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和周相距年代既然這麼遙遠,朱熹怎麼知道得這樣清楚呢?”
戴震的這個問題,使60多歲的族叔張口結舌。此時,這位老先生沒有惱羞成怒,擺“師道尊嚴”的架子,訓斥戴震,反而表揚了戴震追根求源、勤學好問的精神。
戴震在族叔的私塾裏整整讀了7年,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書本中每個字的意義都要弄得一清二楚。一次,族叔講解杜甫的名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戴震覺得族叔的“含”字講得不夠清楚,自己仔細琢磨以後認為:
“含,嵌也。窗外之嶺,本來離窗很遠,可是待人一到窗口,西嶺之雪峰便進入眼簾,像畫中雪景,當窗供人賞玩。”
戴震這種嚴肅的學習態度一直保持到後來,並且擴展到治學的各個方麵。他受命纂修與農水有關的《河渠書》時,並不滿足於已有的資料,多次走訪農民,參加勞動,仔細觀察灌田蓄水的工作,確實“胸有成竹”以後,方才下筆。由此可以看出,戴震的成就和族叔的教育有很密切的關係。
梁啟超教育有道“滿庭芳”
清代的梁啟超自號“飲冰室主人”,他是清光緒舉人,曾和其老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也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其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曆史、語言、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等,編為《飲冰室文集》。
而作為父親的梁啟超,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全方位精心教子,引導9個子女“莫問收獲,但問耕耘”,使他們人人學有所長,個個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其中有三位是中科院院士,也有社會活動家、愛國軍官和新四軍老戰士,真可謂是一家“滿庭芳”!
20世紀20年代,中國的時局風雲變幻,但梁啟超始終注意把握孩子們的前途,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廣博的知識和卓越的遠見,對孩子們進行言教和身教。他精心培養每一個心愛的孩子,不僅努力培養他們成為有學問的人,還要他們成為有高尚品德、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為一個愛國思想家,梁啟超著力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他常常給孩子們繪聲繪色地講中外曆史上愛國英雄的故事。通過麵對麵的談話和書信,他傳遞著對孩子們的情誼,和他們平等地討論國家大事、人生哲學,並向他們講解做學問的方法和治學的態度,也向孩子們傾訴生活中的苦樂悲炊,將做人的道理融入其中。
他告誡兒女說:“生當亂世,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隻要能維持著生命便夠了。
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上可以支配的。能在困苦中求出快活,才真是會打算盤。”
在人格上,他嚴以律己,對孩子們以身作則,他曾對孩子們說:“我自己常常感覺我要拿自己做青年的人格模範,最少也要不愧做你們姊妹弟兄的模範。”
在學問上,梁啟超深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子中特別強調趣味教育。他在《學問之趣味》一文中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生活幾十年,那麼生命便成為沙漠,要來何用?”
梁啟超還十分尊重孩子們的個性和自願,細心地掌握每一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1927年8月,他的二女兒思莊在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已學習一年,該選學具體的專業了。梁啟超考慮到現代生物學在當時的中國還是空白,希望她學這門專業。出於對父親意見的尊重,女兒思莊選擇了生物學。但由於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無法引起思莊對生物學的興趣,她十分苦惱,並向大哥思成說了此事。梁啟超知道後,心中大悔,深為自己的引導不安,趕緊寫信給思莊。在父親的鼓勵下,思莊改學圖書館學,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圖書館學家。
在指導孩子如何做學問上,梁啟超給孩子們反複強調的是學習要求理解,不要強記,並且一再告誡要勞逸結合,多做遊戲和運動。長子思成在清華大學讀書的時候,各科成績都很優秀,業餘愛好十分廣泛,是清華大學銅管樂隊的隊長,還在全校運動會上獲得過跳高第一名。
當孩子們在學業上遇到困難時,梁啟超總是引導他們解開疙瘩,戰勝閑難,繼續前進。教導他們要“莫問收獲,但問耕耘”,要他們“一麵不可驕盈自滿,一麵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去做,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
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梁啟超曾告誡已到美國留學三年的思成說:“分出點光陰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科學中某些部門,稍為多用點工夫。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於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在慢火燉的時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你務必要聽爹爹的苦口良言。”
