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的思想家有上麵所列的數十人似已夠了。此外還有許多學術也可依性質分別,那些人做代表,合做幾篇傳;不過比較的難一些。
(1)經學:鄭玄、許慎合。
(2)史學:劉知幾、鄭樵合。
為什麼章學誠不擺在史學家而在思想家呢?因為他的思想確乎可以自成一派比史學的建樹還更大,並不是單純的史學家。劉知幾、鄭樵卻不然,除了史學,別無可講;史學界又沒有比得他倆上的人;所以拿他們做史學家的代表。
(3)科學:秦九韶李冶合。沈括郭守敬合。梅文鼎王錫闡合。
(4)考證學:錢大昕王念孫合。
為什麼戴震不在考證學之列呢?因為他的思想很重要,和章學誠相同。
正式的思想界較易舉出代表,各種學術可不容易,尤其是自然科學,這裏所舉的未必都對,將來可以換改。
(二)政治家及其他事業家
(1)皇帝:秦始皇、漢武帝、東漢光武帝、魏武帝(曹操)宋武帝合。北魏孝文帝、北周孝文帝附。唐太宗、元太祖、明太祖、明成祖附,清聖祖、清世宗、高宗附。
春秋戰國以前的政治不統屬於一尊,頗難以一傳包括,縱使能夠,也不是君主所能代表,況且當時沒有皇帝?漢高祖雖然創立數百年基礎,而政治上的規模完全還是秦始皇這一套,沒有專做一傳的價值。漢武帝卻不同,確是另一個新時代。秦始皇是混一中國舊有民族的人,他是合並域外民族,開拓荒遠土地的人。到了他那時代,中華民族,漲到空前的最高潮,實在值得作一篇傳,東漢光武帝在皇帝中最稀奇,簡直是一個實際的政治家。魏武帝、宋武帝是混爭時代的略有建樹者;北魏孝文帝、北周孝文帝是五胡同化於中國的促成者;唐太宗是擴張中華民族威力的努力者。惟獨宋代沒有特色的皇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隻有庸德,無甚光彩。元太祖是蒙古民族的怪傑,他伸巨掌橫亙歐亞二洲,開世界空前絕後的局麵。明太祖恢複中國,清聖祖等開拓蒙回藏。這些皇帝都可以代表一個時代。
(2)實際的政治家:周公、子產、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司馬光合。張居正、曾國藩、胡林翼合。李鴻章、孫文、蔡鍔。
周公雖有許多事跡,卻不全真,有待考證。但割棄疑偽部分,專取真實部分也可以夠做一篇傳。《尚書》裏有《大誥》、《洛誥》、《多士》、《多方》是周公的遺政,《詩經》也有些,《儀禮》、《周禮》向來認做周公製定的,其實不然。周代開國的規模還可以從《左傳》、《國語》得著些。近來王國維著《殷周製度論》,從甲骨文和東周製度推定某種製度是周公製定的。也可供我們取裁。所以周公的傳還可以作,凡殷周以前政治上的設施都可歸並成一篇。
春秋時代很難找個政治家可以代表全部政治的。管仲似乎可以,而《管子》這書所載的政治有許多和《左傳》不同。但那種貴族政治又不能不有專篇敘述,我說與其找管仲做代表,不如找子產更好。因為子產本身的事跡,《左傳》敘的很明白詳細;他的雖然是小國的政治領袖,而和各大小國都有很深的關係,又是當時國際間的外交中心人物,所以我們很可以借他的傳來敘述春秋時代的貴族政治。
從貴族政治到君主專製的政治是中國的一大改變,最初打破貴族政治創造君主專製的是商鞅。所以商鞅很值得做傳。本來,要說君主專製政治的成功,還屬李斯,似乎應該替李斯作傳,但李斯的政策是跟商鞅走的,時代又和秦始皇相同,所以可把他的事業分給那二篇傳。
漢朝真寒儉,沒有一個政治家。宰相以下不曾見一個有政治思想或政治事業的人,蕭何、曹參都隻配做李斯的長班,好在有二個偉大的皇帝,尤其是光武帝的穩健政治,簡直沒有別的皇帝可以比配得上。
兩晉、南北朝、隋、唐也沒有政治家,王猛可以算一個,而他的政治生命太短,又不能做當時政治的中心。
大概有偉大的皇帝就沒有出色的臣下。譬如房玄齡、杜如晦總算有點設施,卻被唐太宗的光芒蓋住,不能做時代的中心,唐朝一代的政治本來很糟,姚崇、宋璟、裴度、李德裕都算不了什麼,宋朝卻剛好相反,皇帝不行,臣下卻有很鮮明的兩個政黨,兩黨的領袖就是王安石、司馬光,所以我們替王安石、司馬光作合傳,足以包括宋朝的政治。
明代有種特點,思想家隻有一王守仁,事業家隻有一明太祖,政治家隻有一張居正。
清代前半,有皇帝,無名臣,道光以後,有大臣,無英主。曾國藩打平內亂,李鴻章迭主外交,都可以代表一部分政治。
民國的醞釀,成立,紛亂,沒有幾次和孫文無關係。現在孫文雖死,而他所組織的國民黨仍舊是政治的中心。所以近代政治可以歸納在《孫文傳》內。中間有一部分和他無關,可以作《蔡鍔傳》來包括。但蔡鍔做時代中心的時期太短,不十分夠。
上麵講的都是關係全局的政治或事業家。此外有些雖不是拿全局活動而後來在政治上有很大影響的,如鄭成功、張煌言。
二人支掙晚明殘局,抵抗外來民族,和後來的辛亥革命有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替他們做合傳包括明清之間的民族競爭。
(3)群眾政治運動的領袖:陳東、張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