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形勢來看,咱必須得占住理,寧可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
趙王又問:那這麼高難度的工作派誰去合適?
藺相如自告奮勇地表示願意完成這個任務。
趙王很感動,於是派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入秦。藺相如在秦國的朝堂上見到秦昭襄王,奉上和氏璧。秦王很高興地說:哎呀,這可是個寶貝哩。來,各位愛妃各位愛卿,都來開開眼啊!
和氏璧在秦國嬪妃和君臣手中傳來傳去,氣氛非常熱烈,不過卻把趙國使臣給晾到一邊,好像拿到和氏璧這事就算完了,什麼給不給城的完全都不存在一樣。國寶守護人藺相如上前打破了尷尬,說:大王,和氏璧雖好,但是也有美中不足,有個瑕疵,不信我指給你看。
秦王一愣說:是嗎,在哪兒呢?藺相如順勢把和氏璧拿回手裏,一步步後退到柱子邊,戰鬥力瞬間爆表,頭發豎起來把帽子都頂掉了。他怒斥秦王說:秦國一向蠻橫還不講理,本來趙國不想換,但我覺得普通人說話都得算數,何況是大國的君主,哪能如此不靠譜?總不能因為一塊小小的玉璧就惹得秦國不高興。所以趙王用隆重的禮儀,派出正式的使團,讓我們帶著誠意、帶著善意、帶著希望萬分隆重地來了,結果大王你卻如此沒譜。今天你把我逼急了,我的腦袋和這塊玉就一起碎你這兒了,你信不?
秦王趕緊說:別激動別激動,寡人是一高興光顧著拆包裝,忘了點確認收貨了,我這就付款啊!
藺相如說:那不行,我們來之前那麼隆重,又是祭祀又是沐浴更衣的,大王也得用對等的禮儀!
秦王一看強奪不來,隻好答應搞個隆重的迎接儀式,五天後再正式交接。
結果五天後藺相如又說:你們秦國多少年了都毫無誠信可言,我已經派人把和氏璧偷送回趙國了。大王你要是想要,就先把城給趙國,趙國再給你和氏璧,我們不支持貨到付款!反正和氏璧已經回去了,你這會兒就是燉了我也沒用了!
秦國朝臣看著藺相如也是無語了,有人說弄死他消消氣得了。秦昭襄王卻不同意,殺了他也沒用,想那趙國也不會為一塊小小的玉璧得罪咱秦國。得了,讓他回去吧!藺相如就這樣毫發無損地回到了趙國,成為趙國重臣。後來秦國既沒有提前支付貨款,趙國自然也就沒有發貨的道理。
不過這個故事還是有些問題,麵對秦國交換和氏璧的要求,趙國的基本立場是不想吃虧也不敢惹事,藺相如卻一再地威脅和戲弄秦王,送來了玉讓人看一眼然後又偷運回去,這難道不成了趙國更理虧嗎?
故事還有後續。
公元前279年,秦趙在澠池會盟。這裏雖是韓國的土地,卻距離秦國邊境非常近,趙王有點害怕,不想去。藺相如說不行,不去的話顯得趙國太示弱了,必須得去。於是趙王帶著藺相如去會盟,將軍廉頗帶著部隊在後方接應。由於秦國有綁票他國國君的惡劣先例,廉頗和趙王約定說,如果三十天大王還不回來,就讓太子即位。
結果到了澠池之會上,秦王這回倒沒有動粗的意思。雙方相談甚歡,酒宴上秦王突然說:聽說趙王很有藝術天賦,何不小秀一段?
趙王就彈奏了一段,結果秦國的史官馬上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一起會盟喝酒,秦王命趙王鼓瑟!說得好像趙王是秦王手下的樂工一樣。
藺相如一看這啞巴虧吃的,趕緊上前說:聽說秦王你擅長打擊樂,不如也來一段啊!
秦王表示拒絕,藺相如又走上前說:大王你來不來?你不來我這一腔熱血濺你一身你信不?
秦王心想你怎麼還是這老一套呀,隻好象征性地敲了幾下,藺相如讓趙國史官趕緊記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這才算是扳回了點兒麵子。
秦國大臣起哄,請趙王獻十五座城池為秦王祝賀。這是還記著和氏璧的梁子沒忘呢。藺相如也馬上回答:可以,那也請秦王獻上首都鹹陽為趙王祝賀!
反正都是過下嘴癮,可勁噴,誰怕誰啊!由於藺相如的強硬姿態,再加上趙國已有防備,所以澠池之會也算是順利結束圓滿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