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領土麵積上看,漢朝和羅馬帝國的疆域都是500萬左右平方公裏,都是由1500~2000個行政區劃組成。[1]
除了這些大的方麵相似外,在一些細節上,兩個帝國也很相似,比如他們都非常喜愛黃金。2015年,考古工作隊從海昏侯墓中出土了200斤左右的黃金,非常引人注目。和後來的朝代比,漢代黃金的使用量是非常大的,皇帝賞賜功臣,動不動就上萬斤黃金。羅馬人也酷愛黃金。據彭信威計算,西漢與羅馬擁有的黃金總量非常接近,都是273噸左右,“幾乎完全一樣”。
這兩個帝國,當時沒有任何直接交往,卻出現這麼多相似的地方,這種同步性非常驚人。
二
任何曆史事實背後都有其原因。秦漢與羅馬的相似也不是巧合的。
這兩個帝國,都是青銅時代過渡到鐵器時代的產物。
我們以前講過,青銅時代形成的國家規模比較小,因為青銅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生產力。鐵器普及後,糧食產量增加,人口迅速增長,各文明中心開始直接連接,為統一大帝國創造了條件。
秦漢和羅馬這兩個帝國的前身,在青銅時代,都是處在文明邊緣區的落後小國。秦國遠在西陲,一直被文明中心區瞧不起。羅馬一開始也是偏遠地區的落後小國,當時歐洲的文明中心區是希臘一帶,與羅馬距離很遠,所以當時希臘的學者如亞裏士多德、希羅多德並不知道羅馬的存在。
新文明總是在舊文明的邊緣區成長起來的,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規律性現象。秦國和羅馬處在文明圈的邊緣,這樣他們一方麵能夠接收到文明中心的輻射,另一方麵,他們身上舊文明的包袱又比較輕,所以在鐵器時代到來時,他們就能夠最先轉型成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完成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羅馬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一次體製變革,則是公元前509年由“王政”變成“共和”,從此迸發出巨大活力,開始漫長的擴張進程。
三
然而,歐亞大陸兩頭這兩個帝國,在表麵的相似下,內在的結構和性格卻完全不同。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點,皇帝製度。
秦漢和羅馬都號稱帝國。從字麵上看,帝國就是由皇帝統治的國家。
因此很多中國讀者看到“羅馬帝國”幾個字,也許會產生這樣幾個問題:漢朝皇帝姓劉,羅馬皇帝姓什麼?中國皇帝是父傳子,羅馬皇帝是像漢朝這樣父傳子,還是商朝那樣兄傳弟,還是像後來的英國那樣也可以傳給女兒?
秦漢帝國是皇帝用武力打下來的獵物和私產。劉邦得天下後,得意揚揚地問他老爹:“某業所就,孰與仲多?”你總瞧不上我,說我不如我二哥,現在你看,我的家產和我二哥比,誰的大?
但是羅馬帝國並不是一個一家一姓的帝國。“羅馬帝國”一詞的完整名稱為“元老院與羅馬人民”。因此羅馬帝國雖然是帝國,但是曆代皇帝沒有一個唯一的姓氏,因為羅馬的皇帝不是開國太祖憑一條哨棒打出來的,而是通過選舉製度選出來的。按照羅馬的律法,任何有能力的人都有可能通過選舉成為羅馬皇帝。皇權是由元老院授予某個個人而不是家族的,一旦這個人死亡,授權也自然中止。從這個角度說,羅馬皇帝之間根本就不存在繼承問題。
當然,以上我們說的是理論,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羅馬帝國越到後期,越演變為一個專製政體,選舉大多數情況下隻是個形式。羅馬皇帝大部分都是傳給老皇帝生前選定的接班人,因此,事實上也有父親直接傳給自己的兒子的,但是起碼形式上還都要經過元老院授權,而且羅馬帝國父傳子(傳給親生兒子)的情況出現得很少。因此,羅馬帝國雖然存在了數百年,並沒有一個固定的皇帝家族。
秦漢帝國的皇帝製度,和羅馬帝國的皇帝製度,法律基礎是完全不同的。這是兩個帝國的第一個不同。這個不同,顯然是因為羅馬帝國的文化基因來自希臘文化。
第二,這兩個帝國政治結構不同。
秦漢帝國征服各地後,都實行郡縣製,地方上整齊劃一,中央的政令可以通達全國各地,如臂使指。
