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自認為有才華、有前程的人,不管在任何時候都應該做到心高氣不傲,既要有效地保護自己,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還要切忌盲目自大、盛氣淩人,對待任何事都不要太張狂、太咄咄逼人,並且應養成謙虛讓人的美德。
幸福是金錢買不來的
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是萬萬不能的。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隻關注金錢。他們用金錢衡量一切,包括工資和人生價值取向。有的人認為,男人要是工資低了,比起那些工資高的男人就遜人一等。任何行業,隻要工資高,不管適不適合自己,他們就認為是好的行業。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
金錢至上的觀點是錯誤的。的確,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它卻買不到幸福。雖然金錢能給你物質上的享受,但是金錢隻是身外之物,不會伴你長久。而生活在這個世上,我們追求的並不隻是金錢,我們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要做。如果天天在金錢上下工夫,你注定淪為金錢的奴隸。
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吧!錢很重要,但它買不到幸福。曾聽有人說,有錢的地方就有幸福。不過反過來想一想,那些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的退休老人往往擁有大筆的存款,但他們往往不幸福,他們缺少子女的關愛,不懂得如何去利用手頭的金錢。他們本來可以瀟灑愜意地過活,誰知最後當自己賺了大筆大筆金錢的時候,已經老態龍鍾了。雖然青壯年時期相對貧困,可是人生大多美好的時期都在那個階段。你不必因為沒有金錢而煩惱,你可以去賺錢,但千萬別為金錢所累。記住:錢是身外之物,你的幸福才是最為重要的。
現今社會,許多事情上都談到金錢。男女婚嫁,沒有金錢不行;兒女上學,沒有金錢也成問題。錢能花掉,也可以去掙。要是一味地為錢,那同金錢的奴隸有何區別?對於那些剛剛步入婚姻階段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結婚之前,往往考慮到房子、存折之類的問題;他們結婚之後,也往往為金錢所煩惱。在女人心目中,男人能賺錢,就是一個好的男人,值得自己終生依靠,而這樣的女人大多不獨立。對男人來說,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去賺錢,錢賺得越多越好,但並不是說,我們手頭不寬裕,我們就不是一個好的男人。
曾經聽過這麼一個故事:
一對青年男女在經過甜蜜的戀愛過後,最終步入了婚姻的殿堂。結婚以後,兩人不得不顧及生計問題。由於家境貧寒,妻子整天愁眉不展、悶悶不樂,始終期待著能有許多的錢,1萬、10萬,甚至是100萬。可是,依他們目前的狀況,丈夫賺到的錢也隻夠勉強維持生計,更不用提存款了。雖然日子有些清苦,可丈夫卻不像她一樣整天為錢發愁,他是一個十分樂觀的人,他不斷尋找機會開導妻子。
有一天,他和妻子一同去醫院探望一個朋友。朋友對他們說:“我總想擁有很多的財產,於是,拚命地賺錢。有時為了賺錢吃不上,喝不上,結果就病倒了,即便現在有再多的錢也給扔到醫院裏來了。”回到家裏,丈夫問妻子:“如果現在給你100萬,也讓你躺在醫院裏,你會感到幸福、快樂嗎?”妻子好像真的害怕了清貧的日子,堅定地回答:“當然會。”
幾天後,夫妻倆到郊外去散步。路上他們看到了一座漂亮的別墅,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正坐在別墅的花園裏發呆。丈夫又問妻子:“假如讓你住進這樣的別墅,同時讓你變成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太婆,你願不願意?”妻子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不願意。”此時,丈夫笑著對妻子說:“雖然我們現在的日子很貧窮,但是咱們還有一雙能夠創造財富的手,你還有什麼可愁的呢?”妻子若有所思地望著眼前的丈夫,他是多麼的惹人愛。於是自那以後,妻子變得豁達開朗,往昔的憂愁、苦悶一掃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快樂、幸福。
我們所要擁有的財富不僅僅指金錢,財富包含了太多的含義,金錢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人們珍惜的東西。世間大多數人的眼界都很狹小,他們將財富定格在金錢的框框中,認為隻有獲得足夠多的金錢,生活才幸福美滿。殊不知,幸福美滿的生活是用再多的錢也買不到的。錢可以買到高檔的時裝、首飾、洋房、名車等一切外在的物質,卻買不到幸福。幸福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幸福沒有可比性,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認同都是千差萬別的。隻要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足,就能體會到幸福的甜美。朋友們,樂觀起來吧,其實你身邊有很多你不知道卻應該去珍惜的東西!
