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做自己的知己(1 / 3)

現在咱們再談談自我。誰都關心自我,想知道“我是個什麼樣的人”,因此心理學測驗很受歡迎。答幾個問題,計一下分,然後就可以知道自己屬於什麼類型的人。大家對這種“遊戲”總是樂此不疲。

不止現代人如此,古人也一樣。那時沒有心理學家,大家就看相,看麵相,看手相,然後看相人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經曆過哪類事等。於是被看相者往往會高興地說:“對,對,我就是這樣一個人。”

當然還要問未來命運,不過,僅僅是聽到別人能說出自己大致的性格特征,也就很讓人高興了。

青少年人尤其想了解自我,因為在此之前,他們的性格還沒有完全定型,性格差異還不大明顯;而且在此之前,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他們對此也關心較少。進入了青年時期,人們的生活道路便開始出現差異,不同的人會選擇不同的路。有的要上大學,有的要工作,而且上大學的要選擇專業,要選擇畢業後做什麼工作。選擇的路不同,一生的命運都將不同。隻有了解自己,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好什麼,才有可能選擇正確的道路。

也隻有了解自己,才可以決定為人處世的方法、生活的方式。知人,很難;知己,就真的容易嗎?由於人是會自欺的動物,知己也許比知人更難。

讓我們談談如何了解自己。

一、我是什麼樣的人

先做個小練習。

描述一下自己,但是不要用第一人稱,用第三人稱。假如你姓張,就這樣開始:“小張是個這樣的人……”好像你在向人介紹你的一個好朋友張某,說說“小張”的性格、愛好、特點。

你所說出來的就是你的自我概念。

你是內向的還是外向的?是樂觀的還是悲觀的?是獨立還是依賴?是熱情還是冷漠?是聰明還是愚笨?是敏感還是不敏感?是注重現實還是好幻想?是負責還是任性……

你所說出來的就是你的性格。

性格和人格這兩個詞有相同也有差異。相同在於都是指人這個個體;差異是:性格主要指人與人的不同之處,人格則指人的整體。

自我概念則是你人格上層“理智人”對自己性格的判斷。

再做個小練習。想象你走入一個森林,想象得逼真一些,想象樹木,地下的草、小花,然後想象你在森林中看到了一個動物。你看到的是什麼?你所看到的動物反映了你的自我意象。

自我意象是人格中層“原始人”對自己性格的認識:自我概念是你外表的樣子;自我意象是你中層的樣子;你看到的動物有什麼特點或性格,在中層你就是什麼性格。

假如你剛好是一名生物係學生,或者雖然不是生物係學生但是了解許多關於動物的知識,請不要使用這些知識。我所說的動物性格指的是在童話傳說中的這種動物的性格。比如,真正的豬智力並不比其他動物低,但是傳說中豬是蠢笨的;真正的狐狸也許並不狡猾,但是在傳說中它很狡猾。如果你看到的第一個動物是狐狸,那就說明你是個狐狸一般狡猾的人。

虎是勇敢的、威嚴的、開朗的,但是在虎的內心中是有點孤寂的。

獅是威嚴的、支配性的、慈愛的。

狼是凶狠的、殘忍的、仇恨的。

牛是有力的、溫順善良的,但是一旦鬧起脾氣來也很強的。

羊是更溫順善良的,但也會有些強。

狗是忠誠的、重感情的、勇敢的、熱愛公正和秩序的。

貓是兩麵人,表麵上,她(他)是溫柔的,慵懶的或活潑可愛的,像白天我們見到的貓。但是實際上她有另一麵,野性、狡詐而又凶狠、敏捷無比,有時晚上會跑出去捉老鼠。

鼠是弱小的、膽怯的,總是不引人注目地過自己的小日子。他是可愛的小百姓,當然,也有小百姓們常有的毛病:目光短淺,貪婪等。

如果見到鳥,要看是什麼鳥,是鷹,是麻雀,還是百靈?鷹是孤獨英雄,麻雀是芸芸眾生,而百靈是美麗活潑的少女(男孩見到百靈,說明他有詩人氣質)。

你看到的動物是幼獸還是成年?這反映你此時的心理成熟程度。

你看到的動物有什麼特點,比如,羊的腿格外長,或小鳥羽毛很美。這都是你的特點,你腿長、頭發好或相貌好。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大多時候是一致的。如果不一致,那麼,自我意象更能代表現在的你。因為自我概念出於“理智人”,他是最容易自我欺騙的;而自我意象出於“原始人”,“原始人”比較誠實,因此更能看清自己的真象。

