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人才(2 / 3)

如此自誇,令人無語。劉徹卻說:“這人倒有點膽量,敢跟我這麼說話,不過有點兒狂,得磨磨性子先讓他待詔公車呆著吧。”

說完,就拉著韓嫣跑上林騎馬去了——批了這麼多份卷子,他也累啊。韓嫣一邊跟著劉徹去上林一邊腹誹,東方朔固然是狂生,你這性子也好不到哪裏去!說風就是雨,該磨的人,是你吧?

—————————————————————————————————————————

卷子在劉徹這個考官,與許多準備“貨賣帝王家”的考生之間來來回回了幾遍。終於董仲舒的“大一統”讓劉徹眼前一亮了。這觀點,並不是很新穎,《詩經》有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是不如人家董仲舒說得讓劉徹覺得聽起來舒服,而且這“大一統”的說法,從《春秋》裏引出來,有理有據,確實有震耳發聵的效果。劉徹猶豫再三,還是決定用這個人。

望向韓嫣的眼神有些猶豫,最終還是定了定神,命董仲舒為江都國相。韓嫣眉毛一跳,如今的江都王就是史稱的江都易王劉非,史上告韓嫣狀的那位。董仲舒遇上江都王……這兩位可都是韓嫣潛在的危險敵人啊。是的,董仲舒也是,他那獨尊儒術,讓儒家思想盛行,韓嫣可是在儒生嘴裏成的侫倖啊。

不過,劉徹真的是很待見董仲舒啊,一出手就是一國之相,雖然是藩王之國,可比東方朔那個待詔公車,實在是強了千倍不止。代表皇帝的相,便是劉非也要禮讓三分的,這世上,能上這位以勇武有名的藩王禮讓的活人,實在不多。

為麼自己在漢宮提心吊膽,一點兒也不敢行差踏錯地混了十幾年得個上大夫還要被人背地裏講閑話,這董仲舒一出手就得個相還要被大家稱讚?不公平,太不公平了!!!韓嫣有點小心眼兒了。這樣的策論,韓嫣自認,也能寫得出來。與詩詞不同,韓嫣認為觀點這東西,你學習了接受了,那就是你自己的知識結構,隻要不太無恥地四處宣揚是自己首創,偶爾拿出來講一下,他還算心安理得——知識就是用來傳播的。

韓嫣也瞧見了劉徹的神情變化,心裏撇撇嘴,心說:我搬個小板凳,一邊喝茶,一邊等著看他拿天命來壓你的時候。然後,低頭裝老實。

其實吧,哪怕隻有十七歲,劉徹畢竟還是個很合格的皇帝,雖然董仲舒最後的策論很合他口味,他也沒忘了韓嫣那令人心驚的言論,再一看董仲舒滿篇“孔子”、“《論語》”也有些犯嘀咕的,最終,權衡利弊,還是決定要給董仲舒一個機會。

當前的主流學說,就是儒家和黃老這兩樣,其他申韓之術的法家,被衛綰的合理理由給攔了,墨家之類又提不上台麵,隻能這兩家挑大梁。目前黃老太盛,儒家雖然勁頭足,不過還是在野學說,劉徹還是想用儒家壓一壓黃老的。不過,他也是聽進了韓嫣話,把原本徹底打壓黃老的心思給壓淡了,改成製衡。所謂製衡,也是要扶一家對抗另一家,然後讓兩家打擂台的,如今就是扶儒家對抗黃老,但是也存了心思不讓儒家太強大。

—————————————————————————————————————————

一堆應對的人裏,除了令人羨慕地成為了江都相的董仲舒,還有一位令韓嫣死了N多腦細胞才想起他是誰的莊助,他被升為中大夫,在同齡、同列裏算是乘直升機的速度了。

韓嫣本來是挺想結交這位人才的,敢跟田蚡硬扛啊,還主張發兵的啊,也算維護國家統一的人才啊。無奈人家太拽,大朝會,他敢當麵責問比他高不知多少級的官員,詭辯技巧高超得很。見了韓嫣也是鼻孔朝天,韓嫣無奈,隻能熄了心思。有才華的人,都是有傲氣的,巴結,是巴結不來的,至少不是韓嫣那點巴結人的水平能巴結得上的。被劉徹選上的人,都是些自己上書皇帝或者是郡守、列侯主動推薦的,沒有自己到京城來跑官求人引薦的,真是想要的求不來、不要的不用求。

新一輪選拔結束的時候,劉徹身邊多了不少大夫、侍中類的人物——這兩個職位沒有定額限製,嗯,也不算什麼實缺,說穿了就是陪皇帝的差使,皇帝奮發向上了,他們就是陪皇帝議政的,皇帝貪圖安樂了,他們就是陪皇帝玩的。一群俊彥本著展現自己風采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拚命想表現自己。突出的表現方式,就是提各式各樣的新政建議,這些人多半是儒家出身,這建議也就離不了儒家的製度,滿耳朵的這些提議裏,出現最多的就是儒家的仁義道德、禮儀規範之類的東西。

劉徹對他們的治國理念如今並不是全盤接受的,不過,他對於儒生提到的製明堂、定禮製、改服色、定正朔,還是非常有興趣的。同時,儒生推崇帝王的專政,不讓婦人幹政,更是說到劉徹心坎兒裏去了。

有心再細說吧,又記得哪一家學說都不能太寵,當下打定主意,不讓儒生在某些方麵指手劃腳,至於禮儀等裝門麵的事情,就交給他們去辦吧。劉徹的麵子,很重要……為了麵子,容忍某些人,也是可以的。當然,因為失了麵子,而討厭某些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看著進進出出,圍繞著劉徹打轉的新進人員,韓嫣直想笑。咳、咳,讀個研還要尊敬一下師兄師姐呢,進了屋子,咱不坐,師弟師妹就沒有一個會先坐下的,倒不是不敢,而是基本禮貌啊。如今可好,雖然韓嫣在長安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人了,這名聲也不壞,可諸位新進人員卻不買賬。很有些大家抱成圍,緊密圍繞在皇帝陛下周圍奮發向上,把那個誰誰誰排擠出圈子的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