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reference_book_ids\":[7257355076614753317]}],\"1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10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6833642850618444808,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3,\"start_container_index\":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8},\"quote_content\":\"《鹽鐵論》reference_book_ids\":[721776572170554883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十五章
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秦朝
一
上兩章我們講了周秦之變,從周代的製度到秦代的製度,出現了深刻的變化。利用這一製度,秦代結束了列國紛爭,統一了度量衡,破除了封建壁壘。
那麼,秦代的這一製度在後世運轉得怎麼樣呢?這是我們從這一章起要講的內容。
公元前221年,39歲的嬴政端坐在高大幽深的鹹陽宮前殿。他注視著竹簡上大臣們列出來的許多漢字,提起毛筆,圈定了兩個字,一個是“皇”,一個是“帝”。
從此,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就從周代的“王”,變成了後來的“皇帝”。
從這兩個字,我們能感受到嬴政的非凡自信。
“皇帝”這兩個字,“皇”字取自“三皇”,是開創宇宙人類的三位神人;“帝”字取自“五帝”,是傳說中以黃帝為代表的五位半人半神的領袖。所以,“皇帝”是三皇五帝的合稱。
為什麼要叫“皇帝”呢?
嬴政自認為,他的大一統的功績,是“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的。他開創的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因此“三代之事,何足法也”,曆史上的那些事,都不值得效法。他比一切古人都偉大,黃帝都沒有他偉大,“以為自古莫及己”,過去的一切稱號都配不上他了。所以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仍然叫“王”,不足以“稱成功,傳後世”,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功績,不足以傳之於千秋萬代。
我們知道,周王除了稱“王”之外,還自稱“天子”,意為“上天的兒子”。但是請大家注意,秦始皇從來沒有自稱過“天子”。
這是周製和秦製的一個重大變化。
“天子”聽起來也很好聽,很偉大,但秦始皇為什麼不使用這個稱謂呢?
因為周代文化有一個重要基石,那就是天命觀。周人認為,統治者的合法性來自上天的委托,你幹得好,上天就眷顧你;如果你幹得不好,上天就要換人了,所以天命是可以轉移的。
秦始皇不接受這個理論:他不受任何人的控製,包括天。“天子”畢竟是兒子,不是老子,天的兒子要受製於上天,並不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不做兒子,要做就做老子。
因此,秦代留下的碑文很少提到天,也很少提到“天命”。一切都要由皇帝一人控製,隻有皇帝控製人,不能有什麼來控製皇帝。
秦始皇還有一個做法和後世的其他帝王不一樣,就是他不立皇後。顯然,他認為,天下沒有任何女人能夠與自己地位平等。
所以秦始皇廢除了曆代都沿用的一個製度,叫“諡號製度”。什麼叫“諡號”呢?就是君主死後,他的大臣們聚到一起,商量好給他一個蓋棺論定的稱號,來總結他的一生。比如周平王的“平”字,晉文公的“文”字,都是諡號。後世的漢武帝、隋煬帝,“武”字和“煬”字也都是諡號。“武”就是指武功很厲害,“煬”是指不守禮法,眾叛親離。因此諡號有好也有壞。
秦始皇把這個製度廢除了,為什麼呢?因為法家理論認為,人主獨尊,不可議論。臣子不能議論君主,部下不能議論領導,不論好壞都不能評價,因為你沒有評價的資格。所以這種“子議父,臣議君”的製度,是大逆不道的。
那麼,沒有了諡號怎麼辦呢?怎麼區分不同的皇帝呢?難道秦朝的皇帝都叫秦皇帝?別著急,嬴政有辦法,他說:“稱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意思是:我是第一個皇帝,所以叫“始皇帝”,接下來按數目依次類推,一世二世三世那樣傳下去,傳個一萬代,沒有問題。
從這一事實,我們也可以感受到秦始皇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那種自信,想廢除什麼就廢除什麼,想開創什麼就開創什麼。
二
秦始皇為什麼如此自信呢?當然有他的理由。
秦始皇的一生,就是從一個成功走向下一個成功。他登上皇位後,首先打倒了呂不韋,接著一個又一個消滅了六國。然後,在全國推行郡縣製。每一樣都取得了成功。
秦始皇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法家理論的指導下完成的。法家理論的核心,就是一切圍繞君主利益出發,因此皇帝的權力是沒有任何製約的。
