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新儒家心目中“傳統”二字的意蘊,是有限製的。他們所高揚的“傳統”,隻是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而不是人類文化的傳統。在他們的思想網絡裏,似乎一個民族隻能接受與繼承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而不能將整個人類文化的傳統作傳統看待。盡管他們中有人(如方東美)也曾強調過,不僅要繼承中國文化傳統,同時也要吸取印度人和西方人的傳統。但是在他們看來,外來的傳統隻是別人的傳統,而不是自己的傳統,因而也隻能起些輔助性的作用,中國社會問題之解決主要還得靠“吾家舊物”。也就是說,雖然他們也主張學習外來文化的肯定成果,但這隻能是“借用”,而不能看作是自己的文化傳統予以繼承。
事實上,如果我們跳出狹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義的圈子,以一種世界人地球人的眼光,將整個一部人類文明史作動態考察,則不難發現,傳統既是民族性的,又是世界性的。具體說就是;在傳統的封閉社會,傳統主要是民族性的,而在今天的開放社會,傳統則主要是世界性的。
傳統社會,人們生活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與外界接觸不多。他們的文化主要是本民族本地區人民創造發明的成果,外來的因素很少。相應的,他們對別的民族別的地區的文化也了解不多,亦很少將其文明成果“借用”過來。這時候,人們主要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的人,而不是世界人地球人。他們雖然也有“世界”或“天下”的觀點,但是這“世界”與“天下”隻是他們知識所及的小範圍,而不是真正的世界與天下。比如,古代希臘羅馬人的“世界”,就是他們活動所及的地中海世界;春秋時期中國文人的“天下”,主要是他們活動所及的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所謂“治國平天下”,“國”為諸侯國,“天下”為周天下。
而現代社會則不同。它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正如前文我們所反複說到的那樣,一旦世界各民族的曆史連為一體,任何民族都不可能再閉關自守。其國民既是某一民族或某一地區的人,同時又是世界人地球人。相應的,各民族的文化成果也就不再僅僅具有民族性,而是作為整個人類文化寶庫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某種思想某種創造發明甚或某種技術改進一經產生,不僅即刻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而且被廣泛研究或應用。而且,在世界曆史連為一體的今天,就連古代各民族在封閉格局裏所積聚的文化成果,也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今天的英國人可以說莎翁是英國的驕傲,卻不能說莎翁的文學遺產僅僅是他們的財富。同樣道理,今天的中國人可以說曹雪芹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卻不能說《紅樓夢》僅僅是中國人的財富。
如此理解傳統,可以幫助我們解開本節開頭部分所提到的那種思維上的死結。既然傳統經過了由民族性向世界性的轉換,那麼我們今天在傳統與現代化的關係問題上,也就無需困惑,無需在兩難的選擇中無所適從,難圓其說,同時也斬斷了某些不存好心的人利用傳統與創新關係的二難理解而愚民與役民的可能。由此亦可見,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先行者的反傳統,所反對的隻是中國固常的傳統,民族意義上的傳統,而非世界意義上的傳統。相反,他們的努力是以大傳統反對小傳統,以世界性的傳統反對民族性的傳統,以開放性的傳統反對封閉性的傳統,並且從根本上順應了世界曆史發展的大趨勢大潮流。即是說,他們並非不要傳統,隻是他們所要的傳統與舊派人物觀念中的“傳統”含義不同。從這層意義上說,新儒家對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反傳統思潮的批評與詆毀,是缺乏理論思考的,說到底,是以小聰明批評大智慧。
傳統儒學與中國現代化
新儒學強調儒學傳統於現代社會的思想價值,反對以胡適為代表的西化派,理由之一,就是認為新文化運動以來,導致中國社會災難頻仍的,根本原因乃新文化新思想的鼓吹與流行。在他們看來,中國問題之解決,隻能依仗傳統儒學的大智大慧。反傳統,必然致以人失其心,國失其序。雖然他們不反對科學與民主,也希望中國能夠早日歸入正途,走上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之路,但是在他們為中國所規劃的現代化藍圖裏,占主導地位卻是儒學傳統。因為儒學的傳統,既是中國文化的大本大源,又是未來中國前途的航標。幾十年來,中國人的諸多災難,都是因為離棄了儒學傳統所招致的報應。在他們眼裏,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自然也就成了民族的罪人,對幾十年中國曆史的邪路歧途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而且,在五十年代以後的港台新儒家看來,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實踐,是中華民族的大劫難,大禍害,其根源就是因為對儒學傳統的背離。他們認為,第一,如果沒有胡適、陳獨秀、魯迅等人的反傳統,在中國就不會有共產黨的出現,也不會擾亂近幾十年的曆史進程。第二,共產黨的反傳統,更是將中國人推向災難的深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十年“文革”的大動亂。
無可否認,說新文化運動以後儒門淡泊,並非虛言,說本世紀中國社會災難頻仍,也是事實。問題是,這二者是否為因果關係,卻是值得認真探討的。而探討這一問題,首先必須弄清楚另外三個問題。
第一,孔家店在本世紀是否真正地被打倒了,儒學傳統是否真的斷了薪火?
