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到底會不會掉餡餅?飛來的一般是橫財還是橫禍?這些問題,趙國的孝成王趙丹非常有發言權。
有一個成語,就與他的一次災難性決策失誤有關,這個成語叫“紙上談兵”。
成語說的是董事長為占便宜因小失大,實習生眼高手低全盤搞砸的故事。
秦昭襄王執行範雎“遠交近攻”的國策,抓著韓國和魏國的頭按在地上不斷摩擦。魏國起家的河東之地已經被秦國奪走,而三晉中最弱小的韓國也隻剩下分隔在黃河兩岸的兩塊狹小領土,河北岸是上黨郡,河南岸是都城新鄭地區。
公元前262年,秦軍攻克野王,將韓國的國土攔腰截斷。北部的上黨地區與韓國的本土完全割裂,韓國不得已隻好向秦國割讓了上黨以求和。
雖然韓王已經在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上簽了字,不過上黨地區的軍民可沒那麼容易答應。韓國上黨郡的長官馮亭拒絕向秦國投降,並且決定把上黨的十七座城池全部並入趙國。
幸福來得太突然,這麼關鍵的戰略要地自己送上門來,趙國真是莫名其妙中了個頭彩。
不過雖然占便宜誰都喜歡,但也得分占誰的便宜。秦國可是出了名的拳頭大惹不起,想占秦國的便宜,任誰都得好好掂量掂量。
趙國朝堂分成兩派,平陽君趙豹認為這便宜占不得,秦國豈是好惹的?馮亭這麼做完全是想讓趙國引火燒身。趙孝成王顯然對這個回答不滿意,又找來平原君趙勝商量。趙勝則認為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興師動眾都未必能打下來一座城,現在十七座城主動送上門來,這都不要,簡直對不起老天爺的神助攻。
趙孝成王也實在無法拒絕這個天大的餡餅,就問自己的相邦平原君趙勝:哎呀,這上黨我是真想要啊。不過這地來了,估計白起那個天殺的也會跟來,咋辦?
平原君趙勝說:不怕。白起雖然戰績遙遙領先,不過咱的廉頗也不賴,一對一正麵交鋒不好說,不過防守技能廉頗應該還是沒問題。趙孝成王一聽有道理,於是一邊派平原君前去接手上黨,一邊讓廉頗帶兵蹲守在長平防範秦國。
秦國此時的內心是崩潰的:自己累得半死,一口肥肉都到嘴邊了,難道就讓趙國一筷子給順走?從來都是我秦國占便宜欺負別人,今天倒是讓別人給欺負了。這我要不欺負回去,怎麼對得起我的野蠻人設?
於是第二年,秦國出兵先把辦事不力的韓國暴捶了一頓,轉過年來又派大將王齕攻陷了趙國剛接手的上黨,上黨百姓在馮亭的帶領下逃入趙國,趙王派廉頗在長平接應。
眼看剛到手的便宜就沒了,而且對麵領軍的也不是戰國第一死神白起,趙孝成王估摸著還是可以再爭取一下,就命令廉頗主動出擊,結果幾次出擊都被秦軍擊敗,丟了若幹陣地,損失不小。見主動出擊沒有好果子吃,廉頗指揮趙軍構築防線龜縮防守,和秦軍隔著防線大眼瞪小眼。趙國本想不出力氣撿點便宜,沒想到引來了秦國舉國兵力來襲,也隻好把全國的兵力壓上去。長平戰場雖然相對靠近趙國,但秦國憑借國內發達的農業基礎和便利的水運係統,反而比主場作戰的趙國後勤壓力要小。不過幾十萬大軍對峙,對雙方的國力都是空前的消耗。秦國人耗不起,國力相對較弱的趙國更耗不起。現在上黨這塊蛋糕沒撈到,還引來了虎狼一樣的秦國人,趙國覺得自己這買賣做得太虧了,所以就籌劃對秦議和。
關於怎麼議和,趙國內部又分成了兩派。大臣樓昌認為應該派一位地位足夠高的重臣親赴秦國議和,表達趙國的誠意;而另一位大臣虞信則表示反對,認為應該派人去楚國和魏國遊說,合縱各國逼秦國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