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8)(2 / 3)

(5)社會上一部分人的生活,如有資料,應當搜集起來,為作合傳。例如藏書家及印書家,單指一人,不能說有多少影響;若把一代(如清代)的藏書家印書家作合傳,可以知道當時書籍的聚散離合;一代文化的發達與衰謝,亦可以看出一斑;這和學術上的關係極為重大。再如淮揚鹽商,廣東十三行,都是一時的商業中心,可惜資料不易得了;若由口碑及筆記搜集起來,作為合傳,可以看出這部分的經濟狀況,及國內外商業的變遷。又如妓女及戲子,向來人看不起;但是他們與政治上社會上具有很大的關係;明末妓女中的柳如是、陳圓圓、顧橫波都是曆史上極好的配角;清末戲子中的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都是受社會的歡迎;為他們作篇合傳,不僅值得而且應該。有許多地方,須靠他們來點綴、說明。

上麵第一第二兩類人物,一類之中分為幾個小類,每一小類舉三四個例來,取便說明,並不是說應該作傳的人物完全在此,我的意思是說,偉大人物單獨作傳,固然可以,但不如兩兩比較,容易公平,而且效果更大。要說明位置價值及關係,亦較簡切省事。至於普通人物,多數的活動,其意味極其深長,有時比偉大還重要些,千萬不要看輕他們。沒有他們,我們看不出社會的真相,看不出風俗的由來。合傳這種體裁,大慨情形如此。

第五章 年譜及其作法

年譜這種著述,比較的起得很遲;最古的年譜,當推宋元豐七年呂大防作的《韓文年譜》、《杜詩年譜》。作年譜的動機,是讀者覺得那些文詩感觸時事的地方太多,作者和社會的背景關係很切;不知時事,不明背景,冒昧去讀詩文,是領會不到作者的精神的:為自己用功起見,所以作年譜來彌補這種遺憾。不過初次草創的年譜,組織自然不完密,篇幅也非常簡單;拿現在的眼光去看,真是簡陋的很。

但是自從呂大防那兩部年譜出世以後,南宋學者作年譜的,就漸漸加多了,到明、清兩代簡直“附庸蔚為大國”,在史學界占重要位置。起初不過是學者的專利品,後來各種人物都適用了;起初不過一卷二卷,後來卻增至數十卷了。就中如《阿文成公年譜》有三十四卷,比較呂大防的作品相差就很遠。作年譜的方法,經過許多學者的試驗發明,也一天比一天精密;自從初發生到現在,進步的迅速,不能不使我們驚異。

甲 年譜的種類

年譜的種類可從多方麵去分:

(一)自傳的或他傳的

本人作自傳,歐洲、美洲很多,中國比較的少;但中國也不過近代才不多,古代卻不少。《太史公自序》便是司馬遷的自傳;《漢書敘傳》便是班固的自傳;《論衡自紀》、《史通自敘》,便是王充、劉知幾的自傳;《漢書·司馬相如傳·揚雄傳》所采的本文,便是司馬相如、揚雄的自傳,這可見自傳在中國古代已很發達了。

由自傳到自傳的年譜,勢子自然很順;但自傳的年譜起得很晚,清康熙時孫奇逢恐怕是最早的一個。孫奇逢作得很簡單,隻有些大綱領;後來由他的弟子補注,才完成了一部書。同時稍後,黃宗羲也自作一部年譜,可惜毀了,不知內容怎樣。

此外,馮辰做的《李恕穀年譜》前四卷,實際上等於李塨自己做的,也可歸入自傳年譜一類。我們知道李塨是一個躬行實踐的人,對於自己的生活是毫不放鬆的。他平時把他的事跡思想,記在他的《日譜》上麵,用來做學問的功夫,和旁人的日記不同。這種《日譜》不但可以供後人仿效,不但很有趣味,而且可使後人知道作者思想的進步,事跡的變遷,毫無遺憾。所以馮辰編《李恕穀年譜》,單把李塨《日譜》刪繁存要,便成功了。這年譜完全保存了《日譜》的真相,而且經過李塨的手定,簡直是李塨自著似的(但第五卷是劉調讚續纂的,不是根據李塨的《日譜》,所以又當別論)。

為研究曆史的方便起見,希望曆史的偉大人物,都能自作《日譜》,讓後人替他作年譜時,可省許多考證的工夫。然而這種希望何時達到呢。在這上,他傳的年譜便越發需要了。

他傳的年譜又可分同時人作的,和異時人作的二種:

(1)同時人當然是和譜主有關係的人,或兒子、或門人、或朋友親故。這類人作的年譜,和自傳的年譜價值相等,其中最有名的要推《王陽明年譜》,那是許多門人搜輯資料,由錢德洪編著的。他們把王守仁一生,分作數段,一個人擔任搜輯某年到某年的事跡,經過了許多人的努力,很長久的時間;後來有幾個人死了,幸虧王畿羅洪先幫助錢德洪才作成。這部年譜總算空前的佳著。但後來又經李贄的刪改,添上了許多神話,便不能得王守仁的真相了。前者在《王文成公全書》內,後者在《四部叢刊》內,我們須分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