第二,在現代社會,儒學傳統究竟還有多大價值,它能否將中國引上現代化之路?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如果還抱著孔孟程朱陸王的那一套不放,是值得,還是不值得?是順應曆史,還是逆水行舟?
第三,本世紀中國人諸多災難,這筆帳究竟應該算到誰的頭上?也就是說,中國問題之不能解決,究竟是新文化新思想的流布所致,還是因為儒學傳統的陰魂不散?
要回答上麵三個問題,關鍵又在於我們如何理解“現代化”一詞的含義。因為,明白了“現代化”的含義及基本要求,我們再來看本世紀中國曆史,許多問題就會更清楚,更明確。
現代化也就是近代化,在英文裏為同一個詞“modernization”。中文裏其所以為兩個詞,是因為中國的曆史學家將鴉片戰爭以後的一百五十年的曆史分為“近代”與“現代”兩個階段,致以今日之國人也就把它作為兩種曆史內涵來看待。實際上,“現代化”與“近代化”是沒有區別的,二者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界限,都是相對於傳統的農業社會而言的。換句話說,走出了中世紀,也就邁進了現代化的進程。
現代化的內容,從至今為止的世界曆史看,也就是資本主義文明。那麼,什麼又是資本主義文明呢?這樣一個問題,看似十分簡單,但回答起來卻不容易。很長一段時期裏,大陸學界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普遍犯了簡單化的毛病,似乎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虛偽的議會政治加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70年代末以前,即國門尚未重新打開之前,政治宣傳中的資本主義世界甚至比社會主義的國家還窮。說他們有電視,但人們是勒緊褲帶坐在電視機前;說他們有冰箱,但冰箱是空的,凡此等等。實際上,資本主義代表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和新的文化模式。幾百年來,它是人類文化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成就,並在自身的發展中又將人類文化從一個新的起點推到另一個新的起點。
按照大陸理論界近幾年的通常說法,現代化並非隻有資本主義一條道路可走。對於此種認識,本書不擬討論,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不管是西方的現代化,還是東方的現代化,其內容從基本的方麵講都必須是同一的。在今天,各民族曆史已經聯為一體,相應的,各民族的發展也就必須與世界曆史的發展同步。雖然各民族在其發展途中因其特殊的曆史文化條件,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現代化的目標和基本要求卻是一致的。因之,任何以強調民族曆史文化特殊性為口實而拒斥現代化,或名曰實現現代化而實際上另搞一套的做法,都不是順應曆史的做法,也是對民族未來前途的不負責任,和對子孫後代的不負責任。要知道,中華民族已經折騰了一個世紀之久。這一個世紀裏,我們同人家的距離不是在縮小,而是越拉越大。這種局麵如果不在我們這一代人手裏有所改變,其貽害將不堪設想。它非但不能使民族富強,挺直腰板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且我們的後代很可能會重蹈我們這一代人(或我們上一代人)的覆轍,同樣會在一些毫無意義的事情上折騰,同樣被外國人看不起,同樣……。因而,不論是對民族負責,還是對子孫後代負責,我們都有義務擔當起這副重擔,以求中國問題之真正的徹底的解決。也許這是要付出代價的,要經受前所未有的考驗,但隻要想想民族利益,想想我們的子孫後代的利益,就會覺得這是值得的。目下的中國人,大多有一種思想懶惰的毛病。他們惰於思考社會問題,更惰於親身參加社會變革的實踐,主要原因就是怕招惹麻煩,怕擾亂他們那種少得可憐的生活平靜,而很少想到,這種明哲保身的人生哲學對民族意味著什麼,對子孫後代又意味著什麼。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為子女前途計,節衣縮食,嘔心瀝血,但卻很少有人想過,該怎樣為未來的一代創造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更沒想過,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文化環境,下一代的生活將會過得怎樣。
