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在李燕領到的“雜畫一批”中發現,有一卷二十件黃賓虹未裝裱之作,上有二三件書有李可染的上款。李燕按照父親的囑咐,當即交還給工作人員,並立即通知李可染。李可染見心愛之物失而複得,喜不自勝。
李苦禪聽說後,也非常高興。當時在場的友人開玩笑說:“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討幅牛畫呢?”原來李可染畫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禪連連說:
“物歸原主才行啊!”
李燕用的速寫工具,父親要求兒子越簡便越好。李燕理解父親的用心,用鐵窗紗釘在小框上,邊上係一個塑料小墨盒,再釘上一疊毛邊線,隨畫隨翻。父親看了後感到很滿意,說又輕便,又實用,而且便宜。李苦禪對工作、生活條件要求不高,但對藝術卻精益求精,一絲不苟。
李苦禪要求兒子“畫自己的東西,創自己的筆墨”,自成風格,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兩個道士看見一個瞎眼老頭從南邊走來,路中問有塊大石頭擋著。一個道士說:
“老頭,從左邊繞過來!”另一個道士則說:“老頭,從右邊繞過來!”你猜,老頭怎麼著?他一下子從石頭上蹦過來了。說完故事,李苦禪說:“作畫就要這樣,‘畫思當如天上馬,畫家常似人中龍’。畫畫不可人雲亦雲。落人前人窠臼。”李苦禪的這種教子方法是高明的,隻有讓晚輩走自己的路。
畫自己的東西,才能獨樹一幟,有所成就。
在生活中,李苦禪經常教育兒子要簡樸,不要浪費。1980年,李苦禪父子赴香港舉辦“李苦禪、李燕父子書畫展”。在宴會上,盛情的主人問李苦禪:“您老喜歡用點什麼?”他說:
“我是擠混合麵兒、雜合麵兒過來的.吃什麼都可以!”李苦禪的回答讓兒子李燕感覺到父親一生勤儉為自己樹立了榜樣。
李苦禪逝世後,兒子李燕一直遵照父親的教導做人做事,可見,父親的品格教育對他的影響。
徐悲鴻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博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
徐悲鴻的代表作油畫《田橫五百士》《幾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情懷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表現了人民群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達了對民族危亡的憂憤和對光明解放的向往。
尤其他的奔馬,更是馳譽世界,幾乎成了現代中國畫的象征和標誌。
徐悲鴻的父親徐達章是一名民間畫師,在當地小有名氣。耕作之餘,在鎮上以裱字賣畫補貼家用。家裏掛滿了父親的字畫,幼小的徐悲鴻耳濡目染對書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當他要求學畫時,卻被父親拒絕了。兩年後,9歲的他才如願以償開始從父習畫。父親命他每日午後摹吳友如石印界畫人物一幅,並學設色。自此,徐悲鴻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並將自己的一生毫無保留地交給了繪畫。
與當年父親對自己的教導一樣,身為人父的徐悲鴻也十分注重對孩子的教導。他有個女兒叫徐麗麗,徐麗麗3歲時,徐悲鴻便教她背唐詩,4歲時便教她學法文。
1934年夏天,徐悲鴻從歐洲舉辦個人畫展歸來,十分忙碌,家中也因此不能按時吃飯。遇到這時候,徐麗麗盼父親回來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一天,徐悲鴻剛踏進家門,女兒就高興地撲到父親懷裏說:“飯菜都涼了,我肚子餓得咕咕直叫呢。”
徐悲鴻親了親女兒的臉蛋說:“餓得直叫也不能忘了老規矩呀!”
女兒說:“沒忘,法文字母我都會背啦!”
父女倆走進屋裏。牆上貼著法文字母表,徐麗麗用悅耳動聽的聲調、熟練地背了一遍。然後把頭一歪,得意地說:“父親,我可以吃飯了嗎?”
徐悲鴻搖著頭,微笑著對女兒說:
“今天還得增加一個新節目。”
“增加什麼新節目呀?可我的肚子直叫呢!”
徐悲鴻說:你能把字母默寫下來嗎?若是一個字母寫得不對,我可要刮你的小鼻子喲!”
