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楨”就是將來可以成為國家棟梁的意思。竺嘉祥對這個名字很滿意,也將光大門庭的希望寄於兒子竺可楨身上。

竺可楨剛剛長到l歲半時,父親就用方紙塊寫字教他。一天,父親要外出辦事,臨走時對竺可楨說:“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認字了,放你一天假好嗎?”正在母親懷裏吃奶的竺可楨,立即鬆開奶頭,硬纏著父親教他認了字才讓走。這樣,等到竺可楨滿3周歲時,他已經能夠認識許多字,能夠背誦十幾首唐詩了。

竺可楨5歲的時候進學堂,7歲的時候開始寫作文。竺可楨寫作文,常常是寫了一遍,自己覺得不好又重新寫一遍,等到他自己認為滿意了才停筆。竺可楨讀書很用功,一天晚上,當他上床睡覺時,大公雞已經啼叫了.母親怕他累壞了身子,就常常督促他早睡。竺可楨很聰明,有時隨母親睡了,可當他聽到雞叫時,知道天快亮了,又輕輕地爬起來學習。

竺可楨不僅愛學習,還愛用腦子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雨水多,屋簷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發出“滴滴答答”的響聲。竺可楨站在一旁數滴答作響的水滴,數著數著,他像發現了奇跡,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裏納悶:這些石板上怎麼有一個一個的水坑,水滴正好滴在小坑裏。再看看另外一塊石板,也是同樣的情況。他立即跑去請教父親。

竺嘉祥聽了兒子的問話,耐心地向他解釋說:“小熊啊,這就叫‘水滴石穿’!別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沒有什麼。但是,天長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讀書、辦事情,也是這個道理。隻有持之以恒,才會有所成就。”

從此以後,“水滴石穿”的教誨成了竺可楨一生的座右銘。從小學、中學直到大學,他一直用這句話鼓勵自己,學習成績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1910年,20歲的竺可楨去美國留學,8年後,他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回國,一直從事祖國的氣象事業。

竺可楨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終於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科學家和很有建樹的教育家。一生中他對氣象、物候、地理、自然科學史等都做過精細的研究,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毛澤東教子自立自強

毛澤東是我國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

身任國家主席之職,毛澤東對子女要求相當嚴格,期望也很高,他對子女的教育很有特點,他希望孩子好好讀書,從小打好基礎。為了建設燦爛的明天,實現遠大的革命目標,毛澤東希望青少年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他告訴孩子們,自己年輕的時候,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每天都到圖書館看書,中午就用幾個銅板,在小飯攤上買兩個燒餅充饑。晚上睡覺,許多人擠在一個炕上,雖然環境很艱苦,可是覺得生活很有意義、很愉快。因為看書不斷開拓著自己的眼界,豐富自己的思想,並且懂得越來越多的救國救民的道理,從而能認識社會、指導實踐、樹立誌向。

善於自學、勇於探討,是毛澤東教給孩子們打開知識寶庫的一把鑰匙。

他反對那種照葫蘆畫瓢的學習方法,主張隻讓老師指點一下參閱哪些書籍,從哪些方麵去理解,答案都自己去獨立思考。他勉勵孩子要養成一種紮紮實實求學的好習慣。

他要求孩子們在掌握知識時,要能夠學得深、學得實。有一次,他看到孩子的生物課本中介紹達爾文學說的內容隻有15頁,就要求孩子們自己找書看,把達爾文的進化論好好學一學。他要求孩子們在自己喜歡的、將來準備研究的課程上下工夫,花力氣,有所見,有所刨,努力超出老師所教的水平,不然的話,即使考了100分,也不能算學得很好。

毛澤東也要求孩子們有廣博的知識。毛岸英、毛岸青的俄文都很好,他就告訴他們兩個,光俄文好不夠,還必須精通中文,要看唐詩宋詞。在給毛岸英的一封信中,他特別強調指出:“你要看曆史小說,明清兩朝人寫的筆記小說。”希望孩子們真正把知識學到手,學成為國服務,為國效力。

毛澤東在關懷兒女們的德育、智育的同時,也很重視體育。青少年要德、智、體全麵發展,這是毛澤東同誌的一貫思想。他號召全國青少年“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更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全麵發展。有一次他告訴岸青、邵華,做個無產階級的知識分子,必須有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任何時候都不要背叛黨、背叛人民。

並且還拿起毛筆寫了“不要忘記”四個遒勁的大字,勉勵他們努力做到。

毛澤東自己很注意鍛煉身體,在長沙讀書時,天天用井水洗澡,年紀很大了仍然堅持鍛煉。他認為人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經受苦難,才能承擔繁重的工作。他也以此教育孩子。

毛岸英和毛岸青還很小的時候,他和楊開慧就鼓勵兄弟倆到室外活動,鍛煉身體。毛岸英、毛岸青在家門前池塘裏遊泳,在風雨中奔跑,爬樹、捉鳥,看見孩子們這樣盡情地玩耍,毛澤東和楊開慧不僅不阻擋,反而很高興。從小的鍛煉使孩子們長得很結實,為後來能夠經受住艱難生活的磨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30年,毛岸青、毛岸英去蘇聯國際兒童教養院途中,經過法國巴黎,附近的幾個法國孩子欺侮他們,他們就用學過的中國武術進行自衛,打敗了對手。這別開生麵的“打架本領”,贏得了一些圍觀的法國孩子的讚揚。

