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做自己的知己(3 / 3)

冷漠到極點,或流於抑鬱,或流於殘忍,或自殺,或殺人,都是因為不自愛。

醫此病之藥,是停止自我指責,開始自我欣賞。

先停止自我指責。當最感冷漠時,聽聽內心如何評價自己的,把自我評價寫下來,你會發現,你的自我指責十分多。也許你小時候父母較嚴厲,常批評你,而你在心裏把這些批評錄了音,現在還時時播放。馬上告訴自己,不再放這些錄音了。每當內心自我指責的聲音響起來,就對自己說:“不,我不是這麼不好。這種批評是不對的,他沒有看到我的長處,也沒有理解我的苦衷。”

然後,開始自我欣賞,找一些自己的可愛之處。如同一個人喜愛一個孩子那樣,自己對自己說一些喜愛的話,逐漸讓自己喜愛自己。

然後就可以去愛人了。不要苛責別人,發現別人的長處就應加以稱讚欣賞。這樣做上一段時間,你就不再會冷漠,而會有熱情有生命了。

在冷漠時如果你用意象技術,想象一片土地,你會發現這片土地荒涼幹旱。“冷漠”就是說你的心“冷”而且是荒“漠”。此時你可以用意象技術,想象陽光開始照耀這片土地,溫暖這片土地,消除陰冷。再想象泉水滋潤這片土地,或春雨澆灌這片土地,就可以看到土地上長出草木來,不再是荒漠了。

當你再想象一塊土地,出現在麵前的是草木繁茂的土地時,你就不是冷漠的人了。

十六、如何消除過分順從

有種人叫做“不會說不”的人。他們從來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的要求,就算在心裏認為這個要求十分不合理,他也還是要順從別人。表麵上他高高興興,心中卻很不滿,所以有些時候,他會拖延別人要他做的事,或者雖然做了卻沒做好,用消極的、不好好合作的方式稍稍發泄一下心中的怨氣。

我有位朋友就是這樣:她認為朋友提出要求就不能拒絕。有一次,她的一個朋友新婚旅遊來到她所在的城市,恰巧,這位新娘是一個依賴性極強的人,竟然以不熟悉地理為理由,讓我的這位朋友陪他們夫妻倆全程遊覽這個城市。我的朋友覺得這個要求太荒唐了,而且她自己正忙也沒有時間去陪對方。但是,她說不出“不”字,隻好違心地陪新婚夫妻去玩。可以想見,在整個陪同遊覽過程中她內心會多麼痛苦。

過分順從的壞處是:不得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使自己的利益受損,情感受到壓抑。過分順從者也不一定會贏得朋友的愛,因為有的人會覺得他們好利用,好欺負,從而利用和剝削他們。另一方麵,過分順從者雖然不拒絕別人,但是由於心中有不滿,會在行為上消極抵抗,從而使他的朋友不快。例如,她花費了好幾天時間陪一個外地來的朋友玩。她沒有告訴朋友自己現在有多少重要的工作等著去做。所以朋友也想當然地以為她很空閑,也就不客氣地大量占用她的時間。她心裏對朋友越來越不滿,於是在某一天,她對朋友買的衣服大加批評以發泄怨氣。而她的朋友覺得她這種無端的挑釁行為簡直是豈有此理,幾天中的好感一掃而空,朋友會認為“這個家夥喜怒無常,真討厭”。過分順從者幾天的辛苦和委屈隻換來了這個評價。

如何消除過分順從呢?

首先,要從觀念中矯正,學會說“不”。過分順從者有個錯誤觀點是:不能拒絕親人和朋友的要求。這個觀點背後隱含的觀點是:如果我拒絕別人,別人就會生氣,不喜愛我。這個觀點是不對的。

別人被拒絕時不一定生氣,因為別人也不是不講道理的人。如果你講清楚你拒絕的原因,大多數人是會理解你的。有一次我問這位朋友:“如果你現在隻有500塊錢,你正打算買件羽絨服。一個人來找你借錢說要去買衣服,你認為她的事並不緊迫,你自己的羽絨服才緊迫,你怎麼辦?”她回答:“我還是會借給她的。”我問:“如果你告訴她:‘我正要去買羽絨服,沒有多餘的錢’會怎麼樣?”她回答:“她會生氣。”我問:“如果你和她位置交換,你去借錢聽到對方說她自己正要用錢,你會怎麼做?你會說:‘你可以先不買,讓我先買’嗎?”她回答:“我不會這麼不講理的。”我問:“你心裏會對她生氣嗎?”她回答:“當然不會!”我說:“你的朋友聽了你這麼說,也當然不會生氣。除非她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如果她是個蠻不講理的人,你又何必和她交朋友?”

