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對於那些碌碌無為的平庸者所持的看法和意見,我們大可以置若罔聞,甚至忽略;對於那些平庸者的溢美之詞,我們不應該有沾沾自喜的情緒,而應該是持有一種羞愧感和危機感。大部分平庸之人所說的言論,都屬於恭維之詞。一旦過多地和這些人打成一片,過多地考慮這些人的感受,也許就意味著我們離成功已經越來越遠了。總的來說,企圖得到身邊所有人的認同和普遍的讚譽,其實是一種心理自卑現象的凸顯,是不夠自信的表現,對我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毛澤東曾經感慨道:最強大的人,往往是最孤獨的人。毛澤東在這裏所說的“最強大的人”,就指代我們普通人所說的“成功者”。他所指的“孤獨的人”,忍受的自然是“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成功者在還沒有成功之前之所以會寂寞,無非是這四方麵的原因:
第一,成功者或許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但是他心高氣傲,甚至寧願獨處也不願意浪費時間和一些胸無大誌、沒有前途的人交往。“曲高和寡”則正是這個道理。成功的人往往都有極其遠大的抱負,譬如陳勝在當初隻是耕作於田壟之上的農夫,但卻能發出“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這樣的感慨!
第二,成功者在原始積累階段要做的事情很多,必須得付出超於一般人10倍以上的努力,而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卻少得可憐,大部分的時間全部奉獻給了事業。因為沒有時間去和朋友、家人,以及工作以外的人溝通,所以,他們隻能獨自承受著。
第三,成功者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取成功之後,深感成功的艱辛,選擇朋友也就更加慎重。這時候即使有一些所謂的朋友,也大都為名利所累,絕不會推心置腹,心靈因此變得孤獨。
第四,成功者常懷有極大的優越感,即使他在還沒有成功的很狼狽的處境下,也不願意看輕自己。因為有著強烈的自尊心,所以如果他覺得自己不是最好的,就絕不會輕易地進入一個集體去點綴別人。
大學剛剛畢業的時候,懵懵懂懂的小張曆盡艱辛才找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小文化公司做文案,月薪是可憐的500塊錢。但是10個月後,他的月薪居然已達到5000元以上,還一躍成為這個城市最厲害的廣告公司的策劃總監,並開始出版自己的長篇小說。
他之所以能在23歲這年有這樣一個重大的飛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在這近一年當中,他除了絞盡腦汁、挖空心思撰寫每個最可能執行的策劃方案之外,還不斷地閱讀營銷、策劃和廣告方麵的書籍,努力開拓自己的眼界。同時,他還上了一些成功學的課程,非常謙虛地向業已成名的前輩和師長學習,仔細分析並研究他們的每一個成功案例,不斷尋找自己與實戰的差距,還會努力發現和挖掘自己比他們高明的地方。
工作之餘,他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他熱愛的寫作當中。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他都在室內,放一點兒輕音樂,把自己天馬行空的靈感,用行雲流水般的語言在鍵盤上敲打成文字。他常常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呼風喚雨的國王,文字是他任意驅遣呼來喚去的士兵。也唯有這個時候,他才會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最神聖、最崇高、最優秀、最可愛、最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時所有的委屈、所有的艱辛、所有的落寞、所有的憂傷、所有的喧囂、所有的過眼煙雲都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當那些成功人士忍受了常人不能忍受的寂寞時,他的回報也就逐漸顯現出來。可是這些寂寞的背後,又有誰知道藏著多少汗水,藏著多少痛苦,藏著多少辛酸和不為人知的故事。如果你能完全地忍受住這種寂寞,那你離成功之巔就不遠了。
男人讀品悟。
當我們被鮮花所包圍,當我們接受著別人讚美的掌聲時,心情固然是非常愉悅的。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把握住一個底線,那就是,我們奢求的認同,隻是對比我們要強大、要成功的少數人來說的。當我們獲得他們的讚美時,那才能證明我們的所作所為確實是有可取之處。
導演一個精彩的人生
人生沒有彩排,每天都是現場直播。你怎樣導演你的人生,你的人生就會相應的怎麼樣。與其眼紅別人的幸運,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導自演,演繹一個精彩的人生。
心理學在20世紀最主要的發現有很多,“自我意象”就是其中之一。人們把它形象地比作“自我導演的錄像”或者“自我畫像”。
“自我意象”是人對自己的心理體驗,就是“我屬於哪種人”的自我意念。有了這種自我意象就會讓自己變得更能了解自己。它與一個人的成功有著很大的關係,很多有識之士就是通過心理演練繼而充實完善自我的。
在尚未參加實際戰爭前,拿破侖曾經反複地在心裏進行軍事“練習”。他將自己想象成為一位司令,再畫出科西嘉島的軍事地圖,然後以精確的數字計算,找出他的軍事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