過去,周天子以及各級諸侯的權力都是受製約的:受到天命的製約,受到下一級諸侯的製約,受到權力和責任對應原則的製約。但是在皇帝製度下,貴族都被消滅了,天命被取消了,所有製約皇帝的力量都消失了,整個天下都是皇帝一個人的私產;天下所有人,從宰相到每一個普通百姓都是皇帝的奴仆。黑格爾說,中國的皇帝製是一種“普遍奴隸製”,“在中國,奴隸和自由民之間的差別並不大,因為在皇帝麵前人人平等,就是說,大家一樣卑微”。因此,秦始皇從自己的經驗中得出了一個結論:天下沒有權力辦不到的事。他想幹什麼,都能幹成。
在成功地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又圍繞著“如何讓天下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裏”這個問題,動起了腦筋。
法家的政治理論是皇帝一定要做到大權在握,強幹弱枝,從製度上防止大臣們架空皇帝,威脅皇權,防止各地百姓造反,推翻皇帝。因此圍繞這個核心,秦始皇進行了非常周密的規劃。
首先,大秦帝國是一個單純的郡縣製國家,分全國為36郡,1000多個縣,各地的所有地方官皇帝都可以隨時替換,因此地方上不可能分裂,不會出現諸侯爭霸的情況。
其次,秦始皇很注意搞三權分立。秦代的中央政府就是三權分立的,秦始皇設立丞相、太尉、禦史大夫這三公,分別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讓他們相互製約,相互牽製。
地方上也是三權分立的。我們說秦代中央下麵是郡,郡的長官叫郡守,主要管理郡裏的文官,此外還有兩個長官:郡尉和郡監。郡尉管郡裏的軍事,他直接聽中央的命令,不聽郡守的指揮;郡監管監察和紀檢,也是聽中央的。因此,地方上這三個職務並不相互隸屬,而是相互牽製。
所以中國的三權分立很早就出現了。有人說,三權分立是西方的產物,其實中國早就有了,而且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不過中國的三權分立和西方的出發點不同,西方的三權分立是為了製約最高權力,而中國的三權分立,是為了保護最高權力不受挑戰。
秦代在郡之下,還設立了一層層的機構,郡下麵是縣,縣下麵是鄉,鄉下麵是亭,亭下麵是裏。裏是最基層的,裏以下,10家為一什,5家為一伍。
這樣,秦代的政治製度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垂直係統,皇帝的權力一竿子插到底,每一個老百姓都被官僚體係控製起來。全國每一個角落,都處在可控狀態。
接下來,秦始皇突然宣布,沒收民間一切兵器,什麼刀槍劍戟,都得上交,統一運到鹹陽,幹嗎呢?鑄成十二個巨大的“金人”,金屬塑像。民間因此沒有了武器。
接著,秦始皇又進行了一項大手筆的建設:他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修“高速公路”,當然在當時不叫“高速公路”,叫“馳道”,就是馬可以在上麵疾馳的大道。當時的“高速公路”網以首都鹹陽為核心,從鹹陽出發,向東一直抵達河北和山東,向南一直抵達江蘇、浙江和湖南、湖北。馳道寬50步,即今天的六十多米,建築質量很高,不牢固的地段甚至要用銅樁加固基礎。之所以建設這樣一個“高速公路”網,當時不是為了發展經濟,“想致富,先修路”,秦始皇那時候還沒這個概念,他修馳道主要是出於軍事目的——一旦天下哪個地方有人造反,中央派出的軍隊就可以迅速抵達。
配合“修馳道”工程,秦始皇還有一個“去險阻”工程。什麼叫“去險阻”工程?就是把原來六國修建的軍事要塞全都拆除,目的是防止各地憑著這些要塞險阻來抵抗中央。
當然,在拆險阻的同時,秦始皇又修了一個新的險阻,那就是偉大的萬裏長城,他修了一道長長的圍牆,把匈奴擋在北邊。
至此,秦始皇把帝國的“硬件”設施都構建完備了。
接下來,他還要構建“軟件”。因為天下雖然統一了,但人心卻沒有一統。
為了統一天下人思想,秦始皇決定燒毀天下所有藏書。書讀多了,人的想法就複雜了,不好控製了,所以除了秦國的國史以及一些工具書之外,所有的書都必須在30天之內燒光,30天之後如果誰的家裏查出有書,就會被抓去判刑;敢公開談論詩書的,斬首;敢以古非今、否定今天成就的,滅族。這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1]。
因此,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場文化浩劫。周代傳下來的大部分詩書都被毀掉了,隻有秦朝官方保留了一個小型圖書館,收藏了一些秦代的曆史書。可惜7年之後,項羽攻入鹹陽,又放了一把火,秦帝國的官方圖書館也化為灰燼。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積累了幾千年的很多寶貴文化遺產,被永遠毀滅了。我們今天還能讀到的先秦古籍,都是幸存下來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部分被永遠消滅了。
做完這一切,秦始皇這才放下心來。現在,大秦帝國的硬件和軟件都更新升級了,已經固若金湯,看不到任何威脅了。他的帝國,傳之萬世,沒有任何問題。
然而秦始皇萬萬不會想到,他死後不過3年,這個帝國就滅亡了。也就是說,大秦帝國從出現到滅亡,不過15年。
這個結果秦始皇絕對想不到,更不知道為什麼。
三
秦朝滅亡的原因,和後來曆代很多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一樣的,就是權力係統對民眾的過度榨取。
