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2,\"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6,\"start_container_index\":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2},\"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810978438151,7071200634816449549,7070438698533293070,7152079239892700197,707818581002920244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9,\"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3},\"quote_content\":\"《魯迅全集》reference_book_ids\":[703842397140182938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鄧稼先是在中西合璧的家庭裏接受教育成長起來的。他於1924年6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是書法家與篆刻家鄧石如的第六世孫,他的祖父是清代著名書法家和篆刻家,他的父親鄧以蟄是我國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家,曾擔任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哲學教授。

鄧以蟄從小就受到傳統的文化藝術的熏陶,和同時代的許多學人一樣,他從小接受傳統教育,青少年時代逐漸轉向西學,並出國留洋。1907年到日本學習日語,以文學博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並且接觸了西方文化。在日本結識了他的同鄉陳獨秀,這對他接受新思想也有積極的影響。1911年回國,從事文化教育。1917年赴美,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哲學,特重學習美學,是我國留學生到歐美係統學習的先行者之一。1923年回國,他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授。他與魯迅有過交往,《魯迅全集》第14卷中有一段關於兩人談話的記述。這種經曆促使他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擁護者和新藝術思想的傳播者。並開始在《晨報副刊》等刊物上發表文章,涉及詩歌、戲劇、美術、音樂等。常與魯迅、滕固、司徒喬、宗白華相交往。

鄧以蟄有一顆愛國心,有著凜然的民族氣節,他對兒子鄧稼先的鄭重囑托要報國出力,對於鄧稼先的教育,他嚴格不失慈愛、正統不失活潑,這給了鄧稼先一塊成長的沃土。

鄧稼先5歲上學,在家附近的武定候胡同小學讀一年級。課餘,父親命他去陸老先生家館中借讀,特請王老先生教孩子們讀《左傳》《論語》《詩經》《爾雅》。父親課餘則在書房裏讓兒子背誦古書給他聽。

鄧以蟄不但讓兒子念四書五經,同時還將外國名著介紹給兒子。對兒子的英語教育尤其嚴格,親自當啟蒙老師,指導正確的學習方法。他要求嚴格,但不束縛孩子的心性。

空閑的時候,他就和兒子下棋、放風箏、像朋友似的談天說地。他的心時刻在孩子身上。連出訪意、英、法等六國時還寫信與夫人談教育:“我們是小孩子們親愛的父母,而不是他們的閻王……”他就是這樣汲取西方教育精華,用於家教。

1935年鄧稼先考入誌成中學,認識了高他二級的楊振寧,在楊振寧的幫助下對物理產生了興趣。父親見他喜歡數學,就趕緊給他請老師。鄧稼先則每天刻苦學習到深夜。第二天母親見稿紙一地,便理齊交給他。這時也是鄧稼先對人生與社會剛有認識的時候,卻碰上1937年的“七七事變”。日寇入侵打亂了他平靜的讀書生活。強烈的民族屈辱感激蕩著他的心。他和同學集會,討論國家前途。

日本鬼子規定掛日本旗的地方,人經過要行禮,他深感屈辱寧願繞道走。

日本侵略者一旦占領中國某地,便強迫學生拿著小旗慶祝。奪了我國土地還讓我國學生慶祝?鄧稼先氣憤之下將旗幟撕爛,擲在路旁。當晚校長來家說:“日本人在查,很快會有人告發。你還是快走吧!到昆明去吧。”

父親覺得為了安全也隻能這樣。母親為兒子準備了行裝。臨行前,一直看著牆上掛著的《完白山人放鶴圖》的父親緩緩將目光移到兒子身上,以一種他從沒見過的目光久久地注視著他:

“稼先,我隻有一句話,以後你記住:

一定要學科學,不要像我一樣學文。

學科學對國家才是有用的!”這句話鄧稼先牢牢地記住了,並在多年以後,成為國家科學事業的中流砥柱,為我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後來,鄧稼先在逃亡中讀完了中學。1941年考上西南聯大物理係。

1948年10月赴美,成為普渡大學物理係研究生。1950年鄧稼先拿到博士學位正值新中國建立,他立刻決定回國將自己的才華獻給祖國。1958年調入第二機械工業部任九院理論部主任。

開始了長達28年的研製核武器的漫長曆程。

1962年他領導起草的第一顆原子彈理論方案,參與、指導核試驗爆炸模擬試驗,探索氫彈設計原理。原子彈成功後,致力於核武器的實戰化、高性能小型化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鄧稼先自己也成為一位成功的父親:他用自己有力的手,托起了女兒事業上的一片藍天。

由於他長期在大西北原子彈基地,與家人長年分開。1977年恢複高考時,在內蒙插隊,後返京在箱子廠當了4年工人的女兒典典,沒學過物理,連牛頓定律都不知道。在短時間內補習中學課程,連老師都說無法補。教科書買不到,鄧稼先就從舊書攤淘來一本半文言的書。令女兒下班回家吃完飯馬上睡覺,夜晚11點起來他給典典補數學、物理到淩晨二三點。父女拚命三個月,一步跨過五年的課程。

一次大院放電影,典典心煩,說:“這麼吵,還怎麼複習?”父親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於是,女兒就漸漸安定下來。這年,姐弟倆同時考入大學。

1985年典典去美國讀了研究生。

由於殫精竭慮,再加上受核輻射的影響,鄧稼先患了癌症。在生命最後時刻,他還掙紮著給中共中央寫了建議書,寫好後顫抖著手交給妻子讓她轉交,並叮囑:“它比你的命更重要!”