女兒自信地點點頭。徐悲鴻說一個字母,女兒寫一個字母。父親剛念完,女兒就寫完了。徐悲鴻滿意地給她打了100分。
徐悲鴻又說:“你別高興得太早了,今天要背誦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女兒站好姿勢,一字不漏地背了下來。徐悲鴻笑了,於是,一家人在愉快的氣氛中享受著豐盛的晚餐。徐悲鴻和女兒的關係能如此好,和他的日常教育是分不開的。讓孩子在輕鬆的環境中喜歡並愛上學習正是今天的父母要學習的地方。
錢偉長受益於良好的家庭氛圍
錢偉長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江蘇無錫人。中國近代力學、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一。
他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從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錢偉長的祖父是晚清秀才,一輩子不得誌,隻好在鄉村教書持生計,40多歲就離開了人世。父親和大叔靠著家學的根底,繼承了祖父教私塾的衣缽。錢偉長的父親作為長子,過早地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上奉老母,下養妻子兒女,還要教育四個弟弟。
錢偉長很懂事,知道家境的困難和生活的艱辛。他穿的是叔父們小時穿舊了的衣服,隻不過請母親改裁一下。雖然年紀不大,他也知道幫祖母和母親養蠶、挑花、糊火柴盒;附近河蕩裏魚蝦很多,錢偉長常在小溪邊撈小魚小蝦和捉青蛙;或是在田野間尋覓金花菜、馬蘭頭、薺菜,拿同去給家裏人充饑。
因為年紀小,錢偉長有時免不了要淘氣,他回顧小時候的生活時說:
“我就不相信,一個人在七八歲的時候就能定了他的終身。老實說,多數孩子的覺悟是比較晚的,尤其是男孩子,有人晚到十六七歲,或至少十四五歲才開始覺悟。男孩子就是淘氣,淘氣的學生將來長大了往往是有為的青年。而那種婆婆媽媽、循規蹈矩的學生,一般不是科技工作者的胚子。”
錢偉長幼年時的生活雖然清苦,但每逢寒暑假,父親和叔父們相繼回家.他就和大人們待在一起,在濃厚的文化環境中享受到文化的陶冶。
錢偉長的父親和四叔錢穆醉心於研究中國文化和曆史,他們用薪資節省下來的錢購藏了四部備要和二十四史,以及歐美名著譯本,夏天每年三天曬書和收書活動,錢偉長是最積極的參與者,從這些活動中,增長了他對祖國浩瀚文化的崇仰。六叔以詩詞和書法見長於鄉間,登門求墨寶者不絕於途;八叔善小品和筆記雜文,在“小說月報”和“國聞周報”經常刊出以“別手”筆名的文章。錢偉長是從八叔處初次借到《水滸傳》閱讀的,在沒有進小學以前就開始閱讀中國小說,從而閱讀《春秋》《左傳》《史記》《漢書》等。
錢偉長5歲時,他的四叔錢穆已經結婚。錢穆晚上從秦家水渠三兼小學教書回來,常喜歡和錢偉長逗玩一會兒。晚飯後,老祖母伴著孫兒夜讀。
錢穆知識淵博,每當錢偉長碰到疑難,就給他詳細講解,這就成了他最好的啟蒙老師。錢穆後來回憶說:“在鄉下的夜晚,能夠“同桌三代(讀書),亦貧苦中一種樂趣也”。
八叔隻比錢偉長大7歲,他和八叔也最親近,許多中國古代筆記雜文都是從八叔處接觸到的。在幼年時,八叔也是錢偉長的家庭教師,父親要求他每兩天交一篇作文,並要求八叔親自批改。這一訓練對他非常有用,至少在進入學校後,國文課經常能得高分。
每天的晚飯後,錢偉長家裏都有1個小時的音樂活動,父親善琵琶和笙,四叔善簫,六叔好笛,八叔拉一手好二胡,他們合奏時,祖母、母親、嬸母和弟妹都圍坐著欣賞,經常有鄰居參加旁聽。時間長了,錢偉長也能打碗擊板隨樂,這樣的音樂活動陶冶了他的情操。
融洽的家庭環境及長輩的榜樣,啟迪著錢偉長,使他懂得要潔身自好,刻苦自勵,胸懷坦蕩,積極求知,安貧正派,在進入正規學校前,錢偉長就得到了家庭教育的良好培養。
1919年暑假,錢穆應聘後宅鎮第一初級小學校長職位後,就帶著錢偉長走馬上任了。後宅小學是住校讀書,錢偉長小小年紀便開始了半獨立的生活。他在叔叔的熏陶下,背了很多古文和古詩,後來還讀了許多儒家著作。
錢穆也住在學校裏,那時他最感興趣的是讀歐洲文藝複興以來的各種著作。
他鑽研學問時,總要錢偉長陪伴在旁。
叔叔看的西方名著,錢偉長也似懂非懂拿來讀。多年後錢偉長在上海對人說:“陪四叔讀書幾年,使我養成愛好讀書的習慣。‘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用。
四叔除讀書以外,便是練字。我也跟著練字,畫圖畫。我對文史方麵的興趣得益於四叔的熏陶和影響。”
1925年,錢偉長的父親受到無錫縣縣立初級中學的聘請,薪水略有提高。父親便把他帶到無錫求學。先入了工商中學,後進了著名學者唐文治所開辦的國家專修學校,再後,插班到了無錫縣立初中二年級。不久,錢偉長又投考叔父錢穆任教的蘇州中學。
在蘇州中學,錢偉長很快培養了對文史的興趣,學習成績名列前茅。
1931年,他拿到了一生第一張畢業文憑。隨後,他到了上海,接連參加了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的考試。不久,他居然同時接到了這五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這時,錢穆已到北京大學任教。
他從北平來信,建議侄兒到清華讀書。
錢偉長接受了叔叔建議。清華大學根據他的考試成績,準備把他分到中文係或曆史係去,可錢偉長卻堅持要學物理。
清華大學物理係主任吳有訓教授感到很為難,他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個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學生,不解地問:
“你的文學、曆史考得不錯,為什麼一定要學物理呢?”