思莊對英文成績不滿意,梁啟超就多次去信安慰:“絕不要緊,萬不可以此自餒,學問求其在我而已。莊莊成績如此,我很滿足了。因為你原是提高一年和那些按級遞升的洋孩子的競爭,能在37人考到第16名已經很不錯了。你不必著急,隻需再努力一點就可以了。”
梁啟超不僅注重用自身的言教和身教教育孩子,還注重聘請家庭教師培養孩子。1924年以後,梁啟超的四子思達、三女思懿、四女思寧漸漸長大,而他們的哥哥姐姐思順、思成、思永、思莊、思忠則已先後出國留學,隻有他們生活在父親身邊,住在天津意大利租界的居所。為了充實子女們的國學、史學知識,從1927年下半年起,梁啟超就聘請他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學生謝國楨來做家庭教師,在家中辦起了補課學習組,課堂就設在飲冰室的書齋裏。
在講國學時,從《論語》《左傳》開始,至《古文觀止》,一些名家的名作和唐詩,由老師選定重點誦讀,有的還要背誦。每周或半個月寫一篇短文,作文用小楷毛筆抄正交卷。在史學方麵則從古代至清末,由老師重點講解學習。
在書法方麵,每天臨摹隸書碑帖拓片,寫大楷二三張。每周有半天休假。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兄妹幾人國學、史學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梁啟超教導孩子們“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其實是天道酬勤,埋頭耕耘的人總是會有收獲的,梁啟超付出極大心血精心教子,換來的是9個子女個個成材的碩果。其中,長子梁思成成了中國著名建築學家、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次子梁思永成了中國著名考古學家、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連最小的兒子梁思禮也成了火箭專家,曾是中國導彈控製係統的帶頭人,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國際宇航聯合會副主席。其他幾個孩子也都在各自的學科領域多有建樹。
林賓日多法並用教育林則徐
林則徐是清朝後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是中華民族抵禦外辱過程中偉大的民族英雄。他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和雲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林則徐的成功和父親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而且更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他繼承了父親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對自己的孩子進行了良好的教育。
林則徐的父親林賓日是一名教員。
他看到官府腐敗,民不聊生,心情非常沉重。他那憂國憂民的情懷使得林則徐在很小的時候就立下了讀書報國的遠大誌向。
林賓日經常說:“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人品學問,需自幼奠基。”
此,在林則徐4歲的時候,父親把他領進了私塾旁聽。林賓日善於運用講故事、打比方、舉例子等方法教育小林則徐,使得小林則徐經常提出一些有趣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父親總是耐心地解答。小林則徐問:“人為什麼要念書呢?”父親說:“隻有念書,才能明理;隻有明理,才能做好人。”
“為什麼要學詩呢?”父親說:“中國的大聖人孔夫子說過,不學《詩》,無以言。”
有一次,小林則徐給父親背誦《詩經》中的《碩鼠》一詩,剛背完,就仰起臉嚴肅地向父親發問:“爹,碩鼠是什麼東西呢?”碩鼠就是大老鼠。
“那寫大老鼠幹什麼呀?”林賓日覺得這正是對兒子進行品德教育的好機會,便深入淺出地說:“這種大老鼠不勞而獲,農民辛勤耕作,它卻坐享其成,你說可恨不可恨?”“該除掉這些不勞而獲的大老鼠!”於是,父親進一步教育兒子:“一些貪官汙吏巧取豪奪,魚肉百姓,就像這些大老鼠。”“等我長大了,一定要治治這些大老鼠!”
小林則徐大聲說道。
當時,林賓日受聘在附近的一個姓羅的人家教課。羅家和林家很近,父親望子成龍,就每天帶小林則徐同赴私塾,教他接觸書本,有時也讓他跟著學生朗讀。這樣,小林則徐竟也認識了不少字。
私塾裏都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規矩,學生稍有不從,就會受到體罰,輕則打手心,重則頂磚頭。林賓日反對這樣做,他常常對別人說:“孩子們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應該耐心地把書本上的道理講給他們聽,讓他們自己改正錯誤,打罵可不是好辦法。”他言行一致,輕易不打罵學生,於是受到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和愛戴。
林則徐眼見父親受到孩子和家長的愛戴,心裏非常高興。他那幼小的心靈開始想:“父親能這樣好好教導學生,我更應該聽他教誨,認真地讀書,決不放過寸金光陰。”林則徐比同齡的孩子讀了更多的書,也懂得了更多的做人的道理。白天他繼續隨著父親到羅家私塾去,晚上飯後坐在板凳上複習白天的功課。
一天晚上,林則徐正在讀書,猛然瞧見母親在剪紙花時不慎被剪刀傷了皮肉,心裏感到沉痛。他對母親說:
“母親,你教我剪紙花吧,也好讓我為家裏掙點錢。”母親聽了兒子的話,認真地說:“好男兒應該有遠大的誌向。剪紙花不是你要做的事!”
