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當代教子的誤區與解套23(1 / 1)

第五章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第一節 素質教育的“麵罩”

早在1982年國家就提出堅決反對片麵追求升學率(即反對應試教育),堅決實施素質教育以貫徹全麵發展的教育方針。這一方針的提出,引起了我們教育界的許多一線學校的重視。很多學校的大門口幾乎都張貼著同一句標語,那就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人民群眾滿意的學校。”全國上下都在為素質教育搖旗呐喊,擂鼓助威。素質教育搶盡了風頭。可我們看看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

我們口口聲聲大力推廣素質教育,可許多學校掛著“素質教育”的“羊頭”,卻賣著應試教育的“狗肉”。學生的課外輔導更多了,學生的考試科目更多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更重了,學生的考試壓力更強了。考試和分數帶來的升學率的壓力不僅讓孩子們難以承受,就是老師們也漸漸不堪重負。鄭州一女教師因教學壓力過大而跳樓自殺;廣東佛山市的一位教師因公開反對補課而被學校評為全校唯一不稱職教師;一位退休老教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了這樣一段令人吃驚的話:“我不希望再提什麼素質教育了!提一次素質教育就加大一次考試的難度,升學率的要求一點沒減!原來的一道題拐三道彎,提倡素質教育之後拐五道彎了,這哪是什麼素質教育?”各位家長,你要不相信這位老教師說的話,就回家看看孩子的書包,你找一本小學生的習題,我看你都未必答得出來,一道題通常都是好幾個答案,甚至有的習題根本就沒有標準答案。更有甚者就像趙本山小品裏的“經典問題”:樹上騎著猴……這到底是對孩子的誤導還是創新呢?

有人說素質教育就是創新,我看這句話不假,說的有道理。但教育的創新不能光從孩子的習題解答上入手,我們要把精力用在孩子的創新能力上。我們的孩子分數再高,會解再難的習題,國際奧林匹克數學賽上拿再多的獎,我們的孩子也隻是個考試機器,充其量是個模仿秀,培養再多這樣的孩子對祖國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中國需要創新型的人才,而不是考試機器。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曆,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想起了素質教育,寧願花點兒錢,陪上點兒精力,在孩子做完學校的作業之後,還擠出點兒時間把孩子送去學學鋼琴呀、舞蹈呀、畫畫呀、書法呀、跆拳道呀。可孩子剛剛上學入了門,就進入中學了,就再也沒有時間把這些東西繼續下去了。我身邊很多朋友和同事的孩子都是這樣半途而廢的。這真是對人力物力資源的浪費,是對父母如意算盤的嘲諷,是對我們所謂素質教育的捉弄。

近年來,素質教育愈演愈烈,可孩子們的身心素質卻急劇下降!試想,不給孩子一點兒時間,他們如何自由創造?不給孩子一點兒空間,他們如何自由想象?長此以往,家長花費再多的心血與金錢,也不可能培養出愛迪生、牛頓那樣的科學家;中國將永遠是世界的廉價勞動力市場,中國的孩子隻能做最苦最累的世界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