二、理想自我

你希望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把它具體寫下來。用這樣一句話開始:“我應該是這樣一個人……”寫出你理想中的“我”,這就是你的理想自我。

隻有極少數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相近,這些人對自己感到滿意,往往表現為洋洋自得,不求改變。多數人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不同,所以他們都把希望放在未來,希望自己未來能成為一個理想自我。

還有一種情況,有的人認為,自己未來不可能成為“應該”是的那種人,也就是認為自己的理想不可能實現。“我應該是一個被所有人喜愛的人,但是我絕不可能成為這樣的人了。”這些人會有一種深切的無望感,是會十分抑鬱的,一旦遇上巨大挫折,這類人最易於出問題。

三、真實自我

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是人為自己畫的心理肖像。這幅肖像畫得準嗎?和自我的真象一樣嗎?這也是個問題。

完全準確是不可能的,多多少少總會有些偏差。偏差小還無妨,偏差如果大了,對人的影響就不好了。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美化了自己,就會帶來心理壓力。例如某個人自認是蓋世英雄,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想做什麼就能做成,從不會有絲毫挫折和失敗。而實際上他,或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個人每當遇到一個小挫折都會不堪忍受,因為承認這個小挫折,就會摧毀他的自我概念,他的生活必然壓力重重。

如果自我意象和自我概念醜化了自己,就會阻礙自我的發展。有個中學生,智商在125分左右,屬於偏高,但是他的自我意象是“笨熊”,於是他的學習成績就是提不高。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她的自我概念是沒有吸引力的人,於是她不敢與異性交往,內向害羞情緒憂鬱。

心理學有一個規律,那就是:你認為自己是什麼,就會有一種力量推著你變成什麼。

你認為自己笨,哪怕你有140的高智商,也照樣會解決不了簡單的問題。你認為自己是可憐蟲,那麼你就會無意識地自找一些倒黴事。就仿佛你心中有一個阿拉伯神燈中的魔鬼,你對他說:我是個如此麵貌的人。他就馬上動手,把你變成那種麵貌。他不知道好壞,隻知道按你的命令做,而且他把你的自我意象當作命令。

這是人格深層的一個部分。所以我們不要美化也不要醜化自己,而應該準確地自知,也就是了解真實自我。

四、流變中的真實自我

真實自我是處於不斷變化之中的,沒有一種固定形態。

就像一株植物,昨天它還隻是一株幼芽,今天已經有了兩片葉子,明天葉子從淺黃變成嫩綠……過些日子它就變成一株很壯大繁茂的植物,然後開花、結果、然後枯死。什麼是這株植物的“真實自我”?是這整個過程中的它。

我們人的真實自我也一樣。

那株植物剛出土時,是弱小的;長大後,是強健的;開花後,是豔麗的。但是我們不能說它的“性格”是豔麗的,因為未開花時它一點也不豔麗。隻有無生命的東西才有固定形態。例如你可以說一塊礦石有固定的“性格”,堅硬、灰暗等。

人的真實自我沒有固定的性格。

所以嚴格地說,自我概念永遠不可能完全正確。因為當你說“我是熱情的人”時,你含有這種意思“熱情是我的一個固有特點。”實際上沒有什麼固有特點,你今天熱情,明天就可以變得不熱情,如果你願意,你可以從此不熱情。

嚴格地說,當你說“我是……”,你就說錯了,真實自我不可說,一說就錯。

曾有一位學者說過:“不要說我是醫生,我是小偷,我是領導;應該說我能治病,我曾偷竊,我在做領導。”

五、“裝假”焦慮

當一個人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明顯不同時,他會有種強烈的焦慮感,可稱之為“裝假”焦慮。