過分順從的內在原因有幾種,一種是內心中的怯懦。這種人童年時有個很嚴厲的父親或母親,這個家中的獨裁者不允許孩子有任何反抗,子女必須完全順從。他們的慣用語是:“你敢不聽我的話?”“你還敢頂嘴?”威嚇之下,孩子隻好屈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順從的性格。孩子長大以後,他周圍的人雖然並不是暴君,但他還是以對待父親或母親的方式對待他們,委屈而且順從。

這種人的自我意象往往是羊、鹿等溫順的動物。

改變自我的方法是,逐步鍛煉膽量。

首先在一件小事上練習不順從,練習堅持自己的利益。比如,到農貿市場上去買東西,練習討價還價。

在這件小事上進步之後,再試著拒絕朋友的不合理要求。在試做此事時,如果心裏發虛,就提醒自己:“他不是我父親,我不要把對父親的畏懼遷移到他身上。”“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應該拒絕。”“我現在不是膽小的孩子了。”

最後,試著用成人的態度,勇敢地麵對威嚴的父親或母親,不畏縮,但是也不無理地反抗,而是平靜地堅持自己的有道理的立場。

經過一段時間鍛煉,你就能夠滋長出勇氣。

過分順從的另一個原因是依賴。依賴性過分的順從者很替別人著想,他不是因為害怕而順從,而是為了討人喜歡。他認為自己是在主動地順從,是樂於助人,是樂於看到別人需要自己。

這種順從較容易惹人喜愛,然而,不幸的依然是自己。由於總是為別人著想,難免忽視了自己的利益和喜好。如果別人懂得投桃報李的原則還好,如果別人坦然接受你的好意卻從不知回報,那麼你心中難免會有陣陣不快了。

改變這種人的順從的方法和上麵所說的相似,隻有一個區別,那就是要提醒自己不要“濫施同情”,因為你這種人最富同情心,有些人就會利用這一點來控製你。你應該牢記這句座右銘:“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負責。我要為我自己負責,他也應該為他自己負責。”

要學會少依賴別人。在別人讓你為他擔負過多的責任時,也要懂得拒絕,因為那是他自己應負的責任。

十七、如何改掉說謊的習慣

說謊的習慣不好,難道僅僅是因為不道德嗎?我們何必死死固守誠實這一道德,世上又有誰能絕對不說謊?

說謊的確有可能獲得好處,通過它,你可以獲得很多東西。偶爾說謊也許不能夠完全避免,但是說謊成了習慣就不好了。

有說謊習慣的人靠假話能成功一兩次,但是總有失敗的一天,而且失敗是極其慘痛的。因為到了那一天,他會失去別人的信任。

“你可以欺騙所有人於一時,也可以欺騙一個人於永遠,但是你不可能欺騙所有人於永遠。”所以,最終發大財的商家不是賣假酒的,而是賣好酒的。所以,說謊習慣要改掉。

有些人認為,出於善意的謊言是可取的。實際上,就算是出於善意的謊言也弊多利少。比如親人得了癌症,你出於善意不告訴他,對他一定就好嗎?未必!因為在你們的行為舉止中,他可以輕易地猜出真相來。那樣他不僅要忍受疾病,還必須忍受不安、恐懼和傷心,還要強裝平靜,使情緒得不到宣泄,這對病人來說豈不是更殘酷?

