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薦才(1 / 3)

建元元年十月的新年慶典,隆重異常,大家仿佛要把憋了近七個月的熱情一次迸發出來似的。自漢初高祖用儒生訂製度,朝拜、慶典,都是有定例的,不過是按章辦事,隻是大家的情緒生生把這次新年慶典給撐得喜慶至極。

這也是有緣故的:新皇第一年的新年,是個大慶的好理由。多少天的苦悶生活終於結束了,大家可以穿上豔麗的衣服,歌舞伴宴,再也不用穿著色調灰暗的服裝,吃飯的時候也是單調得不能讓樂師伴奏了,真是讓人發自內心的高興。更重要的是,既然建元元年開始了,那麼,新的人事變動也要跟著開始了,於是送足了禮得了允諾的人,便開始翹首企盼有人向皇帝進言給自己升官了。

新年慶典,一派歌舞升平,皇帝宣布了新的年號,發了大家的壓歲錢,咳、咳,也可以稱為年終獎金,然後宣布了一部分人的任命。兩千石以上,幾乎沒有變動,底下的,倒是升升降降了不少,自然幾家歡喜幾家憂,因升降的人不屬於高層,對朝堂的影響並不大,大家也並不在意。

夾雜在這些人事任命中的,有一項就顯得醒目了——上大夫韓嫣兼建章監、屯騎校尉。

建章監,就是掌管建章宮的人。地位,與衛尉在長樂、未央宮差不多。隻是建章宮不比長樂、未央,所以,這個頭兒不叫衛尉,隻能叫“監”。屯騎校尉,主管騎兵,校尉,再往上一級,就是將軍了。

很刺眼的任命,大家卻不好說什麼,這人明擺著是皇帝心腹,反對他的任命,就是跟皇帝過不去了。更重要的是,軍方沒有人反對,程不識是他老師、李廣家跟他走得很近,其他人也沒有表現不滿。再說,建章監跟衛尉一樣,是要皇帝信任的人才能擔任的,這個任命下來,已經是表明了劉徹很信任韓嫣,略通人情的都不會找不自在。

“讓文臣來討論軍事,最大的弊病,就是會讓軍隊陷入朝堂爭鬥。軍隊應該純潔,不能卷入朝堂黨爭之中,成為鬥爭的利器,最終喪失存在的意義——保家衛國。況且,文臣未必通軍事,書讀得多,不代表就能做得好事,趙括之鑒不遠。”這是韓嫣許多言論中的一條,被劉徹記得很牢,也在逐漸削弱朝堂對軍隊的控製力。

太尉,本是製度下掌管全國軍隊的人。無奈周亞夫死後,大漢的太尉,就出了缺,劉徹到如今也沒有任命新的太尉,隻是命在京的將軍五日一會,共同商討一下軍隊的事情,軍隊係統的晉升本就有章可循,軍隊的晉升考核權以及軍事類案件的審判本身就比較特殊的,現在不過是清楚明白地把這權利給明確收歸皇帝和軍隊內部。這會議,是沒有文臣參加的。也沒有人敢要求說自己要參加討論——什麼事碰上兵權,就不好說話了。

放心打仗而不用擔心有人掣肘,是軍人所樂見的。軍方的人,在劉徹漏了口風之後,對韓嫣的這種說法很喜歡——誰都不想聽個外行瞎指揮,然後去送命。或者自己在前方拋頭顱灑熱血,最後功勞卻被一幫耍嘴皮子的兩唇一對全抹了。好感,也就慢慢產生了。有這麼個人在皇帝身邊,將軍們覺得也還可以接受。

韓嫣本人卻對著新的任命發呆——屯騎校尉的任命倒也罷了,自己也確實是在練騎兵。可建章監,不記得韓嫣有這項官職在身的啊。那不是未來衛青的頭銜麼?怎麼跑自己頭上來啦?衛青怎麼辦?

還有另一件困惑的事情——在有幸跟隨劉徹旁聽軍事會議的時候,韓嫣見到了虎符,這能調動全國軍隊的東西,居然是在劉徹手裏的!!!不是說,這東西是在竇太後手中的麼?所以劉徹要管東甌之事的時候,手裏沒兵,是派嚴助、衛青持節而去發的郡國兵麼?努力回想,那好像是電視劇的情節,不大能作準。想也知道景帝跟老太太為了梁王的事情幾乎翻臉,怎麼會把虎符交給竇太後?老太太的偏心情結如此明顯,景帝怎麼會給兒子再添一個大麻煩?提前舉行的冠禮,為的是什麼?——真是被電視給誤導了。

劉徹的生日,是在十月的,新年慶典之後,便是皇帝的聖壽,也是一般的熱鬧非常。大家上趕著討好皇帝,希望能給皇帝留個好印象,也能給自己撈點好處什麼的——非高層的任命過了,皇帝親信也提拔了,剩下的,該到戲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