孩子們長大以後,毛澤東無論在與他們談話或寫信時,總不忘提醒他們“努力學習,同時注意身體”。他說,如果你有一個美好的願望,沒有健康的體魄,那也是不能實現的。在他給孩子們寫信的時候,總是叮囑孩子們,不要隻講學習和思想,也要談談身體和健康的情況。

邵華念中學的時候,一次有機會到中南海去玩,她興高采烈地把成績單帶給毛澤東看,毛澤東看後問道:

“你身體鍛煉怎麼樣?”邵華回答:“就是爬繩不行,沒有通過勞衛製。”毛澤東微笑著和藹地說:“就一項通不過也不行。‘三好’才算好。”在毛澤東的鼓勵下,邵華加緊鍛煉,不久通過了勞衛評比,還常去遊泳、劃船、打球、射擊,甚至還敢從傘塔上跳傘。

此外,毛澤東還要求孩子們注意飲食衛生並勞逸結合。他常說,五穀雜糧都要吃,有營養,對身體有好處。

要求孩於們不要偏食,多吃蔬菜,常吃粗糧。他自己吃的飯裏有時也摻些紅豆、白薯塊或小米,還愛吃老玉米。

他吃菜很簡單,以蔬菜為主,愛吃辣椒。他要求孩子吃辣椒,毛岸青、邵華直搖頭。有一次吃苦瓜,毛岸青、邵華也不愛吃。於是毛澤東笑著說:

“你們啊,吃不了辣,就吃不了苦。”

毛澤東主張學習、工作都要講究效率,生活有勞有逸。他反對孩子們長時間坐著讀書,不休息,不活動。

他說:“一個人在疲勞以後,即使再連續學習10個小時,也不如休息好了以後學習1個小時效率高。在父親的熏陶下,毛岸青他們總是力求把生活安排得科學一些,做到有張有弛。

毛澤東還告誡子女要自立自強。

“學人之長,克己之短”,不要依賴父母,要靠個人努力闖自己的前途。

同時,他以自己儉樸的生活作風教育孩子。毛岸英、毛岸青小時吃飯將飯粒掉在桌子上,毛澤東立即讓孩子撿起來吃掉,並時常給他們朗誦“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以這首古詩,教育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1937年的一天早晨,天剛蒙蒙亮。延安鳳凰山警衛二班的戰士打開屋門,隻覺一股冷氣迎麵撲來。昨晚的一場大雪壓彎了大樹的樹枝和小樹的樹身,給大地披上了銀裝。大家立即動手,打掃了院子裏的積雪,又一起來到門外。奇怪.廁所周圍的積雪不知被誰打掃成堆。是誰起得這麼早打掃廁所的呢?班長三步並作兩步到廁所門口,隻聽裏麵有刷刷的掃地聲,隨後聽到有人說話:“你到爐灶裏掏些灰,把廁所撒一撒。”接著,十四五歲的毛岸英從廁所裏走了出來。班長頓時明白了,原來是毛澤東父子在打掃廁所。這就是毛澤東教導孩子的方法。

毛澤東始終注意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毛岸英從蘇聯學習回到延安,與父親分離18年之久,毛澤東是愛兒子的,但他並沒把兒子留在身邊,而是立即決定讓他背著小米和行李,步行到模範村吳家棗園去學習勞動,學習勞動人民,了解農村社會。臨行前,毛澤東對兒子說:“你在蘇聯大學畢業了,還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可是你還沒有上過中國這個革命大學,你對中國的情況了解很少,缺乏實踐,這一課應當補上。理論隻是知識的一半,你光有外國的書本知識還不夠的,還要把書本知識變成自己的才行!你還應當上上中國這個大學,到農村去拜農民為師,你可以學到在外國學不到的許多有益的東西。”

毛澤東要求子女都非常嚴格,要求他們不依賴父母,不搞特殊,永遠和人民在一起。他的子女也都遵循父親的教導,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戰爭一開始便上了前線,為了保家衛國,貢獻了年輕的生命。

在三年困難時期,小女兒李訥正在上初中,孩子小正在長身體階段,但毛澤東要求她住校,回家來也不得與自己同住。作為父親,他內心並不是不心疼自己的女兒,但他要求自己和家人與全國人民一起共渡難關。

田漢教會兒自學自立

田漢是我國著名的戲劇活動家、劇作家、詩人,他原名壽昌,曾用筆名伯鴻、陳瑜、漱人、漢仙等。1898年3月12日生於湖南省長沙縣。田漢教育孩子從不訓斥、打罵,而是注意創造良好的家庭氣氛,讓孩子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知識,領會父母的意圖,鍛煉孩子自立的能力。