如何改掉說謊習慣呢?首先要分析一下說謊的利弊,讓自己相信,說謊是弊大於利的。然後找出自己說謊的主要原因,並且找出替代說謊的行為方式。

有人說謊主要是為了回避衝突,因為如果他說實話,他的父母對他的許多行為會加以強烈的幹涉。但是,他發現由於說謊,他不被父母信任,父子關係很差,而且說謊也讓他活得很累。於是,他決定不再說謊,用正視衝突、堅持自己觀點的方式替代。

可以從一件小事開始,嚐試說真話。嚐試之後,你會發現,大多數謊言是不必要的。比如告訴親人說“你患了癌症”後,對方會平靜地說:“我早就猜到了。”告訴父母“我考試不及格”之後,父母雖然很憤怒,但是氣憤過後也不得不接受現實。父母並沒有因此而氣死氣瘋。

說出真話的當時,你要承擔一定壓力,但是比起一天到晚說假話,說真話輕鬆多了。

十八、如何改掉火暴脾氣

在你想改掉火暴脾氣時,你一定已經吃夠了它的苦頭。由於你不能忍耐,動不動就發火,破壞了你和朋友、戀人的關係,所以你一次次提醒自己不要發火。但是,一旦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時,理智就跑到九霄雲外了,你又一次大發雷霆,然後又為此後悔。

有人以為脾氣暴是天生的,其實不是。易怒的人有的是小時候被溺愛,有的是向一個易怒的父親或母親模仿而成的。

被溺愛過的人內心深處有個觀念,那就是“我要怎麼樣就得怎麼樣!”小時候,在家裏,別人都寵慣他。但是長大之後,外人可不吃你這一套,於是他時時會被激怒。發怒對他來說,不僅僅是種情緒,也是一種手段,是用來脅迫別人就範的手段。如果這種手段總能達到目的也罷了,遺憾的是,外人並不一定都會就範,總有一些人不怕你發怒。於是發怒者火氣更大,最後事情會弄得不可收拾。

如果你就是這樣一種人,請聽我一句勸告。你要麵對現實,現實是:社會不是你家,沒有誰會寵慣你。你要接受這一現實,不要憤憤不平,憑什麼別人該讓著你呢?如果你不接受這一現實,那也首先是自己倒黴,因為發怒會傷害你自己的身體。

接受現實,你會少一些不愉快。正如我們年輕時身強體壯,到了老年體力就會衰弱,這當然不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但是這就是現實。你不接受現實,罵老天“你幹什麼讓我老”,隻有增加你的煩惱。你小時候受溺愛,長大了不受溺愛,這也是現實,接受現實,你反而會少些不快。

模仿而成的壞脾氣如何消除呢?

首先,在怒火將升未升時,傾聽你頭腦中的想法。

為什麼要在這一時刻傾聽呢?因為在此之前腦子裏的想法還沒有冒出來,在此之後你就被怒氣“抓住了”,你就無心去聽什麼“腦子裏的想法”了,你所想的隻是發泄。

怒氣如同火,在它剛剛燃起的時候還容易撲滅,當它已經燒大了之後你就幾乎沒辦法再控製火災了。

在怒火剛要升起時傾聽頭腦中的想法,你會發現那都是一些嚴厲指責的聲音。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這聲音上,注意這些聲音,你會發現那全是你父母過去對你的責罵。

“你怎麼能這樣?”“你應該聽我的!”“你還敢頂嘴”……這些都是你頭腦中錄下來的過去的聲音,一到類似情景中,這些聲音就會冒出來。它們像埋伏在你腦子裏的細菌,一遇到你抵抗力下降就要殺出來。它們會控製你,讓你說出它們想說的話。

不要讓它們控製你,要告訴自己:“這個想法不是我的,是過去的錄音,我不要被它控製。”然後對自己說:“我要用有理性的思考來重新想一想這種事,看它是不是很氣人。”如果真的能不受“錄音”影響,十有八九你會發現,你本來沒必要發怒。

改造壞脾氣要注意:

1.不要有“我管不住自己的脾氣”,“壞脾氣是天生的”這種觀念,如果你有,先進行認知重塑消除它。

2.不要讓自己沉溺於情緒中,要在怒氣初發時及時控製它。如果控製無效,怒火還是燃起來了,在發怒過程中要始終保證心中有一處是清醒的,超出怒氣之外的。

3.你每一次成功地使自己不發怒,你的壞脾氣就減弱一分。萬一你調節情緒失敗,又發了怒,也不要過於沮喪,改造任何習慣的過程中偶有反複是正常的。

隻要你有決心,你就可以改掉你的壞脾氣。

在本書前麵,曾經講過“不忍的哲學”。在那裏我們說過,壓抑憤怒是對人有害的。現在,我們又講要控製怒火,要改掉火暴脾氣,從表麵上看,這兩種說法似乎有矛盾。

有些脾氣暴的人正是用“忍耐有害”論作他發火的理由,他們會說:“我有火就要發,如果強忍,會得癌症的。”