1986年7月20日,在美國讀書的女兒回來,父女見最後一麵。父親看到女兒穿著簡樸,滿意地點頭,問起女兒在美國的生活。女兒說她不喜歡奢華的生活,她追求的是人生的價值。

幾天後,這位偉大的國家功勳和優秀的父親去世了。臨死時他隻說了四個字:死而無憾!

董浩雲教董建華愛國不改國籍

香港船王董浩雲,中國東方海外貨櫃航運公司的創辦人,祖籍浙江舟山,1911年出生,1927年中學畢業後考人航運業訓練班,1928年到天津航運公司當職員,後逐步升任為常務董事,踏上了經營航運業的生涯。靠“勇於競爭,大膽創業”的精神,幾經努力,他開創了中國、亞洲和世界航運史上的多項“第一”,因而享有“現代鄭和”的美譽。他擁有各種船隻149艘,總噸位達l100萬噸,是世界“風流船王”奧納西斯的近一倍;雖不及“世界船王”包玉剛的環球集團多,但其船舶的種類之多、單船噸位之大、機械設備之新,均超過環球集團。被譽為“世界七大船王”之一,《紐約時報》評其為“世界最大獨立船東。”他留給世界一個最大的商船聯合體,留給年輕人“海上學府”的船上教學模式,也留給香港一位最高領導人——他的長子董建華。

董浩雲有五個孩子,長子董建華、次子董建成、三女董建平、四女董小平、五女董亦平。董浩雲雖然是香港屈指可數的大富翁之一,但他對自己子女的要求卻十分嚴格,從不嬌生慣養。按照中國的家族傳統,董浩雲培養兩個兒子為管理家族事務的接班人,而長子董建華則是重點培養的對象。

1937年5月29日,董建華生於上海。當時,董浩雲已是從事海運的富商。但是,他深深懂得,日寇強占東三省之後又在舉向華北進攻,中華大地慘遭日寇鐵蹄的踐踏,中華民族正處在國破家亡、水深火熱的危難之中。

作為一名中華民族愛國的實業家,在國難當頭之時,他除了自己奮發圖強之外,也不能不寄托於下一代,所以便給呱呱墜地的孩子取名為“董建華”,希望他能像自己的座右銘那樣“以中國人為驕傲再創天地。”

為了強化這一寄托,董浩雲在董建華兩歲生日時,又在其照片的背麵題寫了“歡迎偉大新時代的晨光”一行字,把兩代人的拳拳報國之心凝結在一起。

董建華13歲考入英國利物浦大學機械係。他在利物浦大學學習時,正值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董浩雲的船隊得到了迅猛擴張,成為擁有億萬資產的世界級船王。此時的董建華也隨之成為一名世界級的富家子弟。當時在歐美留學的富家子弟常常比高級轎車、比出手闊綽、比穿著時髦,而董浩雲則要求董建華過簡樸的生活,把心思用在學習上。

董建華的妹妹董建平說:“父親很早的時候便栽培董建華接管家族生意,所以對董建華特別嚴格。在我們5個兄妹中,除董建華外,其餘都在香港的貴族學校讀書,唯獨董建華要入瀆中文中學,為的是學好中文。”

因此,董建華在英國學習時,自律、自好、自強,嚴格遵循了父親的教導。起居飲食沒有一樣因為自己是船王的兒子而與眾不同,他與普通留學生一樣,乘公共汽車或騎自行車往返於校園與住處,每天都刻苦學習。

董建華大學畢業後,輿論認為董浩雲肯定會安排兒子去美國繼續深造,或回香港在董家的海運王國執掌要職,為自己分擔經營管理上的壓力。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董浩雲卻要董建華到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最基層去當一名普通員工。

董浩雲與董建華之間有過這樣一段談話,可以看出董浩雲教子成材的良苦用心。

董浩雲問兒子:“小華,你能明白我為什麼要讓你進通用嗎?”

董建華回答:“我明白,因為通用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公司,其總裁阿爾弗德雷·斯隆創立的現代企業管理原則,我想也肯定適用於我們這個國際型的航運企業。我相信,我在通用可以學許多東西。”

董浩雲雖然點頭同意兒子的陳述,但仍然覺得他理解不深。董浩雲說:

“小華,我並不懷疑你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但我擔心你的刻苦精神不夠。

你不要想到自己有依靠,你必須自己主動去找苦吃,磨煉自己的意誌.接受生活的挑戰,所以你必須全麵鍛煉自己,從最底層做起。隻有先當一名普通的職員,今天可能明白應該怎樣對待你下麵的職員,在這之後,你才能充分考慮學習別人的經驗,為將來開創新的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董建華聽從父親的安排,在美國勤勤懇懇幹了4年。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社會掀起了陣陣種族歧視的惡浪。有些華人受到這種惡劣政治氣候的影響,出現自卑感,甚至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而謊稱日本人或新加坡人,而一些拿到“綠卡”的中國人,在自己同胞麵前,也擺出高人一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