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6)(1 / 3)

住的方麵:宮室建築,拿現代所有做基本,推上去,也很可以。不過中國每經喪亂,毀滅無餘。近如圓明園給英法聯軍一把火燒得幹幹淨淨,隻剩了一個景福門和照壁圍牆,最近幾個月,也給軍閥拆去了。自古至今,多少偉大的建築,給那般暴徒毀去,以致今日研究起來,實在困難。隻求紙片上的記載,又很難得圓滿的結果。但除了力求古跡以外,紙片也不是絕對沒有貢獻。其中的特別問題也很多,如衣食事項一樣。如城郭,許是中國特有的文化,最少也是亞洲民族特有的,而且是中國人所發明。《史記·匈奴傳》、《漢書·西域傳》,以城郭的有無為開化半開化民族的符號。中國所謂城郭和歐洲中世所講堡壘不同。堡壘似碉樓,是少數君主、貴族,專保自己財產用的。城郭不專為一人,不專為統治者的安全,而為保護一般人民的利益而設。大概古代人民,春秋散在田野;冬日把所有的收獲品聚在一處,初為牆,後為城郭,以防禦外來的強盜和外族的掠奪。這種城郭的發明,從何時起?殷墟文字裏有多少城郭?殷朝西周何如?春秋時代見於記載的很多,可見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後來竟變成文明人的標誌。假如我們證實了城郭是中國民族的特別發明,可以迫尋到古代,看某時某地有古城痕跡或記載,就可知中國文化此時已到此地。最古,長城以外,沒有城郭,西域各國,或有或沒有。由此可見中國民族勢力的消長。研究起來,雖很困難,但並不是沒有路子,雖不能全部研究,但抽出若幹種,比較的資料易得的,可以得許多成績。此外的特別問題也不止一種,不能多講。

食、衣、住三者的史料,除了記載和實物以外,還有特別史料,是我們所能得,外人所不能得的。中國文字,象形、指事、會意諸種,研究起來,有許多可以發見有史以前的生活狀態,其中乃至心理的狀態也可以看出一部分。如內字表示穴居,以人入洞,和以人入門的閃字不同。如宮字表示兩進的房子,到現在還適用,到歐洲可不適用的。如家字表示以物覆豕,是家的所在,可知古人由漁獵時代變成畜牧時代的時候,以豕為食物而始有固定的家。又如吉凶的凶字,表示設陷阱以捉野獸,野獸落到裏麵的樣子。原來隻有這種意義,後來才用為不利的意義。像這類在古文字上研究以求古代人類衣食住的狀況,常有許多意外的收獲。這種收獲品是記載上實物上所沒有而文字中有的。假如小學家有社會學的根底,很可以得奇異的發明。所以衣、食、住的專史,誠然難作,但不是絕對不可作,機會正多的很。

進一步到生產方麵:生產的種類,分別為漁獵、畜牧、農耕、礦業、家庭手工業和現代工業,每一種須一專史,中間看那一種最發達,曆史也跟著詳細一點。

中國農業最發達而最長久,資料也很多,非給他作一部好曆史不可。農業、農器、農產物的曆史,都應該作。最主要的,尤其是田製。一直到現在,仍是最主要的問題。幾千年來的政治家很用心去規定這種製度,許多學者也有很周密精詳的主張,或已實行,或未試辦。我們研究田製的變遷,有許多資料可供使用;隻有肯去找,詳審的選擇敘述,可以得很有價值的曆史。這不單是考古而已,或者有些學者或政治家所建議而未實行的製度,我們把他全錄或摘抄下來,可以供現代的資鑒,而愈可以成為有價值的著作。

漁獵、畜牧最初的社會已經有了,一直到現在,還是很重要的生產事業。礦業,到周代也已發明已利用,到今日,變成多種生產事業的發動力;假使沒有礦業,多種生產事業都得停頓。所以我們作史,應該分別,一部一部的,各自著成一書。

家庭手工業在機械工業未輸入以前的狀況如何?原來的機械工業在新式的機械工業未輸入以前的狀況如何?自機械工業輸入中國以後到現在有如何的發展,有無新的發明?這種資料,東鱗西爪的,研究時要很費精神去尋找。

此外和生產事業極有關係的有三種:就是水利、交通、商業,不能不作專史。

曆代以來,中國人對於消極的防水患,積極的興水利,都極注意。如《資治通鑒》,每朝末葉,水患特別的多,前人以為天災流行,其實則毫不足怪。新興之朝,所以沒有水患,隻因當時上下對於修堤浚河的工作很用財力,人工可以征服自然。如清代河道總督,號稱肥缺,有很充足的公款可供中飽;但若發現有舞弊情形或一遇河堤決口。馬上就要拿去砍頭,所以無論怎樣貪婪的河道總督總得用心修理河道,所以清代水患比較的少。到了民國,一切的收入都跑進兵隊和兵工廠和軍閥的姨太太身上了,誰來理這閑事?所以不講別的,就是永定河就每年總有好幾次發生危險。關於這類水利問題,曆代工作的情形怎樣,都得作成專史。

交通在現在以鐵路、河海航線、電線最重要,汽車道也有人注意。這些事業,幾時才輸入中國?近來發達的情形如何?都是應該入史的。還有,古代沒有這些東西,卻有驛道驛使做中央統製地方的利器,所以對於驛的製度很完善。驛道的路線,曆代不同,逐代加增,研究的結果還可勉強畫出地圖來。驛道的管理法,驛使的多少,也得研究清楚。這類資料,倒也不少。我們可以從上古初辟草萊起,漸有舟車,漸有驛道,運河、海運、鐵道、航線、電線、汽車道,乃至飛機、無線電、電話,都一一作成曆史,分之各為專篇,合之聯成交通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