而羅馬帝國則不同。羅馬不是郡縣製,羅馬帝國的大部分地方是自治的,羅馬帝國征服各地之後,基本上因地製宜,讓各地的城市按原來的方式管理,各城市之間一般也沒有形成管轄關係。“二世紀的羅馬帝國乃是自治城市的聯盟和淩駕於這個聯盟之上的一個近乎專製的君主政府二者奇妙的混合體。”[2]我們以埃及行省為例。埃及行省雖然是羅馬帝國的一部,但是一直保持著相當的自治性。“托勒密時期的製度幾乎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了”,到後來也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秦漢政府是一個全能政府、大政府,政府機構自上而下對全國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而羅馬帝國對各地的管理是相當鬆散的,主要關心能不能收上稅來。至於各地怎麼管,中央政府並不注意。因此,羅馬帝國很長時間都是小政府,中央政府主要是一個協調機構。
這就造成了第三個區別。秦漢帝國在文化上和思想上也是高度統一的,大秦帝國焚書坑儒,以吏為師,大漢帝國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總之是要定於一尊,要書同文,車同軌。
而羅馬帝國卻沒有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帝國的東邊一直是以希臘文化和東方文化為主流,西邊才是以羅馬文化為主導;書也不同文,帝國東部即所謂的希臘化世界,通行希臘文,西部則通行拉丁文。甚至羅馬帝國都沒有一種通行於全國的完善的法律,各行省甚至一些城市都擁有自己的法律。例如,羅馬曾與特爾密蘇斯城簽訂條約,保證該城的公民和他們的後代“使用他們自己的法律”。
第四,秦漢帝國都實行民族融合。當然,這並不是這兩個帝國政府有意識的做法,而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文化來劃分民族的,如果某個少數民族在文化上漢化了,就逐漸成為漢族,這個和血緣沒什麼關係。所以漢族才不斷擴大,少數民族人數不斷減少。
而羅馬帝國沒有這個傳統。他們非常重視血緣上的區別。所以羅馬人總是以征服者的姿態對待行省居民,各民族之間很少混血融合。
所以,這兩個帝國的性格和結構是很不一樣的,命運也各不相同。
[1]沃爾特·施德爾主編:《羅馬與中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8,第10頁。
[2]M.羅斯托夫采夫:《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上冊),商務印書館,1985,第201頁。
第十八章
為什麼羅馬帝國分裂後不再統一
一
羅馬和秦漢兩大帝國之間有很多相同之處。事實上,羅馬帝國之所以滅亡,也與大漢帝國有比較直接的關係。
在羅馬帝國和秦漢帝國之間,有一片廣闊的草原,由蒙古延伸到烏克蘭一帶,叫作歐亞大草原,它實際上把羅馬和秦漢連接在了一起。這片草原上發生的大事,有的時候也會連鎖影響到歐亞兩端。
在歐亞大草原的東部,生活著強大的匈奴部族,對秦漢帝國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秦始皇修築長城,希望把他們攔在草原。漢高祖甚至親自率領大軍迎擊匈奴,結果在大同被困7日,差點喪命。
直到漢武帝時期,中國才有能力著手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派衛青和霍去病多次出兵。經過持續不斷的打擊,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成為中國的附庸,而北匈奴依然桀驁不馴。於是到了東漢時期,中國聯合南匈奴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受到極為沉重的打擊後,往西遷徙到了中亞,在中亞停留了一段時間後,一部分匈奴人繼續西進,在4世紀晚期,到達黑海沿岸。
匈奴人的西進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匈奴人的作戰方法跟後來被歐洲人稱為“黃禍”的蒙古人很相似。歐洲人以前從來沒見過這樣的民族:
