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人才(1 / 3)

據說,21中國現行的公務員考錄製度是學習的西方,西方最有名的公務員考錄製度就是英國的文官考試了,而英國的文官考試是學習的當時被他們用鴉片和堅船利炮打開國門的清王朝的八股取士。所以說,中國傳統的科舉考試製度,是人類一大財富——雖然考試內容不咋地,可這種形式還是不錯的。

所以,建元元年的這場人才選拔,與後世的公務員考錄,頗有相似之處。

漢代沒有八股取士,但是在韓嫣看來,眼前這次薦才大典,其實比八股更具科學性。選是第一輪地方選拔,粗略考察一下出身、學問、人品,然後就是送到長安來筆試——當然也有自己跑長安來詣闕上書,然後劉徹覺得寫得不錯的也允許參加筆試,或者一高興了筆試都免了就給個小官當當——筆試也分幾輪,第一輪大家答的題都差不多,擇其選者劉徹再根據自己的判斷出第二輪的題,這時的題目就各不相同了。答得差不多的,也有官做,如果還有劉徹興趣非常大的,就再出第三題。最後,劉徹非常喜歡的,會召來直接麵試。

韓嫣被拉來一起閱卷,一大堆驚人的名字閃了出來:東方朔、公孫弘……以及董仲舒。

劉徹本對儒家很感興趣,很想以儒家來對抗黃老。待聽得韓嫣對於儒家與黃老學說之爭的背後分析,又不想讓儒家一家獨大——壞秦始皇名聲的,以儒家居多。

但是,這時儒家已經是很盛行的思想了,朝中大臣多習之,而且儒家說得還是有很多事情是有道理的,便是拿到後世,也是有可取之處的,當年五四運動,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最後,還是得吸取儒家積極的方麵。儒家本身,也不是很糟糕的事物。隻是,擴散開來的影響,不太好。

怎麼說呢,從學術層麵上講,儒家很有可取之處,但是從政治、社會層麵上講,讓它一家獨大很可怕。任何一種學說的獨大,不但獨大,還排斥其他學說,就會形成整個社會思想的僵化,人們的思維就會固化,社會很容易停步不前。最終,落後,就要挨打。

而大多數人,看的都是學術層麵,拿兩家學說一比,得,這個比那個好,大家就一窩蜂地紮堆兒推崇一家了。至於這背後的社會、政治惡果,幾乎沒有人去考慮,所有的辯論、兩家的互相攻擊也都是集中在學術上的拌嘴水平。揭開這層表皮,看到後世影響的人——還沒有。

要知道,學說,並不是標準。而大家卻把學說當成標準了。然後,又把學說、標準和政治混為一談,把理論性的學說與實務性的治理國家當成了一回事兒。

儒家講尊君,講天下禮樂殺伐當由天子出,黃老卻說小國寡民、無為無治。單這一點儒家就強了黃老太多了。

再者,不少儒生的對答都很不錯,在漢代看來,這樣的人不用實在是可惜了。因此,劉徹還是決定給這些人一個機會的,至於那個惡果——就像韓嫣說的,學說與朝臣其實是一回事兒,用哪個不用哪個,拉哪個打哪個,捧哪個晾哪個,用哪個來製衡另一個,是從事皇帝這個職業的必備的基本技能。什麼?你說也有不會的?那他就不合格,你瞧那不會的,哪個不是活得淒慘?

這個決定不能說不對,而且還算不錯了,至少,他還沒想讓一家獨大。不過韓嫣還是擔心:大臣可以說不用就不用,實在不行,咱編個借口誣陷他一下,搞臭了名聲,夷他三族,都很簡單。這天下,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人可多得是。哪怕你再能幹,咱們三個人做你一個人的工作總工可吧?還分了權,便於平衡。可學說這東西,一旦鋪散開來,深入人心,想拔的時候就晚了。不行!得想個法子。韓嫣開始動腦筋。

這邊,劉徹還在挑卷子。果不其然,董仲舒,還是讓劉徹給看上了。同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也得到了相當的重視——莊助。

韓嫣想了半天,也沒想清楚這個莊助是誰,直到看到此人籍貫,方才大悟——這是嚴助啊~因為來自南方,最後跑去平南越、東甌的那位,跟衛舅舅一起的說。他怎麼就改姓了呢?再想,想、想、想,想起來了!很想罵娘,東漢明帝,姓劉名莊,於是,為了避他老人家的諱,這莊助連姓都被改了。還好,現在離漢明帝的出生還有近兩百年,莊助,還叫他的莊助,姓他原來的姓。想到這裏,不禁同情起莊助來了,趁著人家還沒當皇帝,再多姓幾年莊過過癮吧,可憐。漢明帝真是壞人!

再看看劉徹,這也不是個好人!因為他叫劉“徹”,所以,漢代二十級爵最高的一級原本叫“徹侯”的,就改叫列侯了。劉徹他爹叫劉“啟”,於是著名的商代賢王微子“啟”,就改叫微子“開”了……囧~他們一家,怎麼就不起個偏僻點的名字呢?非要起個常用字來製造麻煩,挑戰大家的語文水平!討厭!

這邊,劉徹正閱卷閱在興頭上,倒沒有計較韓嫣不禮貌的眼神。“乖,別鬧了,一會兒看完了,咱們去上林玩兒。”

靠!什麼眼神!我哪裏跟你鬧啦?!韓嫣生悶氣,實在想不通劉徹為什麼會這麼說話。這都哪兒跟哪兒啊?!

劉徹說到做到,刷刷批完了卷子,挑出合意的,給了官,更合意的,接著出下一題,至於不喜歡的,直接讓人打道回府了。卷子也不多,就百來份,一會兒也就批得差不多了。

隻是中間有個小插曲,東方朔是自己上書來的,他那竹簡,沉得壓死人,劉徹心急,看了第一段東方朔的自白:“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