例如,一個人自認是一個出色的人,能力超群,魅力超群,意誌力超群,但是他內心中卻隱隱感到不是這樣。他的自我意象是戴著虎頭麵具的羊。他心中認為,自己並不出色,隻是假裝為一個出色的人,好贏得別人的尊重。於是他有一種“怕被揭穿”的感覺,他會夢見自己是騙子,夢見自己被脫光衣服,他會非常焦慮。

再如,一個人自詡為極其善良的人,但是她發現自己內心中有許多邪惡的念頭。她壓抑這些想法,硬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大善人”,同時她也有一種不安。

這些人都是在裝假,用一個麵具掩蓋內心。裝假就怕被揭穿,就會不安。

注意,這些人和一般騙子不同,他不是有意裝假。他內心中以為他的自我概念是對的,因此他也不知自己的焦慮來自哪裏,他會以為自己不過是為了學習而焦慮。

六、任務焦慮

一個人根據自我概念,推斷自我未來的狀態,看自己能否達到理想自我。如果他發現永遠達不到,就會抑鬱沉淪;如果他發現可以達到,但是理想自我和現在的自我概念差異很大,達到理想自我很困難,他就會產生焦慮。或者,一個人根據自我意象,推斷自我未來狀態,發現達到理想自我非常困難,他也會產生焦慮。

這種焦慮可稱之為“任務焦慮”。

那些自命不凡的大學生常常會有任務焦慮。當他們說“壓力太大”,他們往往是有任務焦慮。理想自我和自我現狀差異越大,這種焦慮越大。

《水滸》中宋江自歎:看看自己年過三十,功又不成,名又不就。這也是任務焦慮。

任務焦慮來源於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衝突。因此,要想減輕或避免這種焦慮就要降低對理想自我的要求,不要對自己提出不切實際的高標準,或者提高自我意象,不過於貶低自己。

七、存在焦慮

假如一個人的自我概念是做一個徹頭徹尾的惡棍,他的自我意象很可能會是一隻狼,他的理想自我更凶猛更殘忍,他預料過不多久他就能做到。那麼,他是不是會一點焦慮也沒有了,過得很愉快?

再如一個人自我概念是個平常人,他的自我意象是一隻兔子,他的理想自我也不過是平常人,雖然他有莫紮特一樣的音樂天賦,但是他不打算做音樂家。那麼,他會不會心安?

表麵上似乎會。表麵上這些人會很滿足於他們現在的生活,但是隱隱的,在靜靜地獨處時,會有一個聲音在內心最深處響起來:“這不是你應有的生活!”

這時人也有一種焦慮,即存在焦慮。存在焦慮是由於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與真實自我不一致而產生的。

因為那個惡棍的真實自我不是那麼邪惡的,而是有同情心的、有愛的。那個“平常人”,他的真實自我是極為愛音樂的,是需要大量創造的。

違背了真實自我,內心中就會傳來警告:“你違背了真我。”你就會焦慮。

違背了真實自我的人,即使有蓋世功績,有用不完的金錢,得到無數的異性傾慕,也仍舊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違背了多少,焦慮就有多少。如果真實自我完全被壓抑,那這個人隻好稱為“行屍走肉”了。

八、自我認識為什麼會有偏差

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象都可能出現偏差,從而使我們認不清自己。自我意象的偏差較小,自我概念的偏差較大,有時會大得驚人。這是為什麼?

這要看我們的自我概念是怎麼形成的。

“理智人”如同一個科學家,像研究一個客體一樣研究“我”。但是他又不是一個優秀科學家,他時常會犯錯誤。他認為人有一些固定的特質,隱藏在千變萬化的表象後麵,這些特質的總和就是性格。於是他致力於了解這些特質是什麼。他采用客觀觀察法,去看自己的行為。當他發現自己幫助別人時,就說,“我有善良的特質”或“我是善良的”。當他發現自己早晨起不來床,就說:“我是懶惰的。”而這種客觀觀察是會出錯的,也許你不自知的是,你幫助別人不是因為你善良,而是因為你要用幫助別人來獲得一種“我有價值”的感覺,也許你幫助別人是因為你不敢拒絕別人。