下麵,將具體談談現代化的內容,或日其相對於傳統社會的幾個特征。
(一)經濟方麵
經濟發展可以從儲備和投資這兩個重要的相互關聯的功能來考察。傳統經濟基本上是小規模的生產,生產的目的是創造使用價值。因之,傳統經濟實質上近於將所有生產出來的東西消費殆盡,很少積蓄資金用於擴大再生產。再者,如果人口的增長速度大於經濟的增長速度,即便有少量的資金積累也無濟於事。而現代工業文明則不同,它像具有法力的魔術師那樣,一下子從地裏呼喚出巨額的資金和為數甚多的雇傭勞動力。用於機器生產和機器購買的資金愈多,可雇傭的工人也就愈多。反過來說,雇傭的工人愈多,所創造出來的資金也就愈多。
現代社會人們的經濟目的是為了創造交換價值,其手段是大機器生產。因而,它勢必受到市場需要和價值規律的製約。但從另一方麵看,也正因為它受製於市場和價值規律,才決定著它能夠高速度地發展。如果說現代經濟還像中世紀的莊園經濟和手工作坊生產那樣,它就不可能引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新的時代也就是個性能夠得以充分實現的時代。它鼓勵競爭,承認人的私欲,並在承認私欲的前提下限製因私欲而誘發的非道德行為。這種限製作用,一是經濟規律,二是法律製度。在人格方麵,人人都是平等的,因而在經濟生活的交往中,也是人人平等的。社會經濟的運行不是靠人為的指令或長官意誌,而是以價值規律和經濟法規為原則。
(二)教育與科技方麵
由於經濟發展的水平是衡量一個社會是否進入現代化行程的標誌,所以不少人將它當作現代化過程中的核心內容和決定性的力量。事實上,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隻是結果,原因則是人的素質的提高和由之而帶來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說,這二者才是現代化的真正前提。沒有這兩個前提,任何社會都很難進入現代化的行程。現代化其所以最早發端於西歐,也就是因為中世紀晚期的教會學校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宗教改革與文藝複興把人從中世紀的桎梏下解放出來,並在反教會和反專製的思想運動中喚醒了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這一過程,是人被重新發現的過程,也是人們從封建愚昧狀態走向理性之途的過程。正因為這樣,一些經濟早啟的國家都十分重視教育,將其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三)政治方麵
我們在理解人類曆史時,決不可忽視上層建築對社會運行的主控作用。世界曆史的事實一再表明,對某些民族或某些曆史事件的理解,往往要把上層建築的因素提到首要的位置。這種情況,在東方各民族更是如此。古代中國社會發展緩慢,社會製度幾乎沒有多少變革,這其中有經濟因素,還有別的其他因素,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則在政治方麵,是專製主義政治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雖然傳統的小農經濟、重農抑商現象延緩了社會發展行程,但此二者之所以長期存在,根本原因又在於專製主義政治的竭力維護。
由此觀之,經濟的現代化同時要求政治上必須現代化。如果一味強調發展科技,繁榮經濟,而不觸及政治領域,那麼現代化隻能是一句空話。即便經濟上達到了現代化水平,那也隻是一種變態的現代化,或日畸型的現代化。因為現代化必須是作為一個文化係統的現代化,而不是某一個方麵的現代化。還有一點是,經濟的發展既可對專製權力構成威脅,又可導致專製權力的膨脹和吏治的腐敗。因為在專製權力的控製下,社會經濟不可能按照正常的價值規律運行,而是操縱於政府官員們的手掌之中。他們的意誌決定著經濟運行的軌道,而他們的私欲又決定著他們勢必利用發展經濟而為填滿自己的私囊服務。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沒有平等的競爭,沒有經濟法規,一切由權力擺布。人們權力的大小,決定著他們所進財寶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