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半生》reference_book_ids\":[699885908621735015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雖然家境貧寒、生活困難,但這一切並沒有讓李嘉誠消沉,而是激起了他創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誌,他心想,雖然我現在貧窮,但我將來一定要富有,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到這裏之後,李嘉誠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勤奮做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但也並不是一個沉悶地做事情的孩子,相反他不但勤快,還十分機靈,他仔細地觀察每位客人的言談舉止,注意他們的講話內容,並從中了解社會信息和學習社會經驗。
他知道自己所學有限,知識和經驗都很少,於是他不但在工作中勤奮學習,還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
就這樣,他在舅父的公司裏勤勞而辛苦地過了3年,這時的他已經長成一個結實而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並且已初步具備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自立的能力。靠著自己的努力,17歲的李嘉誠得以在一家五金和塑膠帶製造公司做推銷員的工作,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
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19歲時,他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在他剛剛20歲時,他就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也走向了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人生和經商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挫折,但對他來說,因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和苦難,使他具備了很多有助於成功的優秀素質、能力和習慣,因此成功於他已不算什麼,挫折也在他麵前失去了作用。一路走來,正是他從小培養的好品格幫他經曆了許許多多的大風大浪,讓他登上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巔峰,譜寫了讓人們經常談論的無數個神話。
李嘉誠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曆,在許多場合發表的有關經商做人的言論,常常令人茅塞頓開、如夢方醒。他曾這樣向世人講述自己成功的秘密:人是世界的主人,也是財富的主人。依靠高人一籌的生意手腕、精明的用人方法、精通業務等固然可以在商界出人頭地,取得驕人的業績;但是要成就偉大的事業,成為被世人廣泛承認、崇拜以至景仰的人物,還需要傑出的素質能力、優秀的思想品質,以及豐富的人格魅力。但這些東西從哪裏來呢?一定要從小培養,怎樣才能得以提升呢?要靠教育,靠勤奮,靠刻苦。
因此可以說,正是那貧困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正是父母親的教育,使李嘉誠建立了創建事業的誌向,培養了他超過常人的素質,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最終為他創造了無數的財富,成就了他的事業。
陳毅教子重覺悟
開國元勳陳毅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也是中圍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
在人民的心目中,陳毅是功勳蓋世、才華橫溢而又襟懷坦蕩、幽默風趣的人物。他和子女之間的一些故事也很有意思,對我們的家庭教育也很有啟發。
陳毅平日對孩子學習和功課的關心是粗放的,但一旦孩子的學業和人生、和未來的事業聯係在一起,便不僅很關注,而且非常細致。
陳毅當年出自對中國建設事業的全麵關心,對他四個子女的學業和職業都事先有一定的設想:讓長子陳吳蘇從政,讓二子陳丹淮搞工業,讓三子陳曉魯搞農業,讓小女兒陳珊珊搞外交。
一般的家庭總是父嚴母慈,但陳毅的家庭卻給人們留下母嚴父慈的印象。陳毅夫人張茜性子比較急,要求孩子也比較嚴。有一年,陳毅夫婦去廣東潮汕地區休息,因時值寒假而帶上了小兒子陳曉魯。在一番遊曆之後,母親張茜提議曉魯寫一篇遊覽觀後感式的作文,這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是鍛煉。可陳曉魯對這附加的功課死活都不願接受。
爭議中,孩子的執拗惹起了媽媽的脾氣。此時,陳毅勸妻子說:“慢慢講,不要著急嘍,他還是孩子嘛!”
聽丈夫如此說,張茜的火氣一下子轉移到丈夫身上:“都是你,平日寵他,現在他一句都不肯聽了!”
陳毅說:“好了,好了,我不管了!真是莫名其妙!”父母的爭執使陳曉魯深受觸動,當晚他無法入眠,通宵奮筆,趕出了一篇作文。他發奮寫作之文甚為可觀,父母看後,流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女兒陳珊珊上小學時,不光要學好學校教的功課,母親還要她學彈鋼琴,鋼琴老師留下的作業,母親都要過問,並嚴格督促她一絲不苟地完成。
陳珊珊有段時間想打退堂鼓,母親不僅不同意,反而對她要求更嚴格了。
陳珊珊是聽話又誠實的孩子,既然母親囑咐要按老師的布置做,每天必須彈奏多少時間的琴,她就老老實實地完成。隔壁鄧小平家的鄧榕、毛毛也在練鋼琴,但她們的媽媽卓琳要求孩子就比較寬鬆,所以鄧榕常常在陳珊珊未練完琴就過來約她去玩。孩子們總是愛玩的,這時陳珊珊總是從心底羨慕鄧榕,但她還是強忍住欲望,直到練夠了時間才一起出去玩。
陳毅經常以談心的方式讓子女了解革命前輩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生活,從而溝通兩代人的心靈。1963年8月間,陳毅就先後四次和兒子談話,他向兒子講述家史,他還談了外祖父給他的印象。正是與外祖父的接觸,使他看透了官場上的那些人物的醜惡麵目,開始對腐朽沒落的舊中國的政治製度有了認識。
陳毅又回憶了自己參加革命的經曆。由於地主家庭出身,家庭沒落了,受人歧視,才感到社會的不公平.有了模糊的反抗意識。又由於接受了洋學堂的教育,感到必須向西方學習,才能變弱國為強國。這時,心裏萌發出一種民族責任感。到了西方,受到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工人運動的影響,崇拜自由、平等、博愛。每到星期天,看到法國的工人也係領帶,逛公園,參加舞會,看不出受壓迫的樣子,認為要學法國,學資產階級。可是不久參加了勤工儉學,深入到貧民窟裏,才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肮髒和工人的悲慘生活,從而對資產階級有了新的認識。
陳毅還檢查了當時自己思想上的矛盾,封建思想和資產階級思想鬥爭很激烈。在法國既接觸了馬列主義,又想當博士,進入上流社會顯赫一下,榮宗耀祖。正在這徘徊之際,他找到丁共產黨,接受了馬列主義的真理。
回國後,由於當了留法學生與段祺瑞談判的代表,出入官府,又能寫文章發表,頗受讚揚,思想有了波動,資產階級思想又重新抬頭。經過認真的自我教育,自己於192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投身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與舊社會決裂。
陳毅在無情地解剖了自己之後對兒子說:“我覺悟得比較遲,但覺悟之後就堅決幹,我認定一條,黨內比黨外好,同誌之間可以互相幫助,黨的事業可以發展,革命一定走向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