“理智人”有時會把外在原因引起的事歸於內因。例如,偶爾一次沒考好,他會誤以為“我智力不高”。

自我概念的形成也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如果大家都說你是個聰明人,你自己卻不以為自己多麼聰明,會怎麼樣呢?一開始,你會不相信別人的話,相信自己的感覺,但是如果別人天天這麼說,說不定哪一天你就會放棄自己的感覺,向輿論投降了。

所以那些天天被吹捧的富家子弟個個都以為自己很聰明。反之,也是一樣,如果別人眾口一詞地說你笨,天長日久你自己也會認為自己很笨。

在你幼年時,你更容易受到別人影響。因此,父母或教師把你評價為什麼樣的人,你也就會自以為你的確是那種人,因為幼年時的你,缺少分析判斷的能力,不大可能看出別人評價的錯誤。

有這樣一個女孩,她的智力天賦很好,但是不幸的是她的父親智力更好,所以相形之下,她總以為自己很笨。更不幸的是這位父親“高標準嚴要求”,一天到晚挑她的錯誤,而且每天都要罵她幾句“木瓜腦袋”。結果,這位智力很高的女孩,竟然成了學習困難的學生。

各位讀者,請看看你自己的自我概念,然後回憶一下,這是不是過去你常常聽到的別人對你的評價。也許你會想:別人都這樣評價我,也許說明我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實際上未必,因為別人也會有誤解。例如,我一向自以為是一個文靜的人,因為小時候大家都這麼說我。經過對自己的心理分析,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事實是,由於小時候母親極嚴格地管束我,使我不得不整天待在家裏,以避免出去就與別的孩子發生衝突甚至打架,於是我顯得很文靜,而在內心中,我並不是那麼文靜的人。

自我概念形成也受自己的體驗影響。比如,有人吃了一次川菜,不愛吃,於是他的自我概念中加上了一條:“不喜歡吃川菜。”

體驗相對來說是更為可靠的自我評價,因為它與內心感受相聯係。根據我們的一次次體驗,我們得出結論,我愛什麼,恨什麼,欣賞什麼,討厭什麼。這一切加起來就畫出了一個“我”的圖畫。但是,體驗也可能會出錯的。也許那一次你吃川菜時,服務員態度不好,或者同行的人讓人討厭,或者那個菜館的川菜不正宗……這都會讓你自以為你不愛吃川菜。

自我概念的偏差是有害的,我們應該盡可能減少它。

能不能讓自我概念完全無偏差呢?不可能!一是因為人的認知能力有限;二是因為自我本身是時時變化的,昨天你的自我概念也許對,但是今天的你也許就變了。所以佛家講“無我”。隻有完全放棄自我概念,時時直接觀照自己的心靈本體,才不會有偏差。但是這對我們一般人來說是難以做到的事。所以我們所能做的隻有在說“我是……”時,要認真地先分析一下,你對自己的觀察對不對,有沒有其他解釋?別人的看法對不對,有沒有誤解?體驗到的好惡有沒有其他原因混淆於其中?

再有,隔一段時間,重新修正一下你的自我概念。我認為這件事可以在你過生日那一天做。過生日時,先找一張紙,寫上“如今的我是”,然後在後麵寫上你認為你是什麼,寫上你認為你有的特點、你的性格、你的好惡等。如果有朋友來為你開生日晚會,你可以讓他們寫出他們對你的看法。在生日晚會結束後,自己獨自一人時,把這些自己的自我概念和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拿出來看看。生日晚會中朋友的評價肯定較多著眼於你的優點,而你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是包括優點也包括缺點的。

對此,應一條條加以分析。例如,我的自我評價中有一條是:“我不善於表達感情。”我先在朋友寫的條目中尋找,看有沒有人寫出和這一點相近的評價,比如:“羞怯”“冷淡”或者有沒有和我的評價相反的,像“體貼”“熱情”等。然後,回憶這一年中,有什麼事可以證實或反證這一條。

