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書若單靠他一手之力,自然沒有這麼大的成績。他在數年之內養成好許多人才,又定好重要規則,譯好專門名詞,說明方法利弊,使得弟子們有所準繩,這點不能不詳細研究他。周敦義《翻譯名義序》引了玄奘的《五不翻論》,可知玄奘像這類的言論一定不少。他的弟子受了他的訓練,所以能在他的指揮下共同譯出這麼多書來。這點也須在本章最末一節說個清楚。這以上是講玄奘努力工作的經過,是第三章。
到第四章,應該說明玄奘在當時及後世的影響,他是不大著書的:《成唯識論》是《法相宗》的寶典,雖經玄奘加上許多主張,等於自著。但名義上還是翻譯的;他在印度時用梵文著了《會宗論》、《三千頌》和《真唯識量頌》,確是自己創造的,而為量已少,而且《會宗論》還沒有譯成國文;他另外著了《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沒有佛教教理主張。為什麼他不太著書?我們想大概因為佛經的輸入比較自己發表意見還要重要,所以他不願著書。
那麼,他的學問的成就怎樣呢?我們知道他不僅是一個翻譯家而已,他在印度最後幾年的地位已經占最高座,學問的造詣當然也到了最高處。但是他沒有充分的遺著供我們的探討,如何能見他學問的真相呢?沒有法子,隻好在學生身上想法子。
他最後十五年是沒有一天離講座的,受他訓練的學生不下數幹人,得意門生也有好些。像清儒王伯申的《經義述聞》引述他父親的學說,我們盡可以從王伯申去看王懷祖的學問。玄奘的得意門生如窺基、圓測等的著作自然很不少玄奘的主張在內,我們盡可以從這裏麵探討玄奘的學問。窺基、圓測的書經唐武宗毀佛法,焚佛書以後,在中國已沒有,幸虧流傳到日本去了,最近二三十年才由日本輸入窺基做的《成唯識論續記》。
窺基是尉遲敬德的兒子,十二歲的時候,玄奘一見就賞識他,要收他做門徒。那時唐帝尊尚佛教,玄奘又享大名,窺基家人當然很願意,窺基自己可不肯。玄奘又非要不可,經過多次的交涉,允許他的要求,將來可以娶婦吃肉喝酒。後來窺基跟了玄奘多少年,雖未娶婦,卻天天吃肉喝酒。但是玄奘許多弟子,他卻是第一名。唯識宗的就是他創造的,是法相宗二大派之一。後來這派極盛。
道宣《續高僧傳》,說圓測並非玄奘的學生,不過在未席偷聽而已,並沒有什麼了不得。在圓測的書未發現以前,看去似果真和玄奘不相幹。近來日本人修《續藏》,找他的書,找出來了,傳到中國才知道在法相宗是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並不和唯識宗所說的話一樣。
所以玄奘傳下的二大派,我們應該徹底研究,其同點何在,其異點何在,都要弄清,弄清了,玄奘的學說也可跟著明白。而且因此不惟說明玄奘的學說,就是玄奘的影響也很清楚。玄奘的影響清楚,也就是法相宗的大勢連帶清楚。此後順便可以講些法相宗流入日本的曆史,一直敘到現在,筆法也很清順。
最後,凡是玄奘的門生和門生的門生,尤其是當時襄助玄奘譯書的人,須用心考出,做成一個詳細的表;其中有事業可稱的,可以給他作篇小傳。
從此以上,是講《玄奘傳》第一個綱領下的第四細目,也就是第四章。我上文不是講過有二個綱領嗎?那第二個綱領還有三個細目應該敘在甚麼地方呢?這早插在前麵四章裏了。當作傳時,心中常常要記著這二個綱領,一麵要敘述玄奘在中國學術上偉大的貢獻,一麵同時要敘述玄奘個人留下偉大的疇範,不可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後者。我這種做法,是以前項綱領為經,以後項綱領為緯,後者插入前者裏麵,隨時點綴,不必使人看出針跡縫痕,才稱妙手。多年欲作《玄奘專傳》,現在大概的講些我的做法來,將來或者能有成功的一天,給學者做個參考。
分論三 文物的專史
第一章 文物專史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