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偽事之反證,以能得“直接史料”為最上。例如魚豢魏略謂“諸葛亮先見劉備,備以其年少輕之。亮說以荊州人少,當令客戶皆著籍以益眾。備由此知亮。”陳壽《三國誌》則雲:“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豢與壽時代略相當,二說果孰可信耶?吾儕今已得最有力之證據:則亮《出師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苟吾儕不能證明《出師表》之為偽作,又不能證明亮之好妄語,則可決言備先見亮,非亮先見備也。又如《唐書·玄奘傳》稱奘卒年五十七,《玄奘塔銘》則雲六十九,此兩說孰可信耶?吾儕亦得最有力之證據;則奘嚐於顯慶二年九月二十日上表,中有“六十之年颯焉已至”二語,則奘壽必在六十外既無疑。而顯慶二年下距奘卒時之麟德元年尚九年,又足為《塔銘》不誤之正證也。凡此皆以本人自身所留下之史料為證據,此絕對不可抗之權威也。又如《魏略》雲:“劉備在小沛生子禪,後因曹公來伐出奔,禪時年數歲,隨人入漢中,有劉括者養以為子。……”欲證此事之偽,則後主(禪)即位之明年,諸葛亮領益州牧,與主簿杜微書目,“朝廷今年十八”,知後主確以十七歲即位,若生於小沛,則時已三十餘歲矣。此史料雖非禪親自留下,然出於與彼關係極深之諸葛亮,其權威亦相等也。又如《論衡》辨淮南王安之非升仙,雲“安坐反而死,天下共聞。”安與司馬遷正同時,《史記》敘其反狀死狀,始末悉備。故遷所記述,其權威亦不可抗也。右所舉四例,其第一第二兩例,由當事人自舉出反證,第三例由關係人舉出反證,第四例由在旁知狀之見證人舉出反證。皆反證之最有力者也。
第四,能得此種強有力之反證,則真偽殆可一言而決。雖然,吾儕所見之史料,不能事事皆如此完備。例如《孟子》中,萬章問孔子在衛是否主癰疽,孟子答以“於衛主顏仇由。……”此次答辯,極合論理,正吾所謂舉反證之說也。雖然,孟子與萬章皆不及見孔子,孟子據一傳說,萬章亦據一傳說,孟子既未嚐告吾儕以彼所據者出何經何典,萬章亦然。吾儕無從判斷孟子所據傳說之價值是否能優於萬章之所據。是故吾儕雖極不信“主癰疽”說,然對於“主顏仇由”說,在法律上亦無權以助孟子張目也。遇此類問題,則對於所舉反證,有一番精密審查之必要。例如舊說皆雲釋迦牟尼以周穆王五十二年滅度,當西紀前九百五十年。獨《佛祖通載》(卷九)有所謂“眾聖點記”之一事,據稱梁武帝時有僧伽跋陀羅傳來之《善見律》,卷末有無數黑點,相傳自佛滅度之年起,佛弟子優波離,在此書末作一點,以後師弟代代相傳,每年一點,至齊永明六年,僧伽跋陀羅下最後之一點,共九百七十五點。循此上推,則佛滅度應在周敬王三十五年,當西紀前四百八十五年,與舊說相差至五百三十餘年之多。是則舊說之偽誤,明明得一強有力之反證矣。雖然,最要之關鍵,則在此“眾聖點記”者是否可信。吾國人前此惟不敢輕信之,故雖姑存此異說,而舊說終不廢;及近年來歐人據西藏文之《釋迦傳》以考定阿閣世王之年代,據印度石柱刻文以考定阿育王之年代,據巴利文之《錫蘭島史》以考定錫蘭諸王之年代,複將此諸種資料中有言及佛滅年者,據之與各王年代比較推算,確定佛滅年為紀前四八五年。(或雲四百八十七年,所差僅兩年耳。)於是眾聖點記之價值頓增十倍。吾儕乃確知釋迦略與孔子同時,舊說所雲西周時人者,絕不可信;而其他書籍所言孔老以前之佛跡,亦皆不可信矣。
第五,時代錯迕則事必偽,此反證之最有力者也。例如《商君書徠民篇》有“自魏襄以來”語,有“長平之勝”語;魏襄死在商君死後四十二年,長平戰役在商君死後七十八年,今謂商君能語及此二事,不問而知其偽也。《史記·扁鵲傳》,既稱鵲為趙簡子時人,而其所醫治之人,有虢太子,有齊桓侯等;先簡子之立百三十九年而虢亡,田齊桓侯午之立,後簡子死七十二年,錯迕糾紛至此,則鵲傳全部事跡,殆皆不敢置信矣。其與此相類者,例如《尚書·堯典》“帝曰,皋陶,蠻夷猾夏”,此語蓋甚可詫。夏為大禹有天下之號,因禹威德之盛,而中國民族始得“諸夏”之名,帝舜時安從有此語?假令孔子垂教,而稱中國人為漢人,司馬遷著書,而稱中國人為唐人,有是理耶?此雖出聖人手定之經,吾儕終不能不致疑也。以上所舉諸例,皆甚簡單而易說明;亦有稍複雜的事項,必須將先決問題研究有緒,始能論斷本問題者。例如《堯典》有“金作贖刑”一語,吾儕以為三代以前未有金屬貨幣,此語恐出春秋以後人手筆。又如《孟子》稱“舜封象於有庳,象不得有為於其國,天子使吏治其國,而納其貢賦。”吾儕以為封建乃周以後之製度,“使吏治其國”雲雲,又是戰國後半期製度,皆非舜時代所宜有。雖然,此斷案極不易下:必須將“三代前無金屬貨幣”“封建起自周代”之兩先決問題,經種種歸納的研究立為鐵案,然後彼兩事之偽乃成信讞也。且此類考證,尤有極難措手之處:吾主張三代前無金屬貨幣,人即可引《堯典》“金作贖刑”一語以為反證;(近人研究古泉文者,有釋為“乘正尚金當爰”之一種,即指為唐虞贖刑所用,蓋因此而附會及於古物矣。)吾主張封建起自周代,人即可引《孟子》“象封有庳”一事為反證;以此二書本有相當之權威也。是則對書信任與對事信任,又遞相為君臣,在學者辛勤審勘之結果何如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