當時的羅馬曆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把他們描寫成“幾乎粘在馬上”的人,說他們“體態奇形怪狀,相貌奇醜無比,不由使人認為他們是雙足野獸……”
稍經激怒,他們就奮起作戰,排成楔形隊形,發出各種狂叫聲,投入戰鬥;他們敏捷靈活,有意分散成不規則隊形,兵鋒所至,屠戮殆盡……他們沒有固定居所,沒有房屋,沒有法律,沒有穩定的生計;他們乘坐著大篷車,像難民一樣四處流浪。[1]
匈奴人的戰鬥力是如此強大,在他們的壓力下,原來生活在羅馬帝國邊境上的西哥特人被迫離開原來的生存領地,進入羅馬帝國境內。378年,西哥特人大舉入侵羅馬帝國,殺死羅馬皇帝。這就是西方曆史上所說的蠻族入侵。
西哥特人是東日耳曼人的一支,從那之後,6個部族的日耳曼人相繼進入羅馬帝國,其情形與中國所謂的“五胡亂華”非常相似。他們的入侵導致羅馬帝國分裂。476年,西羅馬滅亡,隻有東羅馬繼續存在。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羅馬帝國的崩潰是中國打擊匈奴戰爭的結果。這可以認為是世界曆史的“蝴蝶效應”。
而在大致的曆史同一時段,在中國也發生了極為相似的一幕,隻不過時間上比歐洲早了100年。就在北匈奴西侵前70年左右,304年,南匈奴乘機南下,引起了所謂的“五胡亂華”。311年,在羅馬城第一次陷落於蠻族前100年,當時中國西晉的首都洛陽也第一次陷落少數民族之手,中國因此分裂成兩塊。北邊一塊,被蠻族占領;南邊一塊,成為東晉和南朝。這和東西羅馬的局麵是非常相似的。
也就是說,羅馬帝國和中國大致上在同時段被蠻族入侵,並導致一半疆土被占領,隻有另一半殘存下來。
那麼,中國和羅馬的曆史進程為什麼如此相似呢?
放眼世界曆史,這一現象不僅存在於中國和羅馬,而是屬於全世界範圍內的一個大的遊牧民族入侵浪潮。前麵說過,匈奴部落遷到中亞之後,有一支部落向西進軍,導致西羅馬滅亡,但是其他大部分匈奴人還是停留在中亞。不久之後,停留在中亞的一支北匈奴,在455年左右,又往南進發,侵入印度,導致印度北部著名的笈多帝國的滅亡。大約在484年,中亞的又一支北匈奴侵入了波斯帝國。
也就是說,3~6世紀,歐亞大陸幾乎所有大的帝國,都被以原北匈奴為核心的遊牧民族入侵了。這是全球範圍內第二次遊牧民族大入侵。
那麼,為什麼在這個時段,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受到了遊牧民族的入侵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到了這個時候,世界上大部分文明中心都已經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進入了停滯和腐敗期。在中國,從西漢末年開始,政治就開始腐敗,統治階級窮奢極欲,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到了東漢,太監外戚輪番專政,皇帝一個接一個地非正常死亡。而在羅馬帝國以及印度、波斯帝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羅馬帝國後期的腐敗、朝政的混亂,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另一個原因,是遊牧民族出現了第二次技術進步。
遊牧民族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之間,就在世界範圍內掀起過一次大入侵浪潮,手執青銅武器、駕著馬拉戰車的遊牧民族差不多同時侵入了兩河流域,侵入了希臘和印度,也侵入了中國黃河流域。這次入侵浪潮之所以興起,是因為他們出現了第一次技術進步,也就是發明了馬拉戰車。
然而,第二次大入侵,遊牧民族不再是站在戰車上了,而是騎在馬背上。公元前1000年左右,馬的主要用途是為了駕車,遊牧民族還沒有學會騎馬。在那之後,遊牧民族開始會騎在馬上作戰,實現了第二次技術進步,發展出騎射技術,機動性大為提高,並且實現了全民皆兵,戰鬥力大大增強,因此,遊牧民族才有可能建立具備國家雛形的更大的部落聯盟,對歐洲大陸的眾多帝國構成威脅,並且在他們衰弱的時候掀起第二次入侵大潮。
二
這次全歐亞範圍內的遊牧民族入侵大潮,在歐亞大陸兩端所造成的結果很不一樣。
入侵了中國北方的蠻族,也就是所謂的“五胡”,不久就先後被中國文化同化。中國曆史在經曆了一個波動期後,隋朝又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中國王朝又一次開始了漫長的自我循環,中國文化的發展並沒有受到根本的影響。
