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有關家庭的心理困擾(1 / 3)

一、過度戀家

(一)離開家為什麼這麼難過

大多數人第一次離開家都會有一點戀家,都會想家,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無可非議。在戀家時,人能體味到家的溫暖和家人的愛,體味到美好。

可是如果戀家的情緒發展太過度,以至於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工作和生活,那就是一種問題了。

如果你正讀著或過去讀過大學,你一定接觸過過度戀家的同學吧。

考取大學,接觸到嶄新的世界,接觸到新的同學,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所有這些不但不能讓他們感到新奇興奮,反而使他們煩惱不堪。他們一心沉浸在過去的時光裏,想著家,念念不忘。他們躲在被子裏偷偷地流淚,吃飯不香(本來學校食堂的飯怎麼能和媽媽的飯菜相比呢),睡覺不安,緊張焦慮,學習也學不進去,一天天數著放假回家的日子。想到過去在家的日子,越想越留戀,看眼前的生活卻總是暗淡無光。“日子難過死了,我真後悔,我為什麼要來?”一個過度戀家的女生這樣說。

過度戀家和正常戀家相比,不僅強度大,而且持續時間長,影響大。正常戀家過了一小段時間就減弱或消失了,至多不過是在節日、在臨近放假時才會較多想家,在其他大部分時間裏,都能夠積極地投入到學校火熱的生活中去。而過度戀家者卻總也擺不脫強烈的戀家情緒,課聽不進去,事做不了,每一天都在忍受著煎熬,度日如年。

剛才我說“他們”戀家時如何如何,實際上過度戀家者多是女性。在大學新生女生宿舍裏,往往是一個人說起想家,幾個人同時大哭,這種事是時時可以遇到的。

過度戀家與其說是一種對家的眷戀之情,不如說是一種對獨立生活的不適應症狀。離開家,沒有了父母家人的照顧,要自己照顧自己,要獨立生活,自己決定大大小小的事情。同時,離開原來的生活環境,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從飲食到氣候到風俗習慣都需要適應。過度戀家者對這些都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也不敢麵對,不願麵對。戀家,就是留戀過去被人照顧、不敢獨立麵對困難的日子。

過度戀家的人,多是過去被寵愛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的孩子。

有些人在離家前,看起來生活自理能力並不弱,事事都會自己幹,但是他們在心理上卻不是獨立的。他們會學習,會做事,但是他們自己不會決定做什麼不做什麼,選擇什麼不選擇什麼。他們可以像一個士兵一樣去戰鬥,但是他們不會像指揮官一樣決定如何戰鬥。

一個女孩說,她出門買衣服時,遇到兩件各有優缺點的衣服,無法決定買哪一件。每到這個時候,她就請同學出主意,按同學的主意買,但是買回來卻往往又不太滿意。你看,連這樣一個選擇她都不會自己做,更何況有更大更重要的選擇呢!

有的人上了大學就匆匆戀愛,就是想把照顧他(或她),為他(她)抉擇的任務轉移給戀人,讓戀人做“代父母”。

過度戀家者本質上是不會為自己負責的人。

(二)自己負責任

如果你恰巧是一個過度戀家者,你希望自己能走出這苦惱,能像別人一樣輕鬆愉快地生活,你就要學會自己負責任。

你可能會害怕:一切自己做主,一切自己選擇,一切自己負責,這會帶來壓力。所以你希望能依賴某個人,父母或朋友。但是你要知道:隻有你才最知道你需要什麼!隻有你才最知道你喜愛什麼!別人幫助選擇永遠不可能真正滿足你。

你還要告訴自己,你已長大,長大就意味著你不是讓媽媽喂食的小雛鳥,你必須自己學飛。如果你怕學飛,如果你不去學飛,你的未來將是暗淡的。而隻要你鼓起勇氣學飛,你一定可以學會飛翔,遼闊的天空在等待著你。

你還要知道,如果你自己不學習為自己負責,自己照顧自己,自己為自己做決定,而讓別人替你做這一切,你就把你的命運、你的未來交到了別人手裏。隻要獨立自主,你就是自己的主人。你會感受到,自己把握自己命運的感覺是多麼充實。

