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就是樂毅。
也許還有人對他不很熟悉,但幾百年後有一個樂毅的真愛粉大家一定都知道,那就是諸葛亮。史書上記載諸葛亮在出道之前,多次把管仲和樂毅當成自己奮鬥的目標和理想的模板。能讓臥龍先生如此崇拜的人,當然不是一般人。
樂毅是名將之後,文武雙全,他輔佐燕昭王在燕國實行改革,恢複了燕國的國力,但是想要單挑南邊強大的鄰居齊國還遠遠不夠。
所以樂毅和蘇代一內一外相互配合,蘇代在內挑撥齊國和周邊國家的關係,讓齊國拚命得罪人,而樂毅則不斷拉攏這些被齊國得罪的國家,組成了一個共同反對齊國的統一戰線。齊國聯合魏國、楚國瓜分宋國後,勢力達到了頂峰,不過也引起了秦、趙、楚等強國的忌憚,加上連年征戰,齊國的國力遭到嚴重的透支和削弱。
公元前284年,燕、趙、秦、魏、韓組成五國聯軍,在樂毅的帶領下攻入齊國。
陣容空前強大的聯軍在濟水之西大敗齊軍主力,樂毅將秦、韓兩國軍隊遣返後,讓趙軍和魏軍分兵攻略齊國境內,樂毅則單獨率領燕國軍隊直撲齊國首都臨淄。
當年齊軍洗劫燕國都城的大仇,一定要燕國人親手來報!樂毅集中力量攻擊臨淄,齊閔王出逃後被楚國人殺死。複仇欲望高漲的燕軍攻破臨淄後,把齊國的珍寶財物及宗廟祭祀的器物全都搬回了燕國,可以說是報仇雪恨了。拿下齊國都城後,樂毅又乘勝追擊,一口氣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隻有莒和即墨兩座城還在堅守,這一守,就守了三年。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即位,史稱燕惠王。新繼位的燕惠王可沒有他老爹那麼豐富的獵頭經驗,不懂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齊國的田單得到這個信息後就使出了反間計,說樂毅那麼快打下七十多座城池,但莒和即墨兩座城打了三年都沒打下來,分明是沒使全力,圖謀不軌。燕惠王一聽直接就撤換了樂毅的前線總指揮職位,讓他回總公司述職。樂毅一想這次回去肯定沒好果子吃,就直接逃到了趙國。
結果新換的前線總指揮騎劫在田單“火牛陣”的偷襲下一敗塗地,兵敗如山倒的燕國軍隊很快就被趕回了國內。這時候燕惠王既後悔換掉了樂毅,又害怕樂毅會帶著趙國軍隊來找燕國的麻煩,就給樂毅寫了封信想讓他官複原職。
樂毅則寫了封回信,通過隱喻的手法,昭示昭王之賢明,襯托惠王之失察,為自己進行了申辯和表白,也讓燕惠王知道人才不是你想買,想買就能買的。
那麼為什麼最後兩座城市打了三年還沒打下來?
樂毅是真的留了一手嗎?
答案還真是。
當然這不是因為樂毅有什麼不忠的想法,而是不得已。
首先,僅靠燕國的實力是鎮不住齊國的。
要知道齊國之所以被五國群毆,完全是自己花樣作死亂開地圖炮造成的。
之前齊國北破燕國,把燕國洗劫一空,西破趙國和魏國,南邊打得楚國割地賠款,甚至聯合六國把秦國都削了一頓,可以說是把遠親近鄰四麵八方都惹了個遍。
這時候的齊國完全就是一個欠揍的熊孩子,不打它都不足以平民憤,所以才引來了列國的圍毆。
其次,占領齊國比打敗齊國難度更大。
因為燕國是小國,齊國是大國,燕國想吞並整個齊國,完全是小蛇吞大象的戰略冒險。如果徹底滅亡齊國,又會引來各國的警惕和幹涉,還會激起齊國人拚死反抗,所以樂毅隻能期望用時間來消除齊國人的抵抗心理,然後不斷拉攏齊國的各階層,試圖逐漸把齊國的土地慢慢變成燕國控製下的郡縣。
可惜這個戰略,新即位的燕惠王不懂,才有了後麵的劇情反轉。
燕昭王雖然靠著高超的挖人技巧和獵頭天賦,引入人才,成功打敗了齊國,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燕國弱小的局麵。而齊國雖然成功複國,但國力從此一落千丈,再也沒有恢複曾經的輝煌,從此退出了統一天下的競爭。完璧歸趙這場五國攻齊大戰最終的勝利者和得利者,還是遠在西邊的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