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這首詩用於菟(即老虎)也懂得愛孩子作比喻,說明英雄豪傑也應懂得憐家愛子,生動地表達了魯迅熱愛孩子的深厚感情。

魯迅不僅喜愛孩子,而且理解孩子,重視孩子教育。他曾經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這樣寫道:

“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亮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魯迅把兒童看做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竭力反對兩種因襲的錯誤教育方法:一種是粗暴壓服的方法,對兒童非打即罵,使得兒童從小唯唯諾諾,低聲下氣,思想愚鈍,目光呆滯,父母卻美其名日“聽話”,自以為是教育的成功,其實這類孩子長大以後,“如暫出樊籠的小禽,他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另一種是嬌生慣養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兒童在家裏成了“小霸王”要什麼給什麼,待到將來走到社會,“便如失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

魯迅在教育中提倡對兒童要了解他們的心靈世界,懂得他們的興趣和喜好。他曾經說:“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有一天,魯迅在家裏請朋友吃飯,桌上擺了一盤魚丸子,海嬰麵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好動,先夾了一個嚐嚐,覺得味道不新鮮,就說菜壞了。大家從大盤中揀來嚐了嚐,都說是新鮮的,以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魯迅卻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意見,把海嬰碟子裏的揀來嚐了嚐,果然味道變了,趕緊吐了出來。魯迅說:“孩子說不新鮮,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殺是不對的。”

魯迅認為,對兒童要循循善誘,教給他們文化知識,使他們明辨事理。

兒童天真活潑,喜歡遊戲,有愛美的天性,大人要注意發展兒童的想象力和求知欲。他曾經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麵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因此,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魯迅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予解答。

有一天,海嬰問父親:“儂是誰養出來的?”

“是父親母親的父親母親養出來的。”

“父親母親的父親母親,一直到從前,最早的時候,人是哪裏來的?”

這涉及生命起源的問題,魯迅便告訴他生命是從單細胞發展演變而來的。但是海嬰還是刨根問底:“沒有單細胞的時候,所有的東西又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這問題不是幾句話可以回答得了的,而且也不是五六歲的孩子所能理解的。但為了不使孩子失望,魯迅還是耐心地告訴他:“等你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的。”

魯迅對自己孩子的前途很少幹涉,而是順其自然,並告誡孩子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此外,魯迅還非常懂得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自立能力。他曾經指出:

“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魯迅善於從孩子擺弄玩具中,根據兒童的特點,引導,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促使其健康成材。

魯迅發現海嬰從小對理工知識有興趣,便給海嬰買來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海嬰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認真的神態,儼然像一個小工程師在蓋房子。魯迅還常常帶兒子到郊外去玩,欣賞清清的河水,鮮豔的野花,嫩綠的莊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蟲。野外的新鮮事物,空氣的清新,大自然的美好,都滋潤著海嬰稚嫩的心田。

一次,魯迅好友瞿秋白送海嬰一套蘇聯兒童玩具,這是一種類似積木的鐵製玩具,有上百個金屬零件,可以組裝出各種各樣的玩意兒,小到簡單的翹翹板,大到複雜的起重機、飛機等。瞿秋白的夫人楊之華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筆體,寫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魯迅和妻子慎重地對海嬰說:“這是何叔叔、何叔母從蘇聯帶給你的,你可要格外愛惜。”海嬰迷上了這種玩具,一玩就是半天。後來他由此迷上了理工技術,小小年紀就能拆鍾、修鎖、裝礦石收音機了。

海嬰漸漸長大了,魯迅就有選擇地帶他去看電影。凡是益於兒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風光類的影片,魯迅就常常帶他去觀看。一次吃晚飯時,海嬰聽說飲譽世界的“海京伯”馬戲團到上海演出,高興得手舞足蹈。但魯迅考慮到馬戲團大多為猛獸表演,且在深夜臨睡前,怕兒子受到驚嚇,沒有帶他去看。海嬰為此大哭了一場。父親知道兒子很難過,第二天便耐心地對他說明了原因,答應另找白天陪他去看。

魯迅在1933年10月20日的《日記》中這樣記載:“午後同廣平攜海嬰去海京伯獸苑。”這件事給海嬰印象很深,以後每提及此事,海嬰就動情地說:

“父親對我如此真心的愛,使我認識到一個人如何才能當一個好父親。”

葉聖陶教子“寓教於不教”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江蘇蘇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葉聖陶曾擔任多項職務。解放後,葉聖陶曾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

他也是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委員、民進中央主席。

葉聖陶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很有·套。葉聖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介紹小時候父親是怎樣教授他作文時,用了“不教”這樣的字眼。那麼作為一個文學家,為什麼葉聖陶卻不教育孩子寫作文呢?原來,葉聖陶從不給孩子教授作文入門、寫作方法之類的東西,他僅要求子女每天要讀些書,至於讀點什麼,孩子喜炊什麼就讀什麼。

但是讀了什麼書,讀懂點什麼,都要告訴他。除此之外,葉聖陶還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於寫什麼也不加任何限製,喜歡什麼就寫什麼:

花草蟲魚,路徑山巒,放風箏,鬥蟋蟀,聽人唱戲等都可以。

“不教中有教”“寓教於不教”正是葉聖陶獨特的教育之道,不管是在指導孩子作文,還是在教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是如此。其高明之處在於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啟發培養孩子的興趣和自覺,讓孩子自覺成才,自覺成長,而不是強製。

葉聖陶不教中有教的教育方法還體現在精心為子女修改文章上。葉至善在兄妹合集的《花萼》出版時的《自序》中,記敘了當時的情景:“吃過晚飯,碗筷收拾過,植物油燈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親戴起老花眼鏡,坐下來改我們的文章。我們各據桌子的一邊,眼睛盯住父親手裏的筆尖兒,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責、爭辯。

