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在國與國的對外交往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叫“弱國無外交”,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列國爭雄的戰國時期。“完璧歸趙”說的是一個國家寶藏爭奪戰背後的故事。
這塊璧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本屬楚國,當初一個叫卞和的人發現了一塊玉的原石,就捧著獻給楚厲王。厲王找鑒寶專家一鑒定,說這就是塊破石頭,結果卞和被認為欺君而被砍掉了左腳。後來厲王死了楚武王即位,卞和瘸著一條腿又來獻寶,可是楚王是換人了,但鑒寶專家估計還是老麵孔,又說這是塊石頭,於是可憐的卞和連右腳也沒了。
等到楚武王死了,文王上台。這次卞和沒去獻寶,因為他沒了雙腳,兩隻手還得捧著玉石,也沒法去了,所以就在荊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楚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沒腳的人那麼多,哪個也沒有你哭得這麼慘的,你這是因為啥呀?
卞和說:我不是哭自己,我哭的是寶玉被稱為石頭,誠實的人被稱為騙子,這才是真正讓人悲傷的事情。楚文王讓工匠把那塊原石加工出來,果然得到寶玉,就把這塊稀世珍寶命名為“和氏之璧”,於是它成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公認的001號國家寶藏。
公元前283年,和氏璧不知怎麼就從楚國流出來輾轉落到了趙惠文王的手裏。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一件楚國玉璧失竊案就是張儀在楚國令尹昭陽家混飯時,昭陽家裏丟了塊玉璧,因為張儀當時身無分文一窮二白,結果被懷疑偷了東西而遭到一頓毒打,這也成為後來張儀矢誌不渝坑楚國的原因。
不過這玉璧是否就是和氏璧我們不得而知,總之是趙王還沒稀罕夠呢,卻突然接到了野蠻鄰居秦昭襄王詢價的微信,說要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
然而,趙國君臣卻犯了難。
秦強趙弱,如何回複就成了關鍵。把和氏璧換給秦國不是不可以,可秦國實在不是一個有誠信的買家。十六年前秦昭襄王請楚懷王赴武關會盟談判,結果不顧外交準則和國際禮儀,直接把楚懷王給綁票了,最後楚懷王客死秦地。
連兩國國君會盟這麼嚴肅的事情秦國都能說翻臉就翻臉,如果趙國給了和氏璧,秦國耍賴不給城的可能性很高,那趙國就白白受了欺騙。可要說不給吧,也不行。
因為秦國不是一個講道理的鄰居,一言不合就發飆。如果秦國開出這麼高的價碼你都拒絕,分明是不把秦國放在眼裏,到時候秦國派兵打過來可不是好玩的。
所以究竟該怎麼答複,派誰去答複,趙國君臣表示很頭痛。就在眾人一籌莫展時,趙王的宦官令繆賢說:大王,我推薦一位國寶守護人吧,就是我的家臣藺相如。
那推薦理由是什麼呢?
繆賢說:有一次我犯了法怕大王處置我,所以想逃亡到燕國去。這時候藺相如就問我為什麼要逃到燕國。我說有次我陪著大王同燕王會盟時,燕王拉著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結果藺相如分析說:那是因為趙強燕弱,燕王是為了討好趙國才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國跑到燕國去,對方肯定立馬把你綁回來,不如你向大王坦陳自己的罪行,求得大王的原諒。我按照他說的做了,果然平安無事,所以我覺得藺相如這個人有智慧,有勇氣,應該是守護和氏璧的最佳人選。
於是趙王召見了藺相如,問:秦王說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換還是不換呢?
藺相如回稟:弱國無外交。秦國要,趙國不能不給。
趙王問:那萬一秦國不給城怎麼辦?
藺相如回答:不給和氏璧,是趙國理虧;給了之後秦國不給城,是秦國理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