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1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1,\"start_container_index\":1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5},\"quote_content\":\"《我的母親》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4017802248]}],\"1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start_container_index\":1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宋嘉樹教育有方,子女成“風雲人物”

宋嘉樹是宋慶齡的父親,他一共有靄齡、慶齡、子文、美齡、子良、子安6個孩子。宋嘉樹在上海一邊傳教布道一邊興辦實業,特別是與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結識與交往,使宋嘉樹發生了一生中最大最根本的轉變,很快便成為孫中山的熱情支持者和摯友宋嘉樹可謂是個教育家,在教育子女時他表現出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值得今天的父母學習。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宋嘉樹堅持了三個最基本的思想:一是“偷以養德”,一是教會孩子自立自強,一是和孩子們做朋友。

宋嘉樹常常向孩子講述自己青少年時期的曲折經曆。他強烈的愛國主義民主主義思想,與命運抗爭不怕艱難困苦不屈不撓的意誌,不卑不亢謙虛自尊的精神以及對子女大膽和有遠見的培養,都對宋慶齡崇高品格的形成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宋嘉樹早先曾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首先在自己的家庭開辟了一塊沒有封建主義樊籬的樂園,使三個女兒有幸在民主、平等、先進的生活環境中健康成長。雖然家裏很富有,但他從來不在金錢上滿足孩子的無理欲望,而是教會他們儉以養德,並努力培養孩子們自立自強的品質。

宋靄齡和宋美齡天資聰穎,性格大膽潑辣,在她們隻有5歲時,宋嘉樹就送她們到寄宿學校中西女塾讀書。

宋慶齡與姐姐和妹妹一樣聰明,卻不像姐妹那樣大膽潑辣,鋒芒畢露。7歲時,父親也送她到中西女塾讀。宋靄齡13歲時,宋嘉樹夫婦把她孤身一人送到美國求學,使宋靄齡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早赴美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子之一。

1908年,宋氏夫婦又把二女兒宋慶齡一同送到美國接受教育。當時宋美齡年僅11歲。由於年齡小,在威斯裏安女子學校注冊為特別生。宋嘉樹使這二三姐妹在早期教育上占了先,在接受西方教育上占了先,在女子接受高等教育上占了先。

宋靄齡極富音樂和表演方麵的才華,宋氏夫婦便努力做大女兒表演的最佳搭檔。在傍晚時分,常常是由宋夫人熟練而凝神地彈奏鋼琴。幾個兄弟姐妹圍在一起,聽宋嘉樹和大女兒的男女生二重唱。靜聽著父親那純美洪亮的嗓音隨著琴聲哼出的美國南方民歌,宋靄齡、宋慶齡和弟妹們從心底升騰起對父母的崇拜、敬仰和熱愛。

宋慶齡生性穩重、靦腆,和姐妹兄弟們在一起時,她總是最文靜的一個。不過,宋嘉樹為孩子們營造的生活環境和氣氛,也使宋慶齡於天性之外受到補益。在假期裏,三姐妹和小兄弟們在院子裏玩耍,爬過院牆到別人的田地裏嬉戲;他們到田野裏奔跑,采集花草,捕捉蟲鳥,無拘無束地盡情歡笑。

有一次,姐妹兄弟玩“拉黃包車”的遊戲,宋靄齡裝作黃包車夫,宋慶齡扮成乘客,小妹小弟跟在身後又蹦又跳。正玩得開心時,不料“車夫”拉車用力過猛,雙手失去控製,一下把“乘客”拋了出去。“車夫”

愣在那裏傻了眼,知道自己闖了禍;“乘客”又疼痛又委屈,滿臉不高興。

這件事被父親知道了,他慈愛地對宋靄齡說:“做遊戲也要有分寸,‘黃包車夫’可不光是使力氣呀!傷了乘客還怎麼拉生意呢?”宋靄齡不好意思地笑了。宋嘉樹又笑著對宋慶齡說:

“我們的‘乘客’這樣寬宏大量,這樣勇敢堅強,真是了不起!”宋慶齡受到父親的誇讚和鼓勵,臉上也出現了笑容。

正是由於宋嘉樹教育有方,他的三個女兒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以及兒子宋子文都成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風雲人物。

李烈鈞教子背庭訓

李烈鈞是中國著名革命家,軍事家。無論是在為推翻滿清,打響反對袁世凱獨裁的革命第一槍的“二次革命”,還是護國戰爭,平定陳炯明之亂中,為國為民都有過重大貢獻,是跟隨孫中山的革命元老之一,也是推並未放鬆家教,他有李贛駒、李贛驥、李贛驊3個兒子,從小對他們管教很嚴。

兄弟三人年幼時,李烈鈞都讓他們剃平頂頭,每天晚上臨睡前,要他們排著隊,挨個兒在父母親麵前背誦庭訓:“一點點好事都要做,一點點壞事都不能做”“子孫不如我,要錢做什麼。子孫強於我,要錢做什麼!”

