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篇 完璧歸趙:國家寶藏爭奪戰(3 / 3)

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趙國明明不想惹事,藺相如還一再地挑動秦王的神經呢?我們就需要對曆史的細節再體會一番了。

首先,秦王真的想要和氏璧嗎?

答案是否定的。秦自商鞅變法以來,以農耕和戰鬥為立國之本,以法家思想為治國理念,最重視的是土地人口,從來不以珍寶財貨為念。對秦王來說,別說和氏璧是趙國的國寶,就算是外星人留下的,也不值得用十五座城池去交換。

何況《史記》原文裏藺相如和秦王都說過一個詞——“一璧之故”,那語氣就是“不過是塊玉嘛”,說明雙方都知道,和氏璧隻是個借口。

那麼,這個借口為什麼會存在呢?是試探。是秦國對趙國的試探,也是趙國對秦國的反試探。我們必須把整件事放到當時的曆史大背景中考量。

公元前316年,秦吞並巴蜀,占據了攻打楚國的上遊基地。之後不斷攻擊楚國的西部邊境,基本完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包圍。公元前284年,秦、趙、魏、韓、燕五國聯軍把東方強國齊國揍成了殘廢。完璧歸趙的故事發生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即公元前283年,就在齊國崩潰的第二年。

此前秦國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楚國身上,秦趙當時算是短暫的合夥人關係。

而這時東方的齊國垮掉,南方的楚國持續失血,中間的韓魏從來都是送人頭的,至於北方的燕國你要不是特意提醒都想不起它來。

現在關東六國中最強的就是趙國,這時的秦國需要確定趙國對秦國的態度和未來的戰略走向,所以才借口換和氏璧來試探趙國的態度,還故意開出高到離譜的價碼。若趙國一口答應,說明這是個怕事兒的,秦國不但白得一塊玉,也可以放心大膽地繼續攻擊楚國;如果趙國直接拒絕,那表明趙國已經準備和秦國撕破臉,那就得重新調整全局的部署了。

所以,趙國到底應該怎麼應對呢?必須在一口答應和直接拒絕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藺相如的做法就是三個字:不示弱。趙國必須表現出既不怕騙局,也不懼開戰的態度。你讓我來,我來了,但我來了不是你說咋換就咋換,得按我說的來,這樣既不認也不理虧。當然,你要是不講理,那咱就徹底撕破臉。

秦王當然不會真的撕破臉,因為他已經達到了試探趙國態度的目的。擺在秦國麵前的是兩個選擇,一是繼續南下蠶食楚國;二是北上與趙國決戰,把阻擋秦國東進的最後一個障礙除掉。當時楚弱趙強,柿子當然要揀軟的捏,不過捏軟柿子之前,也得讓硬石頭明白該怎麼做人。

所以就在藺相如完璧歸趙後,秦國連續三年攻趙,奪取了多座城池,這是在敲打趙國,好讓秦國安心布置對楚國的進攻。有趣的是,秦國東向攻擊趙國,趙國卻也向東不停地攻擊魏國和齊國。因為對趙國而言,秦國是硬石頭,魏齊也是軟柿子。

公元前279年的澠池之會同樣是試探。

當時秦國正在籌備對楚國的決戰,根本不可能再同趙國大打出手。所以秦王在會上隻是想占占口頭上的便宜,根本就不會和趙國翻臉。秦國通過澠池之會穩住趙國後,立即派白起進攻楚國,並最終在公元前278年攻陷楚國國都郢,將楚文明的發源地漢江流域納入了秦國的版圖。也就在這一年,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當時秦趙兩國作為整個七雄爭霸格局中的第一和第二把交椅,都在彼此試探和博弈,企圖穩住對方,壯大自己。而藺相如也正是看穿了這一點,所以雖然數次頂撞秦王,卻從來沒有觸及最終的底線,這已經是相對弱小的國家能做到的最好外交政策了。

【傳國玉璽:公元前228年,秦王嬴千萬別惹天蠍座政十九年,秦破趙,得和氏璧。

統一天下後,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題寫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鳥蟲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在璧的正麵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之後傳國玉璽經曆兩漢、魏晉、隋唐千年傳遞,唐末天下大亂,據一些史書載,傳國玉璽於後唐時就此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