“說得好。”林賓日正在讀《宋史·李綱傳》,立即放下手中的書緊接著說:“做一個好男兒,就得努力讀書,向書上的好人學習,比如像這位李綱,說來也是我們的同鄉。你要是能學到他那樣忠貞報國,我們就高興了。”
林則徐過去曾聽父親介紹過李綱,還有和李綱同時代的宗澤、嶽飛等民族英雄的故事。這次又聽到父親讓他學習李綱,就很有點激動地表示:“我一定要照你們的話去做,長大了為國家效勞。”父母親都滿意地笑了。
林則徐忽然又說:“爹爹,我有一件事要請你答應。”
“什麼事?”林賓日有點不知所措。
“好多大同學都開始做文章了,我也要你教我寫文章。”
“你年紀太小,過幾年再說吧!”
“不,寫文章不在年齡大小,寫文章要有自己的看法。我想隻要父親常給我開導、點撥,我是能寫的。”
林則徐認真地說。
林則徐從小讀書,喜歡發問,經常向父親提出看法,而且還很有點自己的見識。林賓日為此也就答應了他。
第二天,林賓日帶林則徐到私塾,開始教他做文章,還出了,作文題目。
幾個月後,林則徐的文就寫得很不錯了,於是7歲的孩子就能寫得一手好文章的消息很快傳開了。私塾的東家好心地招呼林賓日:“這樣早寫文章,你可要把孩子弄傻的。”
林賓日滿有信心地說:“我熟悉我的兒子。他是一個很有思想的孩子。
我這樣做,不過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罷了。”
林則徐10歲那年的一天晚上,他家來了一個穿長衫的中年人,是林賓日的好友林希五。林希五也是一個窮秀才,為人耿直,嫉惡如仇。林希五進屋後從袖子裏摸出一條紙卷,交給林賓日。林賓日打開紙卷,原來是一首民謠:
伍老官不正,兩獅要金錢,兩台黑暗暗,唯隻燭光明。
林希五介紹說:“這是我在市場上抄來的。”林賓日拍案長歎,“不要臉!不要臉!”林則徐在一旁,不明白所以然,他詫異地問:“林伯伯,這裏講的是什麼呀?”林希五耐心地對林則徐解釋說:“‘伍老’,就是那個閩浙總督覺羅伍拉納。‘兩獅’就是本省的布政使和按察使,‘兩台’就是撫台、鎮台。這些國家一二品大員烏煙瘴氣,漆黑一團,老百姓所見到的光明,隻有那些蠟燭了。”
林則徐聽了很是氣憤:“我長大了,一定要懲罰這些貪官汙吏。”
“令郎果然有誌向,將來定是前程萬裏。”林希五撫著林則徐的肩頭感歎地說。
“老兄過獎了,小孩子能懂些什麼。不過,我平常倒也常教導他要做好人辦好事。但如今八閩之地吏治這樣敗壞,真令人擔憂。”林賓日說。
“那不怕!中華自古多英豪,就像李綱那樣的人物,他也是一個書生,一個書生都敢擔負起保衛京都、抗拒外侵的大任,要是國家多難,自然會有許多人敢於挑大梁的。”林則徐插話說。
“說得好!”林希五向林賓日稱讚林則徐,“老兄真是因材施教呀,我從令郎身上看到了國家的希望。”
林賓日平時嚴格要求自己,在言行方麵注意給兒子樹立榜樣。在日常生活中,林賓日很節儉,但親朋、鄰居有困難時,他卻總是解囊相助。林賓日經常告誡兒子:“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一次,一個土豪用重金想走林賓日的後門,為其保送文童,被林賓日嚴辭拒絕。他說,花自己勞動掙的錢踏實,花不幹淨的錢可恥。
父親的言傳身教在林則徐幼小的心靈裏轉化成終生受用的精神財富。
令人可喜的是,林則徐長大後以身許國,為國家做了很多好事,還以禁煙抗英的壯舉而讓世界震驚。同時他也因治家嚴謹、教子有方而被人們稱道。據說他為官時常匹馬上任,把妻子和孩子留在家鄉,平時教育子女主要通過鴻雁傳書,但即使這樣他仍然將孩子教育得很好。
我國的封建社會中人們都把讀書看得很重,正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林則徐卻不然,他一方麵教子要敬師勤讀;另一方麵教子學種莊稼,向兒子灌輸“農民為世間第一等最高之人”的思想,督促他們“黎明即起,勤學稼穡”,可謂用心良苦。
林則徐強調讀書貴在用世,即讀書的目的在於為社會做出貢獻。他告誡兒子既不能隻讀死書而全無閱曆,也不可閱曆深,而才學薄,而要做到讀書和實踐並重,指望兒子既有真才實學,又能為社會多作貢獻。
林則徐要求子女像自己一樣,為官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不為功名利祿所累,絕不要在奉祿之外,妄取民間或下屬一文一毫。正如他留在家中的一副對聯所述: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誌;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曾國藩教育後輩德才為上
清代名臣曾國藩是晚清曆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他37歲任禮部侍郎,後任總督,殿閣大學士,直到封侯拜相,並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都有獨到的貢獻和見解。
尤其是曾國藩的家教之道更是令後人傳誦。
曾國藩在家中是長子,他的教育思想對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響,有句俗話說:富貴過不了三代。但曾國藩靠著教子以勤奮儉樸的家風,使得自己的家族長盛不衰。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精通詩文書畫,在清代末年,他自己刻苦學習英語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在處理西北邊境危機中,曾紀澤憑著其鬥誌和談判藝術舌戰強敵,從沙俄口中奪回了伊犁城,從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唯一的一次勝利。次子曾紀鴻喜愛自然科學,在數學研究上造詣更深,隻可惜中年早逝。
