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遲沒關係,有反複也不怕,隻要真正覺悟就好辦。就怕覺悟得早而不真,遲早仍會動搖,也不怕犯錯誤,就怕不改。”

他對大兒子吳蘇說:“能得到組織批準入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入黨後,下定決心,堅決幹到底,更不是容易的事情,特別是在革命的轉折關頭”。

陳毅的兒女們牢牢地記住了父母的教導,在以後的工作中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

陳毅用詩歌教育孩子

陳毅出生於耕讀之家,他的父親陳昌禮是同門兄弟中讀書最多的,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皆勝人一籌。也是這個原因,陳毅能在夫婦之間、父子之間建立起一種與眾不同的“詩溝通”方式?1949年春,陳昊蘇和弟弟們自東北抵達新解放的山東濟南市,而陳毅此刻剛率部打過長江,準備進攻上海。

聽到父親新近的消息,已讀小學二年級的陳昊蘇隨即給父親寫了一封信,在信的末尾,把他和弟弟創作的一首“詩歌”抄給了父親。

“嘻嘻哈哈笑嗬嗬,快快活活扭秧歌,媽媽身體很健康,爸爸前方打勝仗,打垮敵人反動派,一家大小團圓過,你說快活不快活?”此後,家人便逐漸習慣以詩歌進行溝通。

1961年夏,陳毅的二子陳丹淮高中畢業,以品學兼優保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學習。陳毅想到兒子是第一次自己出遠門,理應盡父輩教誨的責任,於是提筆作詩:

小丹赴東北,升學入軍工。

寫詩送汝行,永遠記心中。

汝是黨之子,革命是吾風。

汝是無產者,勤儉是吾宗。

汝要學馬列,政治多用功。

汝要學技術,專業應精通。

勿學紈絝兒,變成百癡聾。

少年當切戒,阿飛客裏空。

身體要健壯,品德重謙恭。

工作與學習,善始而善終。

人民培養汝,報答立事功。

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

試看大風雪,獨有立青鬆。

又看耐嚴寒,籬邊長忍冬。

千錘百煉後,方見思想紅。

一首寫罷,他覺得還需再囑咐幾句,便又研墨展紙深夜拂紙筆,燈下細沉吟。

再寫幾行詩,略表父子情。

兒去靠學校,照顧勝家庭。

兒去靠組織,培養汝成人。

樣樣均放心,為何再叮嚀?隻為兒年幼,事理尚不明。

應知天地寬,何處無風雲。

應知山水遠,到處有不平。

應知學問難,在乎點滴勤。

尤其難上難,鍛煉品德純。

人民培養汝,一切為人民。

革命重堅定,永作座右銘。

陳毅一有時間和子女溝通的時候,談論得最多的便是古今詩詞,或問子女對自己新作的感受,或以詩詞中的微言大義對子女諄諄教誨。三子陳曉魯記得父親用唐詩中“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向子女形容革命成功的來之不易,告誡他們不要依賴父母的功勞與地位,要永遠把人民群眾放在心目中最高的位置上。

肖華教孩子不動巴掌用搔癢

肖華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生於1916年,參加過土地革命戰爭、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空軍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他譜寫的《長征組歌》被評為20世紀華人經典音樂作品之一。

肖華和妻子王新蘭共有5個孩子。

建國後,肖華與孩子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起來。但他事務多,每天總是很晚才回來。因此,一到晚上,孩子們便早早站在院子裏等著父親回家。肖華一出現在門口,5個孩子就一齊奔向爸爸,有拉胳膊的,有抱腿的,有從前麵摟脖子的,還有從後麵攀背的。

肖華就在孩子們的簇擁下,笑著鬧著走進屋子。

一次,陳毅從上海到北京開會,順便到肖華家,剛好看到這一幕。陳毅開著玩笑說:“肖司令,你成了一棵樹,身上長滿了娃娃,果實累累呀。”

肖華趕緊整了整衣服,有點不好意思地說:“讓陳老總見笑了。”

陳毅搖了搖頭說:“哪裏哪裏,你們一家人其樂融融,實在讓人羨慕。”

孩子們見來了客人,非常知趣地站好,禮貌地向陳毅問了好,便跑回自己的屋子裏去了。

陳毅指著散去的孩子們,不禁讚歎道:“在父母麵前恣情放縱,在客人麵前懂得自製,小小年紀,便有如此教養,足見你們教子有方。”說著,陳毅還伸出手掌,比畫了一下,悄悄地問肖華:“管教成這樣,沒少用這個吧?”

肖華說:“五個孩子,我們沒有動過一巴掌。”

陳毅聽了瞪大了眼睛:“一次也沒有?”

肖華笑笑說:“生下第一個孩子,我就和新蘭約法三章,不打孩子是其中之一。至今,我們還沒有違過例。”

陳毅佩服地說道:“難得,難得呀!”

肖華和妻子的約法三章是:在任何情況下,不打罵孩子,不拿孩子出氣;進行說服教育,與孩子平等進行思想交流;以自身良好形象影響孩子。

即便孩子們真的犯錯了,肖華也是用自己獨創的辦法來懲罰孩子。每當有人做錯了事或說錯了話,他就把她(他)放倒在床上搔癢,直到孩子笑得喘不過氣來,並告饒說“下回再也不敢了”為止。

隨著孩子們慢慢長大,肖華也就慢慢地不再用這種玩笑性的懲戒了,而采取平等的對話來與子女交流。在談論問題時,肖華總是鼓勵他們暢所欲言。子女們和他爭,和他吵,他也從來不生氣。

在肖華的教育下,肖雨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哈軍工,兒子肖雲也考上了清華。如今,肖華的5個子女中,雖然沒有一個地位顯赫的,但在各自的工作中都很出色。他們覺得,父親留給自己的永遠都是那樣樸素、豐厚,使他們慢慢品味,享用一生。

陳鶴琴用音樂教育子女

陳鶴琴是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兒童心理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浙江省上虞縣百官鎮人,他6歲喪父,8歲入私塾,15歲由姐夫資助人杭州蕙蘭中學。清宣統三年(1911)2月人上海聖約翰大學,同年秋轉入北京清華學堂(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民國三年(1914)8月畢業。同年考取公費(“庚款”)留學美國,與陶行知同行。

就讀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1919年8月回國,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他在兒童心理、家庭教育、幼兒教育、小學教育、特殊兒童教育、社會教育、文字改革等諸多教育領域都有獨創性研究和重大貢獻。

1920年,陳鶴琴第一個孩子一鳴出生了。於是,他從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對其身心變化和各種刺激反應進行周密的觀察和實驗,並作出詳細的文字和攝影記錄。陳鶴琴當時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任教,為掌握第一手資料,他特意請假在家,將一鳴每天從早到晚的活動,都作了攝影。並給一鳴嚐甜的、酸的、苦的東西,以觀察其表情變化。他還把一鳴抱到課堂去給學生當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