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史料之搜集與鑒別(3)(3 / 3)

右論正誤的鑒別法竟。次論辨偽的鑒別法。

辨偽法先辨偽書,次辨偽事。

偽書者,其書全部分或一部分純屬後人偽作,而以托諸古人也。例如現存之《本草》號稱神農作,《素問內經》號稱黃帝作,《周禮》號稱周公作,《六韜》《陰符》號稱太公作,《管子》號稱管仲作,……假使此諸書而悉真者,則吾國曆史便成一怪物,蓋社會進化說全不適用,而原因結果之理法亦將破壞也。文字未興時代之神農,已能作《本草》,是謂無因;《本草》出現後若幹千年,而醫學藥學上更無他表見,是謂無果。無因無果,是無進化。如是,則吾儕治史學為徒勞。是故苟無鑒別偽書之識力,不惟不能忠實於史跡,必至令自己之思想途徑,大起混亂也。

書愈古者,偽品愈多。大抵戰國秦漢之交有一大批偽書出現,《漢書·藝文誌》所載三代以前書,偽者殆不少。新莽時複有一大批出現,如《周禮》及其他古文經皆是。晉時複有一大批出現,如晚出《古文尚書》、《孔子家語》、《孔叢子》等。其他各時代零碎偽品亦尚不少,且有偽中出偽者,如今本《鬼穀子》、《鶡冠子》等。莽晉兩期,劉歆王肅作偽老手,其作偽之動機及所作偽品,前清學者多已言之,今不贅引。戰國秦漢間所以多偽書者:(一)因當時學者,本有好“托古”的風氣;己所主張,恒引古人以自重。(說詳下)本非有意捏造一書,指為古人所作;而後人讀之,則幾與偽托無異。(二)因當時著述家,本未嚐標立一定之書名;且亦少泐成定本。展轉傳鈔,或合數種而漫題一名;或因書中多涉及某人,即指為某人所作。(三)因經秦焚以後,漢初朝野人士,皆汲汲以求遺書為務。獻書者往往剿鈔舊籍,托為古代某名人所作以售炫。前兩項為戰國末多偽書之原因,後一項為漢初多偽書之原因。

偽書有經前人考定已成鐵案者,吾儕宜具知之,否則征引考證,徒費精神。例如今本《尚書》有《胤征》一篇,載有夏仲康時日食事,近數十年來,成為歐洲學界一問題。異說紛爭,殆將十數,致勞漢學專門家天文學專門家合著專書以討論。(關於此問題之研究,Gaubil氏謂在紀前二一五四年十月十一日;Largeteau氏及Chalmers氏謂在二一二七年十月十二日;Fr6ret氏及D.Cassini氏謂在二一○六年十月二十四日;Gumpaeh氏謂在二一五五年十月二十二日;Oppolzer氏謂在二一三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而有名之漢學大家Prof.G.Schlege及有名之天文學大家Dr.F.Kuhnert曾合著一書在荷蘭阿姆斯丹之學士院出版,題曰《書經之日蝕》Die Schu King Finsteruiss(Amsterdam J.Muller,1889)謂當在二一六五年五月七日,其言甚雄辯。其後漢學大家Dr.F.Eitel複著詳論駁之,登在China Review第十八卷。)殊不知胤征篇純屬東晉晚出之偽古文,經清儒閻若璩惠棟輩考證,久成定讞;仲康其人之有無,且未可知,遑論其時之史跡?歐人不知此樁公案,至今猶剌剌論難,由吾儕觀之,可笑亦可憐也。欲知此類偽書,略清《四庫書目提要》,便可得梗概,《提要》中指為真者未必遂真,指為偽者大抵必偽,此學者應有之常識也。

然而偽書孔多,現所考定者什僅二三耳;此外古書或全部皆偽或真偽雜糅者,尚不知凡幾。吾儕宜拈出若幹條鑒別偽書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標準焉。

(一)其書前代從未著錄或絕無人征引而忽然出現者,什有九皆偽例如“《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名,雖見《左傳》;“《晉乘》、《楚檮杌》”之名,雖見《孟子》;然漢隋唐《藝文》、《經籍》諸誌從未著錄,司馬遷以下未嚐有一人征引。可想見古代或並未嚐有此書,即有之,亦必秦火前後早已亡佚。而明人所刻《古逸史》,忽有所謂《三墳記》、《晉史乘》、《楚史檮杌》等書。凡此類書,殆可以不必調查內容,但問名即可知其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