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趙孝成王決定采納樓昌的建議時,虞信勸諫說,秦國一定會大肆宣揚秦趙議和的新聞,楚國和魏國以為我們議和已成,就不會來救援趙國,到時候就麻煩了。趙王還是不聽,結果趙國使者在秦國被秦昭襄王和範雎各種高規格接待,秦趙兩國關係密切的消息果然傳遍各國。其他國家以為秦趙已經達成和解,自然不會再派兵來救援趙國。這就是秦國的分化瓦解之策,讓趙國在國際上更加孤立,秦國也可以心無旁騖地集中全力對付趙國。至於議和,當然是不存在的。
議和失敗後,急於決戰的趙孝成王幾次催促廉頗出擊決戰,廉頗都跟沒聽到一樣。恰逢秦國人又用反間計散播廉頗的壞話,還特意強調秦國人誰都不怕,就怕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於是趙孝成王決定走馬換將,起用趙括來擊退秦軍。
這時候如果趙括的老爹趙奢在世,恐怕不會讚同趙孝成王的這一決定。趙奢活著的時候和兒子討論兵法,發現趙括說得頭頭是道,自己都說不過他。按理說青出於藍應該高興,但趙奢卻說,雖然我這兒子理論水平沒得說,但如果把趙軍交到他手裏,肯定完蛋。
而趙括他娘也說過,趙奢帶兵的時候很平易近人,把大王的賞賜都分給軍隊的弟兄,但趙括打了幾場勝仗之後,就在別人麵前趾高氣揚,將領到的賞賜都揣進了自己的腰包,和他爹沒得比!
爹媽全都不看好自己的親兒子,甚至連趙國名臣藺相如都說:趙括這人,隻會死讀他爹留下來的兵書,實習經驗太少,不知道變通!然而,最終趙王還是一意孤行地任命趙括,頂替了廉頗的總指揮之位。
公元前260年,趙括一到長平馬上替換軍中將領,調整戰略部署準備進攻。
而另一邊的秦軍聽說廉頗已經被換下了,也馬上秘密地將第一戰神白起派到了前線。
趙軍一進攻,秦軍就佯裝撤退,將趙軍引誘出來後,白起派兵截斷了趙軍的後路和糧道,將幾十萬趙軍團團包圍。
陷入包圍圈中的趙軍數次突圍不成,趙國本土派來的援軍也被擊退。被圍困的趙軍最後斷糧足足四十六天,已經發展到人吃人的地步。走投無路的趙括組織敢死隊四麵出擊企圖打破秦軍的包圍,但都沒有成功。最後趙括孤注一擲,帶領最後的精銳力量突圍,結果被秦軍的弓弩當場射殺。主將一死,趙軍喪失了最後的希望,全部向秦軍投降。
趙軍投降後最終的結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白起之所以被稱為戰國第一戰神,和他令人咋舌的戰績是分不開的。
那麼死在白起手上的到底有多少人呢?
如果從公元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攻打韓國算起,到公元前261年秦趙大戰長平為止,史料記錄白起指揮的十二次戰役中僅伊闕、華陽、陘城、長平四場大型戰役,就殺敵近九十萬。再加上別的小規模戰役,湊個一百萬應該不成問題。三十三年殺了一百萬人,平均每年殺三萬,每天殺一百人,白起不僅僅是戰國第一戰神,更是古代第一殺神、宇宙第一死神。
當然,對長平之戰中秦軍坑殺趙軍四十五萬這一數字,曆來爭議頗多。考慮到中國古代殺良冒功的惡劣習慣,和古代文人對數字的誇張描述,這個數字應該達不到四十五萬的級別,但肯定也少不了多少。
長平之戰是秦統一戰爭中最後一場決定性戰役,也催生了一個形容空有理論而缺乏實踐的成語——紙上談兵,更描繪了一個頂著父親巨大光環卻不過如此的失敗星二代趙括的樣。不過紙上談兵和趙括的故事卻不是原裝原配,因為趙括談兵的時候紙還沒有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