫在宗武生日的酒筵上,詩人不禁回憶起宗武當年出生之日。其實,當年他身陷長安並未在場,然他雖不能目擊而心已至,一提筆深深父愛就已流溢滿紙。就此想到宗武的成長,才在後言提到聰穎的宗武詩藝已長,到都邑後“已伴老夫名”。將門無犬子,詩家無庸才,兒子的進步讓父親非常欣慰,從而就勢引出了“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的教誨之意。

再寫自己垂垂老矣,當兒子侍庭於酒筵之上,自己已是“凋瘵”“欹斜”,無法安坐,但充滿欣慰與期冀的老父還是要徐飲一杯美酒,品味為人之父的悲與喜,悲的是自己“汝曹催我老”(《熟食日示宗文、宗武》),“浮生看物變,為恨年年深”(《又示兩兒》);喜的是兒子“明年共我長”,“已似愛文章”(《又示宗武》)。

詩人鬱積多年的情感被現實的生活場景所觸動,情與景交彙相融之間引發詩人對兒子新的感情與希望,隨之與其娓娓道出成長之理,理之長更見情之深,同環往複。而詩中最後所繪自己的老態龍鍾更與現實中酒筵的歡快、兒子的青春形成強烈的對照,偏偏老父又要強力在對照之中去追求應景適情,為人父的苦心孤詣又怎是一個愛字了得。

對讀詩的兒子而言,此詩真如“流霞分片片”,可以“涓滴就徐傾”,會促使他立下“十五男兒誌”,以求“達者得升堂”(杜甫《又示宗武》)來寬慰老父親了。杜甫是用生命在寫作,詩中具興象,讀之有意境,乃是家訓詩中的極品,前無古人也後無來者了。

杜甫教子詩多以儒家的禮教來引導孩子,蘇軾在讀了杜甫的教子詩後說:

“其示宗武雲:‘試吟青玉案,莫羨紫香囊。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誌,三千弟子行。曾參與遊夏,達者得升堂。所示都是聖賢事也。”

郭子儀愛子不護子

唐代中期時的大將、軍事家郭子儀,祖籍山西汾陽,生於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武舉出身,高七尺三寸,勇武不凡。安史之亂時,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在河北打敗史思明。

後連回紇收複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

唐代宗時,叛將仆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進犯關中地區,郭子儀正確地采取了結盟回紇,打擊吐蕃的策略,保衛了國家的安寧。

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以84歲的高齡才告別沙場。天下因有他而獲得安寧達20多年。而他卻能“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和聲譽、作為父親,郭子儀和妻子王氏嚴格教導子女,兒子女兒人品端方,才華出眾,沒有一人走上斜路。他的三兒子郭唏曾駐守邠州,協助邠州節度使白孝德防守吐蕃和回紇,郭唏手下有十幾個士兵酗酒鬧事,還拔刀刺傷了酒店主人,段秀實不徇情麵,將這十多個士兵就地正法,這在郭唏的軍營裏引起了極大的震動,於是軍士們準備宰了這個膽大妄為的老頭,將他抓到軍營裏,交給首領郭唏處置。郭唏欲為士卒做主,就質問段秀實為什麼這麼做。

誰知段秀實見到郭唏後竟當麵教訓他說:“你父親郭令公功勞蓋世,人人敬仰,你作為他的兒子,卻縱容士兵橫行不法,胡作非為,這樣下去,郭家的功名還保得住嗎”,郭唏聽了十分慚愧,向段秀實誠懇致謝,認為這是對自己的關懷和愛護,他不準軍士為難段秀實,段秀實在郭唏的軍營裏過夜,郭唏親自為他站崗放哨,以防歹人加害。第二天,還和段秀實一起前往白孝德處賠禮道歉,郭唏為將如此,實在應歸功於郭子儀夫婦教子有方、忠厚傳家。

廣德二年(764),北方的少數民族首領仆固懷恩不滿朝廷的封賞,縱兵劫掠,帶領朔方軍對抗朝廷。朔方兵以前都是郭子儀的部下,對郭子儀十分愛戴,當郭子儀以朔方節度使的身份到來時,朔方兵紛紛離開仆固懷恩,重歸郭子儀的手下,仆固懷恩隻得帶上三百親信逃到靈武(今寧夏靈武)避難。由於心有不甘,他招引同紇、吐蕃十萬人馬,進犯大唐,唐代宗派郭子儀率兵抵禦,回紇、吐蕃心中無底,不戰而退。永泰元年(765),仆固懷恩又招引同紇、吐蕃、黨項三十萬人馬氣勢洶洶而來。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形勢萬分緊急。而在此關鍵時刻,仆固懷恩卻暴病而死,敵軍陣營產生分化,郭子儀知道機不可失,決定單騎去見同紇主將藥葛羅。

郭子儀出發之際,他的三兒子郭唏緊緊拽住父親的馬韁,對父親說:

“回紇人如狼似虎,父親大人是堂堂元帥,怎麼能自己送上門去當俘虜?”