因此,過度戀家者所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訴自己:我要為自己負責。

最好是反複對自己重複“我要為自己負責”這句話,使自己對它有深刻的印象。

或者把它寫成大字貼在床前,讓自己每天能看到。

(三)從小事開始,一件件學習

想到自己有那麼多事不會做,想到考試臨近,同學關係要處好,想到生活要自我管理,讓人不由得一陣陣心煩意亂,幹脆一件事也不做了。這又使得他更為焦慮。

要擺脫這種狀況,就要一件件地把應做的事做完。你不要想一覺醒來,一切困難都已解決,那是不現實的。想同時解決所有問題,也是不現實的,你隻能一件件解決。

一邊讀書,一邊想著:“我真不知道怎麼和她相處。”一邊和朋友玩,一邊又想著:“英語我能考好嗎?”這樣做會使你時刻處於焦慮之中。我們應該明白,我們不能同時做好兩件事。做什麼事時,應該把全部心思放在這一件事上,不去想別的事。一件事做完,再去想下一件,這樣,你就會感到輕鬆。

當你在讀書時,忽然腦子裏出現了讓你操心的其他事,要馬上對自己說:“我隻想此時此刻的事,不要想那些以後的事。”

“我隻想此時此刻的事”是克製焦慮極有效的一句“咒語”。

你會想:“我怎能不想別的事?那麼多事堆在那兒等著我呢。”是的,事情很多。但是你光想就能一下子解決了嗎?不能,想隻能徒增焦慮,還不如先做好手頭上的一件事呢!記住,想也沒用的時候,就不要想,免得心煩意亂。安下心來做事,哪怕隻做了一件,也比一件不做空想好。你不妨從一件最容易的小事開始,學習對自己負責和管理照顧自己。因為是小事,所以容易做好。而做好一件事,也就有了一份自信。以自信為基礎,你又可以做好下一件事,如此就會走入一個良性循環。

這第一件小事可以是自己挑一件衣服,或者是試著嚐嚐沒吃過的某種菜等小事。如果成功地完成了,再做一些大一點的事,比如選一門選修課。

(四)自己當自己的父母——一種過渡技巧

有的人自我管理和自我負責的能力太弱,連一點小事自己都不知該怎麼做,心裏總不踏實。這裏,有一種過渡性的方法對他們有用。

那就是自己當自己的父母。

當遇到困難時,問自己:假如我父親在場,他會怎麼做?會如何對待我?會如何要求我?自己扮演父親,像父親那樣對待自己。

例如,天冷了,身上感到涼,於是她想到:如果在家裏,母親會為她找出厚衣服,叮囑她換上,可是在這兒……

如果縱容自己繼續想下去,一定會越想越心酸,越想越難過,可心酸又有什麼用呢?這時她應該這樣對自己說,“現在我已長大,我可以自己做自己的母親”,讓自己身上的“母親”照顧自己。然後問自己:“如果我是媽媽,我會怎麼做呢?”“打開衣箱,看一看哪一件衣服適合這種氣候穿,這不難做到。”“我會把衣服拿出來催促‘女兒’換上,這我也會做。”“我會把換下來的衣服洗好放起來。”

這個女孩按照想象中母親的做法,把衣服選好換上,又把舊的洗好放好,這件事就完成了。完成之後,她會感到一陣欣喜,“我可以像母親一樣做事了”。

扮演父母,你就會像真的父母一樣去做。這樣過渡一段時間,你用不著扮演父母,也一樣可以把事情做得很好了。到那時你會發現,憂愁煩惱離你而去,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你快活自由而且充滿了自信。你還會偶爾想到家,但是想到家時已不再感到離不開它了。你仍舊愛家人,但是不再依賴他們了。

過度戀家者此刻已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二、為什麼流浪

和過度戀家相反,有的人害怕回家或不願回家。一個大學生對我說:“我假期從不願意回家,我寧願到處流浪。”

假期不回家並沒有什麼不對,流浪生活也有它的樂趣。問題是在不願回家的背後,潛藏著一些心理矛盾和問題。我問她:“為什麼你不願回家?”她回答說:“我的父母對我很好,隻是他們總把我當孩子,所以我不願意回家。”

很多父母都有一個潛藏著的願望,願自己的孩子不長大。就算孩子的身材長得比父母還高大,父母也希望在心理上他(她)還是孩子,還依賴父母或依戀父母。

這種願望可以理解,因為過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那種愛護和依戀關係使雙方都得到過心理滿足,人們自然會希望它延續下去。但是,人都有成長的需要,如果總是把子女當小孩對待,他們的心理就會因此受到影響而難以成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