男人讀品悟
幸福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幸福沒有可比性,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認同都是千差萬別的。隻要對自己的現狀感到滿足,就能體會到幸福的甜美。
“吃虧”也是福
人生在世,總覺智短,總覺技窮,紛紛擾擾、熱熱鬧鬧在眼前,又有幾人能看清?古人說,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都不可能得到滿足;用讓步的辦法,你可以得到比期盼的更多。換句話說:吃虧便是福!
吃虧,就意味著舍棄與犧牲,以此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況且,一個人如若不擇手段地得到錢財,追名逐利,那麼他在失去了坦然做人的同時,也必將失去自己的人格與尊嚴。
貪心的人,總是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背後,是對別人肆無忌憚的傷害與進攻。相反,一個不怕吃虧的人,總是把別人往好處想,在其天真、迂腐、軟弱的表象背後,是一個廣大、淡泊、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
正因為這樣,好多時候好人與壞人相鬥的時候,不容易鬥過壞人,好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壞人的暗算與偷襲。即便這樣,貪圖蠅頭小利者最終將“聰明反被聰明誤”,必然會吃大虧。不怕吃虧的人,不會真的吃虧,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美妙,並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這麼一個典故:
在西漢時期,有一年過年前,皇帝一高興,就賞賜每個大臣一隻羊。但是羊的個頭有大有小,有肥有瘦。在分羊的時候,負責分羊的大臣犯了難,不知怎樣才能讓大家滿意。正在他束手無策時,一名大臣從人群中走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接著牽了一隻最小最瘦的羊回家了。眾大臣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隻羊就走。一道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這名大臣既在當時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又在後來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吃虧不正是福嗎!
有時候,一個人甘願自己吃虧,不僅可以體現出一種做人的清高與睿智,同時還能夠給自己解決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清代畫家鄭板橋做知縣的時候,就寫過“吃虧是福”的條幅。相傳,他的叔父因為一堵牆要與鄰居打官司時找他幫忙,而他得知此事時,卻說“讓他一牆又何妨”。叔父聽了他的勸告,也覺得即使贏了官司也會傷害鄰裏感情,便放棄了告狀的念頭。後來,這位板橋先生因“開倉濟民”得罪上司,被罷了官,隻好以賣畫為生。他吃了“虧”,卻因此更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愛戴。由此可見,“吃虧”也是一種福分。
在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嚐君是一個以養士出名的相國。由於他待士十分誠懇,感動了一個叫馮諼的落魄人,此人為報答孟嚐君的禮遇而投到他的門下為他效力。
有一次,孟嚐君叫人為他到封地薛邑討債,問誰肯去。當時馮諼就自告奮勇說自己願意去,但不知將催討回來的錢買什麼東西。孟嚐君說:“就買點兒我們家沒有的東西吧。”馮諼就這樣領命而去,到了薛邑後,他看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窮困,他們又聽說孟嚐君的使者來了,都有怨言。於是,馮諼召集了邑中居民,向大家宣布:“孟嚐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難,特意派我來通知大家,以前所欠的債一筆勾銷,利息也不用償還了。孟嚐君叫我把債券也帶來了,今天當著大家的麵,我把它燒毀,從今以後再不催還。”說著,馮諼果真點起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薛邑的百姓沒料到孟嚐君會如此仁義,他的這一舉動把當地的人們感動得痛哭流涕。
待馮諼回來後,孟嚐君問他買了何物,馮諼就如實地回答,孟嚐君聽後大為不悅。馮諼對他說:“您不是叫我買家中沒有的東西嗎?我已經給您買回來了。這就是‘義’。焚券買義,這對您收歸民心是大有好處的啊!”
等過了幾年以後,孟嚐君被人譖讒,相國之位不保,隻好回到自己當時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聽說恩公孟嚐君回來了,傾城而去,夾道歡迎。孟嚐君當時感動不已,終於體會到了馮諼“買義”的苦心。
得與失是可以互為轉化的,但這種轉化的效果不是馬上就能夠看到的。孟嚐君當年的“付出”並沒有想到日後的“回報”,而馮諼卻深知其中奧妙,掌握著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也正是一個謀士的智慧。
在生活中,吃虧是避免不了的,隻要拍拍胸膛,無愧於心,然後對自己由衷地說一句:“吃虧是福!”正所謂“吃虧人常在,財去人安樂”,這也是千古定律。人生的軌跡總有可以預料之處,對於那些吃虧的人,不論是社會還是個人,總會適時地給予其相應或更多的補償。相反,總愛貪便宜的人,最終貪不到真正的便宜,最糟糕的是還有可能會讓人在背後戳脊梁骨。所以,吃虧不要緊,它可能是福氣,坦然麵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