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炎黃子孫:三巨頭的兩次大戰(2 / 2)

三巨頭的羽翼都逐漸壯大,那麼他們之間的戰爭肯定是不可避免的了,我們從現存資料中可以了解到的,最著名的就是兩次大戰:炎帝和黃帝之間的阪泉之戰,以及炎黃聯盟打敗蚩尤的涿鹿之戰。

阪泉之戰其實是新崛起的黃帝部落同往日霸主炎帝部落的爭霸戰。傳說炎黃帶領各自的部族和同盟軍在阪泉之野大戰三場,聽起來應該非常激烈,但史籍中所記載的戰爭過程卻出奇的和諧溫柔。

據說炎帝帶著人在營地裏一蹲就是三年,因為農業技術發達,後勤保障充足,所以消耗戰反而有利。而黃帝就在營地外麵搞軍訓,也是一訓就訓了三年。

炎帝部落的人蹲在一旁看軍事表演,邊吃邊看,後來都看麻木了。沒想到有一天,黃帝的軍隊突然從挖好的地道,衝入城內活捉了炎帝。事情發展得太突然,炎帝猝不及防就變成了黃帝的俘虜。

不過黃帝雖然打敗了炎帝,卻沒有趕盡殺絕,畢竟也算是一家人(《國語》中說他們都是少典的兒子),於是兩個部落開始走向聯合。但是還沒等炎帝部落習慣被人領導,又一個打擊接踵而來,蚩尤打過來了。

據說蚩尤原是炎帝的下屬,所以他和炎帝一樣都是粗獷的牛頭人身造型。

蚩尤進攻原來的老大炎帝,金屬化的武器一上場,戰鬥過程就如同砍瓜切菜一般。

頂不住的炎帝隻好向黃帝求救,接下來就是炎黃組隊和蚩尤在涿鹿展開大戰。

戰鬥的過程異常激烈。蚩尤部落的裝備優勢明顯,炎黃聯軍則人多力量大。

傳說除了當麵互砍之外,雙方還掌握了不少充滿想象力的神器。比如能改變戰場環境的“氣象武器”,傳說中蚩尤請出風伯雨師召喚狂風暴雨,想要用滔滔巨浪把炎黃聯軍一衝而散,而黃帝就找來天女魃抗洪搶險。

戰鬥進行到最關鍵的階段,蚩尤吐出迷霧籠罩整個戰場,打算把聯軍困死其中,因為就算神農氏糧倉充足,糧食也總有吃完的一天。

這場大霧籠罩了戰場三天三夜,結果黃帝發明了指南車,最終辨明方向,突出重圍。這迷霧日夜不散,不像氣象武器的副產品,反而有點像冶煉工業所帶來的空氣汙染。結合蚩尤部落冶煉金屬的傳說,他們能創造出如此濃密的煙霧倒也合乎邏輯。

雙方你來我往,黃帝九戰九敗,最後是靠著神女的幫助才終於獲勝。傳說黃帝將打敗的蚩尤戴上枷栲,砍下他的頭顱,把他的身體和首級分開埋葬。蚩尤死後,他身上的枷栲落在地上,變成了一種樹,每到秋季就葉紅似血,每一片葉子都是蚩尤的血所染成,這種樹就是楓樹。

獲勝之後,黃帝成了真正的天下之主,蚩尤部落大部分融入炎黃集團,少部分南下成為南方黎族、苗族的祖先,我們總說的黎民百姓,黎民就是九黎氏族之民。

因此所謂華夏民族,其實應該是炎帝、黃帝和蚩尤三個部族融合的產物。

後來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按照《史記·封禪書》所記載,古代君主封禪時要祭祀八個神主,第一是天主,第二是地主,第三是兵主——祭祀的就是蚩尤;而古代華夏的軍旗上,畫的也是蚩尤的畫像。所以長期以來,蚩尤和黃帝、炎帝一樣,都被視作華夏的始祖,是個非常正麵的形象。

【蚩尤旗:傳說中黃帝把蚩尤的形象畫在戰旗上以震懾敵軍,這就是蚩尤旗。但大多數時候,蚩尤旗指的是一種彗星。《晉書·天文誌》記載:“蚩尤旗,類彗而後曲,象旗。”注釋中提到這是一種專屬於“熒惑”的妖星,代表戰爭和殺戮的降臨。熒惑,即火星,古巴比倫認為它是死亡之星,古羅馬神話中火星就是戰爭之神瑪爾斯。可見人類的思維的確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