郭子儀則告訴兒子說:“現在敵強我弱,如果硬拚,我們父子都要戰死,江山社稷就危險了。如果能與回紇談判,說服他們倒戈,那就是百姓的福氣,扭轉戰局,在此一舉。”郭唏雖認同父親的觀點,但還是不放心父親的安危,郭子儀便推開了兒子,向回紇軍營策馬而去。

藥葛羅聽說郭子儀來了,將信將疑,他生怕有詐,命人彎弓搭箭,嚴陣以待。郭子儀來到營前,摘下頭盔,脫掉鎧甲,放下兵器,緩緩而行,藥葛羅暗自佩服,命令撤去弓箭。

當郭子儀來到藥葛羅麵前時,回紇酋長們一起拜倒,表達了誠心誠意的歡迎。郭子儀責備藥葛羅說:“昔日回紇軍隊遠涉萬裏,幫助我們收複兩京,大唐朝廷對你們很不錯。今天你們背棄舊約,襄助叛臣,是何等愚蠢的舉動。仆固懷恩背叛朝廷,遺棄母親,這樣的人對回紇有何益處?”

藥葛羅聽到郭子儀的話後,感覺十分慚愧,當即向郭子儀表明立場說:

“我們是被仆固懷恩騙了,他說天可汗已經駕崩,郭令公已經去世,中原無主,我們才興兵來此,現在我們知道天可汗還好好地在長安城裏,郭令公又統兵在此,仆固懷恩被上天所殺,我們怎能夠再與大唐雄師作對呢?”

郭子儀見藥葛羅如此態度,乘機鼓動他,“吐蕃與大唐本是甥舅之國,他們背信棄義,屢次犯境,搶走了無數牛羊馬匹和金銀珠寶,如果你們與唐軍合兵,反戈一擊,既可得到吐蕃搶走的財物,又可與唐朝繼續友好下去,這是天賜良機,不能錯過呀!”

藥葛羅馬上表示同意,對郭子儀說:“我們被仆固懷恩騙到這裏,已經愧對令公,我們願意殺敵立功,將功折罪”。於是雙方訂好了合擊吐蕃的計劃,在靈台西原赤山嶺(今甘肅靈台縣西),大唐和回紇聯軍雷霆出擊吐蕃,斬首五萬級,俘虜萬餘人,奪回了被吐蕃搶走的工匠、婦女四千多人,繳獲牛羊駝馬數以萬計。各路攻唐大軍聞風喪膽,頓時逃之夭夭。郭子儀單騎退兵,從此名震千古,傳為佳話。

郭子儀的女兒也是才女,有一次,兩位著名畫家為郭子儀的女婿趙縱畫像,畫完之後,眾人認為兩幅畫像不分高下,郭子儀的女兒語出驚人,得到眾人一致的認可,她說韓姓畫家“空得趙郎狀貌”,周姓畫家“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狀”,如果沒有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又如何能說出如此精辟的點評?郭晞和駙馬郭曖都是王夫人的嫡子,在奉天之難中與唐德宗同生共死,浴血奮戰,傳承了郭子儀的忠烈家風。

皇帝為仰仗郭家,讓郭曖和升平公主成親,兩人生的女兒嫁給了皇帝的表侄李純,也就是後來的唐憲宗,郭暖和升平公主的兒子郭緃則娶了皇帝的表侄女漢陽公主,據說郭緃身長七尺,相貌堂堂,如果不是人品出眾,皇家又怎會如此熱衷於“親上加親”。

我國不少戲曲種類中都有《打金枝》或《醉打金枝》這一曲戲種,講的是郭子儀第六子郭曖被代宗招為駙馬,取升平公主為妻。升平公主處處管束製約丈夫。郭曖雖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郭子儀做壽這天,升平公主未來拜壽,郭曖兄嫂戲嘲他懼內。

郭曖氣憤之下回宮與公主評理,並打了公主一掌。公主大怒,便向父王、母後哭訴,並為她出氣。代宗和皇後了解事因後,責備女兒不該不去拜壽。

但公主一味撒嬌不肯認錯,代宗假意要斬郭曖為她出氣,公主反被嚇得沒了主意。郭子儀聽說郭曖打了公主,綁子上殿請罪唐代宗,這也說明了郭子儀愛子卻不護子的家教原則。

郭子儀居功不傲,家教有方,所以福澤綿長,唐德宗建元二年(781),85歲的郭子儀去世了,陪葬建陵(唐肅宗李亨墓,今陝西禮泉縣),唐德宗親往安福門哭送,賜諡號“忠武”。按照禮儀製度,郭子儀的墓葬應有一丈八尺的高度,朝廷特意將墓葬再增高十尺,以彰顯郭子儀的蓋世功勳。到了宋朝仁宗年間,皇帝還尋訪到他的平民後裔,封以官職,以示忠義之士會蔭庇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