我們說過,秦國的成功,是因為能夠高效地集中人力和物力,統一天下。
統一天下之後,這套汲取體係仍然在高速運轉,甚至更高速地運轉。因為秦始皇所做的那些事,修“馳道”、拆險阻、修長城、平百越、伐匈奴,每一件事都是要花錢的。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有一個愛好:喜歡搞大的工程項目,搞城市規劃建設,修宏偉的建築。他每滅一國,就要把這個國家首都的宮殿繪下圖紙,在鹹陽邊上照樣複製一座。因此,他修的宮殿非常多,“關中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一共七百多座。秦始皇修的最大的一個工程是自己的墳墓,著名的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餘萬人。
所以大秦帝國的老百姓,賦稅痛苦指數是空前的高。董仲舒說,秦代的田賦數量是以前的20倍。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勞役,就是要為國家無償地勞動。秦朝規定,每個老百姓,每年都要拿出幾個月的時間,給國家無償勞動。而且勞動紀律極為嚴格,勞動條件極差。所以當時被押赴北邊邊疆當勞工的,死亡率達60%~70%。征伐南越的路上因為不服水土,死的人更多。當時有記載,有的人走到半路,實在是不堪虐待,幹脆就在路邊的樹上吊死了。
葛劍雄先生說,如果長期和短期服役都算的話,“秦始皇時征發的勞力……一度高達2000萬,即總人口的50%”[2]。
所以秦朝百姓造反是必然的,因為在秦朝造反的機會成本低。造反成功的概率雖然低,但仍然比你老老實實當順民活下去的概率高。
陳勝、吳廣為什麼起義呢?因為他們算過機會成本。這倆人是河南人,要到漁陽(今北京密雲附近)去服役。路上恰遇天下大雨,而且連續下了很多天,道路不通,走不了,他們估計走到漁陽,肯定已經超過規定的期限。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秦朝的法律規定是該殺頭的。
所以陳勝、吳廣就算了一下:“如今我們繼續按規定去服役也是死,逃走也是死,起義幹一番事業也是死,同樣都是死,為什麼不幹一番事業?萬一成功了還能活下來,而且還會活得很好。”確實,從當時的情況看,他們造反,失去的隻是鎖鏈,得到的可能是整個世界。
在這種情況下,造反就是必然的了。
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還有一個規律性的現象,那就是各地起義軍對官員都十分仇恨。他們最恨的不是我們想象的各地地主和富豪,而是壓榨他們的酷吏。說實在的,秦朝的忠臣,無一例外都得是酷吏。因為如果不是酷吏,就執行不了那些殘酷的法律。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各地百姓都紛紛響應,起來殺掉本地的官員。用武臣的話說,便是“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所有的地方官,一律被幹掉。因為秦朝就是通過這套官僚係統汲取民間資源的。
所以秦末農民起義有一個特點,“有叛民無叛吏”,即沒有一個官員參加造反。這形成了官與民兩個界線分明的群體,因為官員已經完全站到民眾的對立麵,成為民眾的仇人,即使想加入起義也沒人接受。
所以秦朝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製度;它的失敗,是這套製度沒有可以約束它的力量,導致它汲取過度,超過了民眾的承受力。
[1]“焚書坑儒”實際是漢代才出現的一個固定詞組。事實上,秦始皇所坑的大部分都是術士,而且焚書和“坑儒”這兩件事並不是同一年發生的。
[2]葛劍雄主編:《中國人口史》(第一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2,第310~311頁。
第十六章
漢代對秦代的重大升級
一
上一章我們講了大秦帝國的迅速覆滅。秦國從最早建立邦國到最終統一天下,用了幾百年的時間,但是大秦帝國隻存在了15年的時間。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法家文化是有嚴重問題的。
法家文化是一種絞肉機文化,是一台沒有安裝刹車裝置的瘋狂的列車,它的終點隻能是所有人同歸於盡,墜入深淵。
我們來看看那些著名的法家人物的下場,他們的結局本身就非常有諷刺意味。
通過殺妻求將,吳起把自己異化成了一隻權力野獸。他精明至極,算計猛狠,成功迅速,權傾朝野,但是所謂“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吳起在楚國變法雖然風光一時,但是支持他的楚悼王一死,吳起就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葬禮上,對他滿懷仇恨的楚國貴族將吳起射成了一個刺蝟。
從秦國變法的過程來看,商鞅也是一個手腕極其鐵硬的人,他把一切人都當成了他成功路上的棋子,結果在變法成功之後,他自己成了眾矢之的。複仇者殺掉了商鞅全家,包括他的老母親。商鞅本人被秦國貴族追得走投無路,出逃到一客棧投宿,客棧主人卻說:“商鞅定有法律,誰讓沒有憑證的旅客住宿,誰就要連坐。”商鞅最後被捉住,車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