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附錄 中國曆史研究法補編(16)(3 / 3)

神話不止一個民族有,各族各有其相傳的神話。那些神話互相征服同化有些很難分別誰是誰族的。我們應當推定那一種神話屬於那一種民族或那一個地方。如苗族古代和中原民族競爭很烈,苗族神話古代也特別多,我們若求出幾個原則,把苗族神話歸納出來,倒很可知道苗族曾經有過的事項、風俗和社會心理。苗族史雖不好研究,而苗族神話史卻很可以研究出來。

後代一地方有一地方的神話。《荊楚歲時記》和這類文集、筆記、方誌所講的各地風俗和過節時所有的娛樂,若全部搜出來做一種研究,資料實在多。如蘇東坡記四川的過節,範石湖記吳郡的過節,若分別研究,可以了解各地方心理和當時風俗,實在有趣。

中國的過節實在別有風味,若考究他的來源,尤其有趣味。常常有一種本來不過一地方的風俗,後來竟風行全國。如寒食是春秋晉人追悼介之推的紀念日,最初隻在山西,後來全國都通行了,乃至南洋美洲,華人所至之地都通行。可是現在十幾年來,我們又不大實行。又如端午,初起隻在湖南競渡,最多也不過湖北,後來竟推行到全國。又如七夕,《詩經》有“宛彼牽牛”之句,牽牛與織女無涉古詩十九首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成為男女相悅了。後來竟因此生出七夕乞巧的節來。最初不過一地的風俗,現在全國都普遍了,這類的節,雖然不是科學的,卻自然而然表示他十分的美。本來清明踏青,重陽登高,已恰合自然界的美,再加上些神話,尤其格外美。又如唐宋兩代正月十五晚,皇帝親身出來湊熱鬧,與民同樂。又如端午競渡,萬人空巷。所以,最少,中國的節都含有充分的美術性;中國人過節,帶有娛樂性。如燈節、三月三、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過年,都是公共娛樂的時候。我們都拿來研究,既看他的來源如何。又看他如何傳播各地,某地對於某節特別有趣,某時代對於某節尤其熱鬧,何地通行最久,各地人民對於各節的意想如何,為什麼能通行,能永久。這樣極端的求得其真相,又推得其所以然,整理很易得的資料,參用很科學的分類,做出一部神話同風俗史來,可以有很大的價值。

丁 宗教史

在中國著宗教史——純粹的宗教史——有無可能,尚是問題。宗教史裏邊,教義是一部分,教會的變遷是一部分。教義是要超現實世界的,或講天堂,或講死後的靈魂,無論那一宗教都不離此二條件。其次,宗教必有教會;沒有教會的組織,就沒有宗教的性質存在。根據這兩點來看,中國是否有宗教的國家,大可研究。近來推尊孔子的人想把孔子做宗教,康南海先生就有這種意思,認孔子和外國人的宗教一樣去研究。一般攻擊孔子的人又以為孔子這種宗教是不好的,如吳稚暉先生和胡適之先生,其實兩種看法都失了孔子的真相。第一點,可以說,宗教利用人類曖昧不清楚的情感,才能成功,和理性是不相容的,所以超現實,超現在。孔子全不如此,全在理性方麵,專從現在、現實著想,和宗教原質全不相容。第二點,教會,孔子以後的儒家是沒有的,現在有的是冒牌。

再看孔子以外的各家:關於第一點,道家,老子、莊子雖有許多高妙的話,像是超現實超現在,而實質上是現實的現在的應用,道家實在不含宗教性。比較的,古代思想隻有墨家略帶宗教性,講天誌,講明鬼,稍有超現實的傾向,但仍是見實的應用。墨家並未計死後可以到天堂,亦未講死後可以做許多事業,不過講在現實的幾十年中,好好的敬天,做好事,天自然會賜以幸福,所以墨家仍不能認為宗教。關於第二點,道家也沒有教會,墨家有钜子,頗像羅馬的教皇,未能明了他如何產生,雖然當戰國時代,許有百餘年曾有過教會的組織,但後來消滅了。現在留存的材料極少,除了講钜子的幾條以外,別無可找。

中國土產裏既沒有宗教,那麼著中國宗教史主要的部分,隻是外來的宗教了。外來宗教是佛教、摩尼教、基督教、最初的景教,後來的耶穌教、天主教等。主要的材料,純粹是外來的宗教著作,都是死的,無大精彩。隻有佛教有許多很有精彩的書,但應該擺在哲學史裏抑宗教史裏還是問題。為著述方便起見,擺在哲學史更好;因為佛教的理性很強,而且中國所感受,哲學方麵為多。佛教到中國以後,多少派別,當然應該擺在哲學史,因為六朝隋唐一段的哲學史全靠佛教思想做中堅。其中純粹帶宗教性而且很強的隻有淨土宗,但也很難講。又佛教的禪宗,勉強可以說是中國自創的一派,然很近哲學,到底應認為教派,抑應認為學派,又是問題。據我看,做學派研究,解釋要容易些。到底那一部分應歸宗教,那一部分應歸哲學,分起類來很不方便。若把全部佛教,移到哲學,那麼宗教史的材料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