這些庭訓,都是平時李烈鈞教訓兒子的警言,每天讓兒子在父母麵前認真嚴肅地背誦一遍。而且,背庭訓時那種嚴肅的氣氛就使孩子們體驗到,隻有心口相符,言行一致,才不會辜負父母的期望。

馮玉祥教子“做有骨氣的中國人”

馮玉祥是民國時期著名的軍閥、軍事家、愛國將領、民主人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馮玉祥將軍不僅在政壇叱吒風雲,而且在對子女的教育方麵也流傳著不少感人的故事馮玉祥教育子女很注意立身先立誌。他對子女經常說:“你們幾個孩子,還沒有走上社會,爸爸希望你們努力學習,增長知識做有誌氣有出息的人,今後都成為對民眾、對社會有用的人。”

馮玉祥的兒子馮洪國出國學習時,臨行前,馮玉祥把兒子叫到書房,親手寫下了一幅對聯,贈子作為座右銘:

欲除煩惱須無我,曆經艱難好做人。

並耐心地對兒子解釋說:“此聯意為隻有無我,才能為公,經曆過艱難困苦,才知做人不易。”他每次給兒子去信,總要細心地附上關於國內政治大事的剪報,培養孩子從小關心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在教孩子如何做個有誌氣的人的時候,馮玉祥對子女們說:“要緊的是學本事,學能耐,要先自己站得定,然後盡力地幫助別人。要是全靠別人幫你的忙,那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俗話說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個木匠,必得有一個好的斧鋸,才能做好的家具。”

馮玉祥不能容忍自己的子女寄附在父母的庇護下,過紈絝子弟的生活,因此他要求子女都要有拿得起放得下的本事。他說:“沒有學問誰也看不起你,如沒有真正的學問更是無人看得起。”

馮玉祥對“錢與能”的精辟闡述,深深地銘刻在孩子們的心上。

1987年,女兒馮理達已是著名的醫學專家,應新華社香港分社的邀請。率領醫療小組赴港出診7個月。圓滿完成了任務。回國後,她把白利達有限公司贈送她個人的600多隻電子石英鍾全部捐贈給了國家。

馮玉祥雖身居要職,仍力主儉樸,始終保留著北方農民樸實的生活習慣。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要求子女也要勤儉過日子。不允許奢侈浪費。一次,女婿要出遠門,他考慮良久,臨別贈言中鄭重地寫下這樣一條:“平民化生活,科學化生活,是革命者應當時時注意的,不可有一點大意。”

.1936年馮玉祥一家搬到泰山後,他要求馮理達、馮洪達姐弟每周寫100個大字,1000個小字。冬天要到室外耍大刀,鍛煉身體。

馮玉祥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許講派頭、擺闊氣。就是對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1947年中秋節,馮玉祥夫婦鄭重地對女兒馮理達及其男友羅元錚說:“今天是中秋佳節團圓日,你們就結婚吧!”這天,他們四人正乘一輛舊式小汽車外出。

途中,汽車停在公路旁,“婚禮”開始了。沒有洗禮,沒有潔白的婚紗,沒有瑰麗的花冠,更沒有優美的婚禮進行曲。當遠處的教堂傳來深沉渾厚的鍾聲時,他們拉了過路的一對美國青年充當證婚人,馮玉祥親自為女兒女婿拍了結婚照。之後,他們又繼續開車上路了。

為了紀念這個美好的日子,馮玉祥細心地在地圖上選了一個叫做LoveLock的地方,作為女兒女婿新婚下榻的地方。當夜,馮玉祥送給新人的唯一禮物是一副對聯:

民主新伴侶,自由兩先鋒。

這種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沒有損害他的臉麵,反而贏得了世人的尊敬,更為重要的是,這也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馮玉祥的幼子馮洪達曾任大連海軍學院院長,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女兒馮理達是前蘇聯列寧格勒醫學院免疫學博士,現為中國海軍總醫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免疫學、消毒學、流行病專家。

馮玉祥在臨終前還告誡子女說:

“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有能,有些人有錢。這兩樣比較起來,那錢畢竟是空虛、很軟弱的,一旦拿它換不出東西來,它就是一點用也沒有了。所以,爸爸總希望你們自己多多努力,做個有能的人。”

魯迅教子不溺愛

大文學家魯迅是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魯迅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毛澤東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

魯迅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魯迅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晚年得子,自然喜愛萬分,但他愛子不溺子,而是教子有方,這為兒子周海嬰日後的成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魯迅是中國文壇劃時代發展時的闖將。因他擅寫雜文,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有人就認為他一臉正氣,為人嚴肅,缺少人情味。其實,魯迅既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一麵,也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一麵。

1927年10月,魯迅與許廣平在上海喜結良緣。1929年9月時生下一個兒子,此時魯迅已年近半百。夫婦倆人為孩子起名,起了一個又一個,最後才決定叫“海嬰”。

為什麼要起這個名字呢?魯迅說:

“因為是在上海生的,是個嬰兒。這名字讀起來頗悅耳,字也通俗,卻絕不會雷同。譯成別國文字也簡便,而且古時候的男人也有用嬰字的。如果他長大後不喜歡這個名字的話,也可以改。橫豎我自己也是另起名字的。

這個暫時用用也還好。”

魯迅對海嬰傾注了全部的父愛。

每天深夜12時至淩晨2時,他一定要輕輕上樓,察看海嬰的睡眠情況。如果小家夥把棉被蹬了,就細心替他蓋好。孩子睡足之後,他就逗孩子玩。

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間裏來回走動,哼著催眠曲,用輕柔動聽的兒歌,把海嬰送進夢鄉。

海嬰病了,魯迅更是徹夜守護。正如魯迅的妻子許廣平所說的:“他是盡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擔那可能範圍裏的為父之責的。”

在家庭教育上,他是一位平易近人並懂得循循善誘的人。1932年他寫了一首題為《答客俏》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