而在羅馬帝國,西羅馬一經解體,就再也沒能恢複,在西羅馬的廢墟上,出現了一個又一個蠻族國家,演變成歐洲林立的小國,導致歐洲中世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黑暗時代的到來。再後來,黑暗當中冒出曙光,誕生了歐洲新文明。因此有學者認為,沒有當時的蠻族入侵,就沒有今天獨特的西方文化。
那麼為什麼同樣的蠻族入侵,在中國和西方的結果不同呢?為什麼中華帝國在崩潰後總能統一,而西羅馬帝國一旦崩潰,就再也不能複建呢?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秦漢帝國製度上的特點是高度劃一,而羅馬帝國內部沒有形成中國意義上的統一。所以羅馬帝國打散之後,就很難再統一起來。這一事實也再度證明了,中國文明自古以來就存在著統一這一內在的基因,而西方不存在這種基因。
前麵我們分析了中國文明的統一基因,但是還有一些因素沒有講到。在這裏有必要再補充幾句。
形成中國統一傳統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那就是語言文字。中國自古以來,在語言文字上一直是統一的,而西方不是。
人類文字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是從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發展為表音文字。埃及原來的象形文字非常發達,但是到3世紀時,就開始用希臘字母拚寫自己的語言了。
但是中國文化沒有跨過很多其他文明跨過的門檻。比如其他文明早就從血緣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但是中國一直停留在血緣社會階段不往前走。其他文明早就從祖先崇拜跨入一神教崇拜,但是中國人一直停留在祖先崇拜階段。與此相類似,世界上其他文化很早就開始采用表音文字,而中國文字始終停留在早期階段,也就是表意文字。當然,我們所說的這個“跨不跨過門檻”,並不是一種價值判斷,並不是說,隻有跨過這個門檻才是好的。事實上,是否跨過這個門檻,是由一係列複雜的原因造成的。
那麼表音文字有什麼特點呢?表音文字極容易學,它隻由幾十個字母組成,所以更容易掌握。這也是表音文字在西方很快取代表意文字的主要原因。
但是表音文字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極不穩定,總在變化當中,任何一個民族都可以借用這套字母來拚寫自己的母語。所以語言很快就變得千變萬化,根本沒辦法統一。如果中國采取表音文字,那麼溫州話、廣東話和山西話將會很快演變成不同的語言,相互聽不懂也看不懂。
而表意文字的最大特點是固化,從甲骨文到楷書,很多字形還是基本一樣的。所以中國境內雖然方言千差萬別,相互可能聽不懂,寫出的字卻能相互看得懂。
因此,像中國這樣大的領土麵積,以及如此複雜的民族,本來在交通和信息不發達的古代,技術上是很難長期保持統一的。中國能成為一個例外,文字上的統一是一個重要因素。
前麵講過,地理環境是中國形成統一傳統的重要原因。關於地理原因,我們多次比較了黃河中下遊和希臘,在這裏,不妨再比較一下整個中國和整個歐洲。賈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說,從地理上看,中國像是一個由圍牆圍起來的四合院。而歐洲則是沒有圍牆的,海岸線曲折漫長,四麵漏風。中國隻有兩條大河——長江和黃河,兩河相距很近,流向相同。中國東部的兩大河衝積平原,是連在一起的,人口相對集中。歐洲大陸內部的一些高山,把歐洲分為幾個不同的地理單元,導致歐洲的河流非常分散,多瑙河、萊茵河、第聶伯河、頓河、易北河、盧瓦爾河、伏爾加河等,流向四麵八方,中間由一條條分水嶺阻隔開來,因此沿河發展起來的文明中心,也是分散在各個區域。從地理上說,歐洲就沒有內聚力。這也是羅馬帝國分裂後不能再統一的一個重要原因。
[1]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第1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