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文學回到寫作者自身。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下生活、找題材,卻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我們習慣於“把心交給讀者”,卻不知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我們習慣於替別人尋找靈魂,卻遺落了自己的靈魂!這種將自身架空的寫作怎麼可能發出真實的聲音?中國作家習慣於置身事外,無論使用哪種人稱,其實都沒有“你”,更沒有“我”,他們像是下意識地抹殺了“我”的存在,更不會讓“我”真正進入到小人物真實的內心,隻會興致勃勃或痛心疾首地講述“他”、“他們”的故事,讓與“我”無關的“他”、“他們”出洋相、鬧笑話,或者無助地哭泣。這個真切的“我”的缺席,呈現的是寫作者自身的匱竭和羸弱,他沒有足夠的心靈領地包容並葆養現實存在,隻會與所寫的人物貌合神離。隻有先把作者還原為人,把人物還原為人,才有可能寫出貼近人心的作品。所以,讓“我”返回文本是必要的,這當然不是簡單的人稱轉換,而是精神的還鄉,是靈魂的返璞歸真,是與大地與萬物生靈的自由傾談。因此,作家對內在自我的關照,對本真生命的省察,以及對這個世界的感知、追問與體恤,才是文學創作最根本的起點,更是現實主義得以建立的基石。
其次,在真實的生活中反芻文學。何為真實的生活?怎樣真實地生活?也許我們看到的都是假象,也許我們聽到的全是謊言,所謂真實並非身臨其境就容易達成,它生長在你的信念裏,甚或也在你的懷疑中。其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用心生活,有沒有將文學置於生活。頂著“法學博士”學銜的捷克作家博·赫拉巴爾堅持住在貧民區,當過火車站值班員、鋼鐵工人、廢紙打包工,甚至專為舞台上拉幕布的拉幕員,“隻是為了同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滾在一起”,從而“體驗一下震撼人心的事件,觀察人們心靈深處的顆顆珍珠”。正是靠著與生活“滾在一起”,把這樣的經曆當作“愛情事故”,他才會采得“底層的珍珠”,寫出《過於喧囂的孤獨》([捷]博·赫拉巴爾:《過於喧囂的孤獨·底層的珍珠》(楊樂雲、萬世榮譯),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赫拉巴爾曾說,為了這部作品,他推延了自己的死亡。他未曾想過為底層代言,隻是毫無保留地投入現實,從而在僅止五六萬的篇幅裏,抵達了豐饒而又驚人的真實。再看我們的作家,有幾個主動融入生活,有幾個調動了全部的身心醞釀生活?我們隻會功利媚俗地貼近實際,隻會蜻蜓點水般貼近生活,隻會居高臨下地貼近群眾,這種表麵的、姿態性的、淺嚐輒止的貼近不但於文學無益,而且破壞了文學的質地,使其尚未成型便已腐朽、壞死。世間隻有一個赫拉巴爾,我們不敢奢望誰去照搬他的生活方式、寫作方式。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把心靈完全打開,對現實生活給予充分的尊重與溝通,從一般現象、普通題材的窄門,向未知的廣闊疆域挺進,從而獲得真實的力量。
再次,在文學中創造新人、新生活。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絕非對生活的機械複製,更不是對生活的倉促跟進,哪怕是寫曆史小說,也少不了作家的主觀創造,否則言何“創作”?李敬澤也曾談到,中國小說作家“所寫的基本上都是已知的、過去的小說,很少現在的、未知的小說”,“他們沒有能力在一派零散駁雜的經驗中創造自己的形式”(夏榆:《2007年度中國文情報告》,《南方周末》2008年2月15日。)。其實何止“自己的形式”,我們又何曾擁有“自己的內容”?很多作家似乎很明白該“寫什麼”,因為生活中的素材總也寫不完,就像賈平凹所說,總有題材等著他,不用他找題材,是題材來找他。這樣看來“寫什麼”的問題已解決了,可是,究竟是“要你寫”還是“你要寫”?你的出發點是什麼?是不是題材要分三六九等、高低貴賤?“寫什麼”真能決定你的作品占盡先機?“寫什麼”未必一定要指向某個製高點,相反,我們總是看到有些作家不但自己粗鄙、低俗,還要放大那種粗鄙、低俗,不但把一切搞得俗不可耐、臭不可聞,還要教唆人們去欣賞那種戀汙哲學、追從畸態生活。所謂作品的精神向度,僅是作者的個人“趣味”。有人寫了一大堆托物言誌借景抒情的詩,可他所喜愛的可能僅僅是一種事物的名稱,未必他真正熱愛大自然。這個人之所以娶一個女人做老婆,不是因為愛她,而是因為她有一個詩意的名字。再如有禮讚佛陀,不在於他看到了眾生平等,人的可貴,而是因為他懂得神像的威嚴,作為人可以拿出身家性命為之獻祭。所以,在確定“寫什麼”之前,先要確立為什麼寫,如此,才有“怎樣寫”,才有你的取舍甄別和創造性超越。恩格斯有一句名言:現實主義的意思是,除細節的真實外,還要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這段話我們大都耳熟能詳,拿到現在似乎有些過時,但是,當下中國的現實主義文學創作恰恰需要從這最基本的要素做起,從真實的細節出發,去塑造真實的人物、表現真實的現實。太多的作家隻會抄襲生活,太多的文學隻會畫虎成貓:那些人物看起來精神煥發、活靈活現,骨子裏卻是廢人、病人、“死魂靈”;那種“現實”展示的不是生活的深度和廣度,多的是畫地為牢、不戰而敗,多的是物道、官道、錢道,少的是人道、心道、靈魂之道。可見,文學創新首先要立人、立心、立精神,隻有寫作者滿懷激情,排除幹擾,才能創造出獨立、特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