田漢的女兒田野,聰明俊秀,興趣廣泛,很願意和父親在一起談話聊天。父親也很喜歡她,有時還和她開玩笑。

一次,田漢到外地出差回來,已是晚上11點多了,女兒已經睡著了。

盡管他很想念女兒,但沒有驚動她。

第二天早晨,他輕輕地走到女兒跟前,用自己的臉去貼女兒的臉。田野剛剛睜眼,田漢一下子彎腰躲到床下。田野以為自己在做夢,又把眼睛閉上。

這時田漢又用嘴去吻田野的臉,田野睜眼一看,啊,是爸爸。衣服沒來得及穿上,一下子跳起來摟住了父親的脖子。

每天吃完晚飯,田漢先是讀報,講解國內外形勢。他講得通俗易懂,大家都很愛聽。有時大家也談談心,或者聽老祖母講一段家史,雖說有的大家都聽熟了,還是百聽不厭;有時大家對某個戲曲也展開熱烈爭論。興致上來了,還開展文娛活動。田漢的拿手好戲是“秦瓊賣馬”,女兒也來段“借東風”,家庭中充滿了歡樂:

在父親的影響和家庭的熏陶下,田野也十分愛好戲劇,進步也很快。

有一段時問,田野常被劇團借去而耽誤了學習,父親十分著急。為了讓田野的學習趕上去,田漢抓得很緊,規定田野每天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外,再加寫一篇小字、一篇大字、一篇日記,完不成作業就不能睡。作業這麼多,孩子常常要做到很晚才能完成。

田漢每天堅持為孩子批改作業,再忙再累也不間斷。他改作業十分認真,每篇都要仔細地過目。他對孩子寫的字和好的句子都勾上紅圈圈,鼓勵孩子前進。開始田漢手把手教女兒,後來他讓女兒自己製訂學習計劃,規定學習書目,自己出作文題,然後父親再抽出時間給予指點。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女兒的學習果然有了明顯的進步。

後來,田漢把女兒的一篇篇、一張張作業按日期順序排列起來,分成類,釘成一個個本子,叫田野從頭到尾地好好看。不看不知道,一看一比大有益處。後來田野較早地成為一個出色的文藝工作者。她在回憶自己的成長進步時說:“是父親教我自學立誌的,沒有父親的引導就沒有我現在的田野!”

李苦禪教子用人格作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原名李英、李英傑,字勵公。山東省高唐縣人。1899年1月11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唐縣李奇莊的一個貧農家庭。考入藝專後,隻能靠拉洋車交學費。早年在北大附設的“業餘畫法研究會”從徐悲鴻先生學習西畫。曾投入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1922年考入國立北京美術學校兩畫係學習油畫,同年接受同學贈名“苦禪”。1923年拜師齊白石,成為齊門第一名弟子。

李苦禪深入生活中去速寫,以寫意思想與筆墨整理成習作與創作,他將兩方雕刻、繪畫方法、精神融入國畫教學。並率先將京戲作為“傳統美學與文化藝術之綜合”引進美術教學之中,親自粉墨登台,現身說法,誠如當年《晨報》所評:“年來北方藝壇上創造派的先鋒,異幟獨標,要算這位大名鼎鼎的李苦禪先生。”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毅然參加了地下抗戰_工作,實踐他一生力倡的“必先有人格方有畫格;所謂人格——愛國第一”之誓言。

1946年,徐悲鴻聘其為北平藝專教授。1950年後在中央美術學院任國畫教授等職,成為中國寫意畫之一代宗師。出版有《李苦禪畫集》。新中國成立後,他曾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係教授、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全國政協委員。

李苦禪不但自己在畫畫上水平極高,兒子李燕在他的教育下也頗有造詣,並在畫壇脫穎而出。

李苦禪經常對兒子說:“人,必先有人格,爾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李苦禪自己說到做到,率先示範。1937年北京淪陷了,偽“新民會”妄圖拉攏社會名流為其裝點門麵,派人來請李苦禪出山:“您要答應了,有您的官做,後頭跟個挎匣子(槍)的,比縣長還神氣!”李苦禪不為所動,凜然拒絕。此後,他斷然辭去教學職務,以賣畫為生。

李苦禪教育兒子從藝,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他對兒子說:“幹藝術是苦事,喜歡養尊處優不行,古來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窮出身,怕苦是不行的。”

接著,他結合自己從藝過程,說:

“我有個好條件——出身苦,又不怕苦。當年,我每每出去畫畫,一畫就是整天,帶塊幹糧,再向老農要根大蔥,就算一頓飯啦!”在父親的教導下,李燕不怕風吹日曬,不畏爬山涉水,長期堅持野外寫生。父親的言行,兒子看在眼裏,聽在耳裏,記在心裏,化為了行動。

文革結束後,有一天,李苦禪叫來兒子,說有關部門通知前往認領散亂的查抄物品。

兒子出門前,父親叮囑他說:“上次葉淺予和陸鴻年把錯領的那些東西都退給咱們了。這正是看人心眼兒的時候,咱們要錯領了,也要還給人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