錢偉長說:“我的數理化成績的確不如文史,但我覺得學文史救不了中國。我們現在迫切需要的是飛機大炮,是把侵略者從我們的國土上趕出去。
我想在這方麵盡一份力量。”
吳有訓教授被錢偉長的誠摯的報國熱情打動了,覺得沒有理由使他的愛國心遭到打擊。他對錢偉長說:“那好吧,你就學習物理。”
錢偉長清華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很好,吳有訓教授非常器重他,把他收為自己的研究生。此後錢偉長出國深造,又回國內講學,他努力實踐,積極探索,終於登上了物理科學的高峰。
聞一多特殊的教子法
革命誌士、學者聞一多,原名聞家驊,又名多、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中國現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堅定的民主戰士,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摯友,學者,民主戰士。新月派代表詩人,作品主要收錄在《聞一多全集》巾.聞一多不但學識和道德操守令後人敬仰,他的教子方法也別出心裁堪稱一絕。
根據當時的社會現實,聞一多不得不在少數民族地區呆了好長一段時間,那段日子相當艱苦。聞一多每天記錄完畢以後,回到宿營地,稻草鋪在地上,就開始和同伴一起整理文獻。
他們點著蠟燭,整理完才睡覺。之後,他總是支著一隻腳,挑腳上的水泡。
挑完了,就把挑下來的腳皮,用一個小袋子裝進去。
聞一多在外工作,但並沒有忘記家裏的孩子。於是,聞一多想到了一個教育孩子的方法。他認為這對孩子是有好處的。當聞一多將腳皮集到滿滿一袋的時候,就將其寄給自己的夫人和孩子,特別是讓孩子們記住父親所受的苦。這苦既是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所受的非人的煎熬,也是一個真正學者所必須具備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燈紅酒綠奈我何”的優良素質。
作為父親,聞一多沒有給自己的孩子留下萬貫家財、良田美宅。在教子問題上也沒有空講大道理,而是用自己的點滴言行影響著自己的孩子。
滿袋的腳皮,其實也體現了聞一多的智慧,這對孩子是一種激勵,是一世都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
家教和曆練造就李嘉誠
李嘉誠作為全球華人之中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商人,一直為世界上眾多的年輕人所崇拜。他不但擁有巨額財富,還掌控著香港的經濟,壟斷著麵向中國內地的電力網,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擁有頂級地產商、零售商和最大移動通訊運營商的美譽。
他不但擁有物質上和數量上的龐大財富,而且還身體力行地樹立和實踐了一套具有深厚內涵的經商哲學,為全世界的商業界人士、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所追捧和研究。李嘉誠的成功和父親的教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家族世代書香,幼承家訓,使他自小即養成堅毅向上之誌,七八歲時,他便知道立誌刻苦讀書,學成以報效國家.光耀門庭。不幸的是,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踏上這片寧靜的土地,日本的飛機整日整夜地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靜美麗的潮州城不久便成了一片廢墟。戰爭是無情的,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李嘉誠的家也一樣沒能幸免,但幸運的是全家人都還好。因戰火不斷,潮州是住不下去了,不得已,年僅ll歲的李嘉誠隻能和家人一起,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曆盡千辛萬苦,終於輾轉到香港,之後全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禍不單行,剛到香港三年,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就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且一病不起。身為長子的李嘉誠就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李雲經既會教育孩子,也懂得怎樣愛孩子。李嘉誠至今還記得,自己每次去醫院給父親送飯,父親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將飯盒中僅有的一點青菜塞到李嘉誠的嘴裏,這讓李嘉誠體驗到父愛的偉大,也使得他學會了愛父親,愛別人。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一天通常是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做的菜便是一天的夥食。這個時候,讓全家好起來的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減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盡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臨終前,父親把李嘉誠叫到床前,用瘦骨嶙峋的雙手撫摸著他,哽咽地說:“阿誠,這個家全靠你了,你可要把它維持下去啊!”李嘉誠已經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他隻有緊握著父親的雙手,拚命地點頭。
作為家裏的長子,十分懂事的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而這時候的李嘉誠才僅僅14歲,就已經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