有時候,讓父親指出了可笑的謬誤,我們就盡情地笑。每改完一段,父親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適,我們就跟著他默誦。我們的原稿好像從鄉間采回來的野花,蓬蓬鬆鬆的一大把,經過父親的選剔和修剪,插在瓶子裏才像個樣兒。”

次子葉至誠也描寫過他們父子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親先不說應該怎麼改,讓我們一起來說。你也想,我也想,父親也想,一會兒提出了好幾種不同的改法。經過掂量比較,選擇最好的一種,然後修改定稿……”

三個孩子一起跟父親學寫作,仿佛在進行一場競賽,每個人都暗自憋著勁要超過其他人。這種學習氛圍裏,有指導,有點撥,有熱烈討論,有激烈競賽。三個孩子長大成人後個個成材,都要從根本上得益於葉聖陶的“寓教於不教”的獨特教育方法。

不僅如此,葉聖陶還重視對孩子的言教和身教,其身教影響和示範對子女來說更全麵、更深刻、更耐久、更有魅力。葉聖陶讓孩子們寫作時一直留意語言,盡量少用濃豔富麗、華而不實的詞藻語彙,要特別講究錘字煉句,講究以少勝多、一語傳神。葉聖陶以身示範的藝術追求和人格修養,對孩子的影響更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因此他的孩子也都是寫作方麵的高手。

童第周父親開明教子促成材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我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他一直從事發育生物學的研究。他領導的研究工作居於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先進行列,在實驗胚胎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方麵取得了創造性的成果。他所獲得的成功,與他小時候所受到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童第周於1902年5月28日出生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塘溪鎮童家嶴。

據說,從宋至清,這一地區出了6名狀元、1000多名進士、數千舉人。童第周的父親重視自己的學習,同時也非常重視對自己的兒女們進行詩書教化、知識啟蒙,而且還創辦了小山村第一所私塾學校,教化村民,造福後代。

父親比較開明的思想和教育,使童第周兄弟幾人耳濡目染,受父親的影響,愛學習、追求知識的種子早早地就在童第周兄弟幾個人的心裏生根發芽,並漸漸得到了強化。盡管“學而優則仕”是童第周的父親送子讀書受教育的初衷,但這無形中也使子女解開童蒙,知書達理,提升了自己為人做事的品格修養。

童第周小時候的好奇心十分強,看到不懂的問題往往要向父親問個為什麼。父親每次都不厭其煩地耐心給他講解。

一天,童第周看到屋簷下的石階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一行小坑坑,他覺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便去問父親:“父親,那屋簷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誰敲出來的?是做什麼用的呀?”

父親看到兒子這麼好奇,高興地說:“這不是人鑿的,這是簷頭水滴下來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還能把堅硬的石頭敲出坑?父親耐心地解釋說:“一滴水當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長日久,點點滴滴不斷地敲,不但能敲出坑,還能敲出一個洞呢!古人不是常說滴水穿石嘛!

就是這個道理。”

父親的一席話,在小童第周的心裏激起了一陣陣漣漪,他坐在屋簷下的石階上,望著父親,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由於農活比較多,童第周對學習有些失去興趣,不想讀書了。父親耐心地開導他說:“你還記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嗎?小小的屋簷水隻要常年堅持不懈,能把堅硬的石頭敲穿。難道一個人的恒心不如簷水嗎?學知識也要靠一點一滴積累,堅持不懈才能獲得成功。”為了更好地鼓勵童第周,父親書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大字贈給他,並充滿期望地說:“你要把它作為座右銘,永誌不忘。”

童第周慢慢長大了,他的幾個哥哥深明大義,將童第周送入了可供食宿的浙江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讀書。

童第周的大哥希望童第周努力學習,將來有出息,同家鄉幫助哥哥辦學。已經開闊眼界的童第周此時心巾已有另一番高遠的誌向,要進當時省內名望極高的寧波效實中學讀書。大哥為小弟有誌向感到高興,又為小弟感到擔心。

童第周堅決地告訴哥哥們:“我一定能考上效實中學!”童第周一絲不苟地進行備考,一家人也全都動員起來支持他。善良的母親經常在半夜時分悄悄起床,隔著窗戶靜靜地注視著兒子苦讀的背影。

童第周終於考取了效實中學,成為三年級的插班生,可是他的成績全班倒數第一。麵對成績單,童第周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很快,童第周所在的寢室傳出了“小童第周不顧學習,經常談戀愛到深夜”的新聞,引起了關心他的同學和老師的擔憂。一天深夜,教數學的陳老師辦完事情回到學校,發現在昏黃的路燈下有個瘦小的身影在晃動,原來是童第周正在借著路燈光演算習題。

“這麼晚了你怎麼還不回寢室休息呢?”

“陳老師,我要抓緊時間把功課趕上去,我不要倒數第一名。”

陳老師望著童第周瘦小的身軀,關心地勸童第周回去休息,可是走出不遠,童第周又站在路燈下捧著書本瀆了起來。陳老師被深深地感動了,他深深地理解童第周的誌氣,為自己有這樣的學生感到自豪。

第二天,陳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麵鄭重地說:“我明確地告訴大家,童第周是一個勤奮好學的人!凡事不要靠推測下結論,更不要用流言去中傷別人,特別是對於一個勤奮好學的人,更不能這樣!”陳老師嚴肅地說:“我親眼目睹了童第周熄燈後還在昏暗的路燈下專心致誌地演算習題。他太辛苦,太勤奮了!他值得全體同學學習!”

期末考試到了,童第周又成了全校關注的對象。他終於靠自己刻苦的努力,使各科平均成績都達到了70分,其中幾何得了滿分,引起了全校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