實際上“不忍”和“控製怒火”並不矛盾。

如果我們把憤怒比作一鍋滾開的水,“忍”好比是硬要蓋上鍋蓋,想壓住沸水不讓水溢出來,這顯然是不行的。

“不忍”是不是就是不管這一鍋開水,任它四處流溢呢?不是。

我們不忍,不壓抑情緒,但是我們可以用其他方式控製情緒。

控製情緒的方法很多,不僅僅是隻有壓抑一種方法。正如除了蓋上鍋蓋之外我們還有其他方法防止開水溢出。比如,我們可以找到開水鍋下的火源,把火熄掉,開水自然會慢慢涼下來。

這一節所講的方法:找“頭腦中的想法”,就是一種熄滅火源的方法。因為人們發怒,大多是由於頭腦中有一種不合理的想法。找出這種想法的不合理之處,怒火會自然而然地減少。這是對怒的控製,但並不是壓抑。

請記住,強忍怒火“我不能生氣”和放縱怒火“我不忍”這兩個極端都不對,我們需要的是中道。

“不忍的哲學”一節中曾提到過:不忍不是想打人就打,不是放縱自己,而是用更合理的手段宣泄情感。例如,當他人做錯了事時,義正詞嚴地指出他的錯誤。這時如果發火反而會減弱你的批評的力量。在這一節裏我們指出:你要傾聽一下自己頭腦中的想法,看看有無不合理之處,這則可以防止你不合理的憤怒。

兩者結合,就可以避開兩個極端,這是一種較為恰當的處理。

十九、如何消除偏執猜疑

偏執猜疑的人活在世上,猶如異教徒活在中世紀歐洲,總覺得時時在受迫害。他發現人人都在和他過不去,在排擠他、輕視他、欺騙他。他覺得人心險惡、世道艱難、四周一片黑暗。他歎息:“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正在讀這本書的某位朋友,也許會說:“我也有這種感受,可是我並不認為自己有偏執猜疑的毛病。因為我所處的環境的確是黑暗,我的確是時時在被小人迫害。”

這是否是真的?分析一下是外在環境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就能得出結論了。你隻需看看周圍的人是否和你有同樣的感受。如果有同樣感受的人能超過三個,那可能是外在問題。如果別人沒有這種感受,或者有這種感受但是很弱,那就需要請你注意一下是否是自己的問題了。

很多時候,環境的確有問題,但是更主要的問題在你心裏。佛家說:“境由心造”。這句話可以這樣理解:你把環境看成什麼樣,世界就會變成什麼樣。你把周圍的人都看得很壞,認為他們會背地裏整你,認為他們輕視你嘲笑你,你會如何做呢?你就會奮起反擊,和他們鬥爭,敵視他們,提防他們。

這樣一來,就算本來不敵視你的人也會變成了你的敵人,也會和你鬥,和你爭一個勝負高低。

“敵人”是你自己創造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某人“樹敵太多”。本來沒有那麼多敵人,是你自己“樹”的敵人。

如何擺脫這種局麵呢?也要從修正你自己的心開始。

首先可用認知重塑法改造一些偏差的認知。

偏執者在憤怒時,內心中的偏差認知有:“他肯定在想辦法對付我。”“他這是在羞辱我。”“世上沒有好人,我隻相信自己。”“我絕不能信任別人,否則會被人利用。”“我不能作任何一點讓步,否則別人會得寸進尺。”“我不能表現柔情,否則別人會認為我不剛強。”

……

而正確的認知是:“別人不一定是在對付我。”“世上有好人,也有壞人,對善良可信的人要相信。”“讓步並不都是軟弱的表現,相反,有時它正體現出強大。”“不敢表現柔情是內心虛弱的表現。”

……

當然,正確認知是不是這樣的?你還可以自己再想一想,得出你自己的結論。隻要想的時候不情緒化,你的結論總會較正確些。以後,每當情緒激動時,馬上內省一下,看自己的哪一個偏差認知出現了,然後馬上默念改造過的正確的認知。