如此一條條做下去。這件事要花費一些時間,不過這個過程是很有趣的,而且是很有益的,因為它可以使你對自己了解得更為深入。

在遇到特殊事件後,也可以對自己的某一方麵特點作一個新的評價。

自我概念雖不能完全準確,但是隻要它能大致如實,它對我們的生活就有指導意義。關鍵是對自我概念要不斷加以修正,要靈活,不要僵死。

九、我怎麼成了這麼個人

這個標題,似乎有點對自己不滿的味兒,其實不然,對自己滿意的人也會這麼說話。德國哲學家尼采曾寫過一本書《瞧,這個人》,書中就大惑不解似的問:“我怎麼這麼聰明?我怎麼這麼偉大?”

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個性,那麼,這種獨特的個性是怎麼來的呢?

一是先天素質的影響。

科學家發現,兒童一出生就有不同,有的比較安靜,有的比較吵鬧,有的比較靈活,有的比較穩重。這些與生俱來的特點源於遺傳,是較難改變的。先天特點無所謂好壞,如果你被遺傳了安靜,那意味著你適於形成一種安靜平和的性格。我們不要硬和先天特點作對。不論哪一種素質都有利有弊,發揮其長處,揚棄其不足就可以讓我們得到最大的幸福。

二是相貌、體質等身體因素的影響。

幼年相貌較差的人,容易受人輕視冷落,因而也容易有自卑感。成人後,也許相貌依舊較差,也許相貌已經較好,但是那一份自卑感卻往往留在心底,難以揮去。他們對人際關係尤其會缺少自信,常懷疑別人是否會喜愛自己。

這類人中,也有一些人很有誌氣,有誌消除自卑,因而在行為上努力奮進,爭取出成就,讓別人不得不重視和佩服。結果,他們反而會成為出色的人物。就算誌向不大,相貌差的人因為小時候獲得別人的幫助較少,凡事主要靠自己的努力,也常常會形成一種自立不依賴的性格。

相貌較差的人容易有的缺點除自卑外,還有為人較為多疑。所以他們應該發揮自立、勤奮的長處,有意識地消除對他人的疑慮和冷淡,就可以使自己的性格漸趨完善。

幼年相貌美麗的人,容易被人喜愛,因而在人際關係中自信心較強,往往形成開朗活潑的性格。這種自信對他(她)會很有益處,因為自信的人會更有魅力,也更容易成功。

但是幼年漂亮的人也有不足:一是這種人可能會依賴性強,因為他(她)們習慣於別人的幫助;二是由於他(她)們得到什麼較為容易,他們往往也就不能養成能吃苦的習慣,所以往往難以獲得較大的成就。由於他(她)們遇到的挫折較少,他們也就缺少鍛煉解決困難能力的機會。這類人需要的是,忘掉自己的相貌,讓自己學會獨立地做事。

體質強弱對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影響。在幼年時體質強的人,容易養成勇敢、攻擊性和支配性強的性格。在幼年時體質弱的人,容易養成依賴性或回避性較強的性格。到成年後,體質可以改變。一個弱小的人成年後可以成為壯漢,但是幼年形成的性格卻未必會隨之改變。有些人比較早熟,在其他孩子還沒有發育時,他已經開始長身體了。這就使他在體力上占有一種優勢,從而也鼓動了他支配性性格的發展,所以早熟的人往往有更強的支配性。

體質強弱的不同也決定了人的活動。體質弱的人往往更喜歡讀書,從而在性格上也更為溫和。

你可以對照一下你自己,看看你的性格是否也受到了相貌和體質的影響。這可以幫助你進行自我性格分析。

記住,性格不是不可改變的,你可以通過鍛煉改變體質,也同樣可以通過鍛煉改造你的性格。

第三個影響我們性格形成的因素,也是最重要因素,是家庭環境的影響。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子女的性格有時會酷肖其父母,我們會認為這是由於遺傳,實際上卻不盡然,這主要是父母所構成的環境對子女的影響。

人在幼年時,外界對他的影響力最大,而且家庭又是一個人朝夕不離的地方,所以幼年在家庭中受到的影響,對人的性格形成幾乎是有決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