難得的是,曾國藩不僅使兒子成材,其孫輩曾寶蓀、曾約農等也都成為當時的教育家和學者。據調查,曾國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綿延至今的200年間,共出現有名望的人才240餘人,沒有出現一個紈絝子弟。如此長盛興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屬罕見。
其原因當歸於曾國藩的教子有方。
無論工作怎樣忙,曾國藩都不忘教育子女。曾國藩身居要職,公務繁忙,且長年在外,無法經常督促子女,於是寫信成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有時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閱讀子女的書信,並督促子女勤儉向學。
在家庭教育中,曾國藩提倡勤儉謙勞的精神,並極力反對奢侈懶惰。曾國藩本人雖位列三公,但他對兄弟、子女總是嚴格要求。他從不準許子女睡懶覺,不準子女積錢買田,不準子女斥仆傭、輕慢鄰居,穿衣也禁止華美;還教育子女敬老愛幼,不能仗勢欺人。
在家裏男要掃地、種菜,女要做飯、織布。妻子女兒跟他同住江寧(今南京)兩江總督府時,他規定她們白天下廚做飯菜,夜晚紡紗織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曾國藩的日常飲食總以一葷為主,非客到則不增一葷;其穿戴更是簡樸,一件青緞馬褂一穿就是30年。
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每天自晨至晚都勤奮工作,從不懈怠,主要公文幾乎都是自批自擬。晚年時他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堅持不懈寫日記,直到臨死之前一日才停止。這些都給子女樹立了很好的榜樣。
曾國藩教育子女不謀做官發財,隻求讀書明理。在封建社會謀出路的捷徑就是做官,當時官僚子弟都想憑借權勢擠入官場,曾國藩卻再三叮囑子孫:我不願兒孫為將領,也不願兒孫為大官,隻希望你們成為飽讀詩書、明白道理的君子。在他看來,能做到勤勞節儉,自我約束,吃苦耐勞,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從曾國藩兄弟之後,曾家再沒出領兵打仗的將領,為官者也不多。他們絕大多數勤儉好學,並留學英美等國的名牌大學,學貫中兩,成就卓著,成為教育界、科技界、藝術界的名家大師,飲譽五洲四海。但這從根本上都要感謝曾國藩正確的教育之道。
總的來看,曾國藩在教子上有三個方麵給人啟迪:
1.教育子孫讀書的目的在於明白事理他致力於培養孩子們讀書的興趣,注意觀察他們的天賦、潛能,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培養、雕塑。他認為一個人隻要身體好,能吟詩作文,能夠明白、通曉事理,就能有所作為,就不愁沒有飯吃,就會受到人們的尊敬。
他認為當官是一陣子的事,做人是一輩子的事;官銜的大小不取決於自己,而學問的多寡則主要取決於自己。
2.教育子孫要艱苦樸素曾國藩在京城時見到不少人家的子弟奢侈腐化,揮霍無度,胸無點墨,且目中無人。因此,他不讓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長沙等繁華的城市,要他們住在老家。並告誡他(她)們:
飯菜不能過分豐盛;衣服不能過分華麗;門外不準掛“相府”“侯府”的匾;出門要輕車簡從;考試前後不能拜訪考官,不能給考官寫信,等等。
因此,他的子女因為自己的父親是曾國藩反而更擔心自己的言行不夠檢點、學識不夠淵博而損害自己父親的聲譽。
所以他們磨礪自己,迎難而上、奮發圖強。
3.身教重於言教曾國藩很重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凡要求小孩要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儉樸,兩袖清風。傳說他在吃飯遇到飯裏有穀時,從來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齒把穀剝開,把穀裏的米吃了,再把穀殼吐掉。他要求曾紀澤、曾紀鴻也這樣。他一有時間,就給小孩子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還常常與他們交換學習、修身養性的心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曾國藩既是父親又是朋友;既是經師又是人師。他贏得了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的孩子們都非常欽佩、崇拜他,把他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和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