除了用認知重塑法外,還可以用“讓事實說話”的方法。

當你疑心別人在批評你、輕視你時,不要馬上采取行動反擊對方。先檢驗一下,你的猜疑是否正確。也許你會覺得:“不必再檢驗,他肯定是在羞辱我。”但是,還是不妨做一個檢驗,以免誤會。

過去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時,曾提出“寧可錯殺一千,不許放過一個”。結果呢,他也許是沒有放過哪一個共產黨員,卻很可能錯殺了一千個非共產黨員,使這一千人的親友成為國民黨的反對者。這是大大賠本的買賣。

所以你現在也不要輕易把別人認定是壞人,還是寧可再檢驗一下。這或許會漏過一兩個壞人,卻保證了一千個好人不至於變成敵人。例如:“他裝看不見我,這是對我的輕視。”先不急著報複,也許他真的是今天沒看見你,也許他自己有什麼事使得他怕和你打招呼,也許他比較內向害羞……他不和你打招呼有許多可能存在的原因。回想一下,以前他是不是一直輕視你?他是否內向?剛才他是否正在想自己的心事?做出一個更可靠些的判斷。或者,和他打個招呼看看他的反應。你也許會發現,事情常常和你的猜想不一樣。

另一味治療偏執的藥是幽默。偏執的人活得過分認真、執著,活得很累,他們不懂得幽默,也不大喜歡幽默的東西。他們認為幽默顯得好笑,他們決不允許自己有一絲一毫好笑,決不允許別人輕視他。

實際上,幽默的人並不被人輕視,別人會笑,而這笑中是喜愛而不是輕視。希特勒不幽默,林肯很幽默,羅斯福很幽默。也許人們不會輕視希特勒,但是有誰能輕視林肯或羅斯福?

幽默者更有力量。正如中國武俠小說中,那瞪大眼睛緊握刀劍的人,隻是二流高手,而一流高手是可以笑著迎敵的。

你也許會說,在我沒有強大到那種程度時,我能夠像林肯一樣幽默嗎?別人不會嘲笑我嗎?人們嘲笑油滑可笑的人,從不嘲笑幽默者,因為人們不以幽默者為敵。

多看看真正幽默的東西,體會一下幽默之中的靈活和機智。幽默可以使你成為真正的強者。

二十、年輕時多試幾種活法

一個來谘詢的大學生想向我要一個理想人生的藍圖,好讓他有明確的目標,像建築師建樓一樣一步步構築起他的人生大廈。

我說:“什麼對你是最好的,什麼是你最理想的人生,恐怕沒有人能清楚地告訴你。我想給你一個建議,那就是多試幾種活法。比如,你可以在部分時間裏,認真讀專業書,試試做學問的活法;在另外部分時間裏,打工掙錢,試試商海弄潮的活法;還可以試做其他事。在活動中你就會發現,你究竟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擅長什麼,缺乏什麼,這時你才可能知道對你來說什麼是最理想的人生。”

“可是,”大學生疑惑地說,“這樣多浪費啊。也許我會花上不少時間去學寫作,結果卻發現自己不擅長這一行。我希望自己把所有時間都用在我將來要用得著的事上,不想浪費時間試做別的事。”

這種隻爭朝夕的精神很可貴,但生命中有些“浪費”是必須的。他的“節約”策略或許是更大的浪費,如果年輕時我們不多嚐試幾種活法,盲目地選定一個方向、一種生活方式,我們就可能遭遇這種風險:那就是在很久後才會發現,某種生活並不適合我們,然而,此時我們內在的潛能卻已被長期甚至終身埋藏了。對我們的人生來說,這才是最令人痛惜的浪費。

過去有個叫高更的法國人,本來做股票經紀人。偶爾他試了試另一種活法,做畫家,卻意外發現那才是他生命的歸宿。於是世界上少了一個股票經紀人,卻多了一個繪畫藝術大師。如果他不曾試著換一種活法,他也許永遠不會知道什麼是他的最大潛能所在。

人生是盛宴,如果你不多嚐上幾種菜,你怎麼能知道什麼是你的最愛?如果你眼睛隻盯著眼前一盤菜,你是不是有點傻?

據說毛澤東年輕時還想過學製肥皂呢,經過嚐試和選擇,他終於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做政治家。

每個人年輕時都應該盡可能多試幾種活法,也許這需要多花一些時間,學一些以後可能用不上的東西。如果這是浪費,這也是世上最值得的、也是最必需的浪費。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