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國史》reference_book_ids\":[7149106494661725191]}],\"1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start_container_index\":1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哈佛中國史——分裂的帝國:南北朝》reference_book_ids\":[714910646082630762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十九章
“按下葫蘆起了瓢”
一
中國曆史可以劃分為三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周秦之變之前。第二階段是從秦始皇到晚清。第三階段是從晚清近代化到現在。
為什麼要把從秦到清劃為一個曆史單元呢?因為這2000年的曆史,雖然經曆了很多朝代,其實是沿著一個簡單的邏輯前進的,那就是不斷完善和修補秦始皇開創的皇帝製度,也就是大一統郡縣製度。
二
漢代對皇帝製度進行了重大升級,實現了製度初步穩定。除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重大舉措外,漢代還在很多具體問題上對秦製進行了修補。
我們說,秦滅亡的基本原因當然是對民眾的過度汲取。但是從技術上分析,還有一個具體的原因,那就是沒有預立太子。
秦始皇幾乎防範了威脅他統治的所有因素,可是他活著的時候沒有立太子。因為他是一個極其自信的人,對自己的健康太自信了,但他沒想到自己的死那麼突然。
秦始皇在最後一次外出巡視的途中突然生病了。他預感到自己這次病得不輕,有可能不行了,就連忙寫了一道詔書,發給正在北方邊境上的長子扶蘇,讓他馬上動身回鹹陽。幹什麼呢?當然是準備接班。詔書還沒發出去,秦始皇就死了。
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的命令沒人敢違背,但死了可就不同了。詔書寫完了是要經過太監趙高的手發出去的。但是趙高沒有馬上發。為什麼呢?因為他不想讓扶蘇當皇帝。他想讓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繼位,胡亥能力比較差,隻喜歡吃喝玩樂,好操縱,趙高可以借機獲得大權。於是趙高經過與李斯和胡亥的密謀,篡改了秦始皇的詔書,捏造了扶蘇的罪名,要他自殺。扶蘇很聽話,秦朝的政治特點就是執行命令不打折扣,所以馬上自殺了。於是胡亥當上了皇帝。
扶蘇是一個比較靠譜的人,如果他上台了,說不定秦朝能多活幾年。可惜秦二世胡亥非常不靠譜,一上台就胡作非為,不斷折騰,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漢朝建立之後,立刻吸取了這個教訓,漢朝君臣總結說:“秦以不早定扶蘇,胡亥詐立,自使滅祀。”秦朝就是因為沒有早早把扶蘇立為太子,讓胡亥鑽了空子,導致滅亡。因此漢高祖二年(前205年),還在戎馬倥傯中的劉邦就立了劉盈為太子,堵上了秦始皇留下的一個政治漏洞。
但是堵完了這個漏洞還不算完。皇帝們發現,皇帝製度漏洞太多,按下了這個葫蘆,又會起了另一個瓢。劉邦明智地立了太子,卻留下了另一個政治漏洞,那就是太後幹政。
劉邦死後,年僅17歲的劉盈即位,劉盈沒什麼經驗,主要權力在母親呂後手裏。呂後控製欲特別強,什麼事都要管,她強行把自己的外孫女許配給劉盈當皇後。劉盈不喜歡這個皇後,不和她同床,和一個宮女生了一個男孩。呂後把宮女殺了,把這個孩子抱過來,說是自己外孫女親生的,立為太子。劉盈這個皇帝做得當然很鬱悶,隻做了7年就死了。小太子繼位,呂後幹脆就臨朝稱製,公開掌握了權力。結果過了3年,小皇帝知道自己親媽是被呂後殺的,孩子太小不懂事,就四處嚷嚷以後要為母親報仇。“後安能殺吾母而名我!我壯,即為變!”你居然殺了我媽立我,你看我長大了怎麼收拾你!結果呂後一聽,把自己的親孫子也殺了,之後重用自己的娘家人,大封諸呂為王。結果後來“諸呂謀為亂”,想把劉家的天下變成呂家的天下,直到周勃等人誅滅諸呂,才穩定了劉家的統治。
所以劉邦想到了立太子,卻沒有防範好自己的老婆。漢武帝接受這一教訓,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後,就把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殺了,防止她以後專權幹政。漢武帝怕大家不理解,還專門進行了一番解釋。他說:“往古國家所以亂也,由主少母壯也。女主獨居驕蹇,淫亂自恣,莫能禁也。女不聞呂後邪?”
漢武帝立了太子,又殺了妃子,按理接下來應該政治穩定了吧?結果按下了太後幹政這個葫蘆,又浮起了權臣這個瓢。
太子沒有親媽,年紀又太小,不能主掌朝政,怎麼辦呢?漢武帝臨死前任命了一批大臣為顧命大臣,為首的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結果霍光被稱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權臣。霍光性格很強悍,他掌權後,族滅了自己的政敵上官桀和桑弘羊,還殺掉了皇族中的重要人物長公主和燕王旦。此後霍光就成了實際上的皇帝,大小事情他一個人說了算。劉弗陵21歲時病死,沒有兒子。霍光決定,讓昌邑王劉賀,就是著名的海昏侯墓的主人當皇帝,但是劉賀隻在位了27天,霍光非常討厭他,說他不到一個月就犯了1000多條錯誤,平均一天犯錯40次,因此把他給廢了,然後又立了漢宣帝。漢宣帝對霍光表麵上很尊重,但是實際上非常害怕他,和他在一起的時候非常不舒服,說“若有芒刺在背”。這就是皇帝對權臣的感覺。霍光本人雖然在曆史上是得了善終,但是他死了之後,霍家還是倒了黴,他的兒子霍禹被腰斬,霍雲、霍山自殺,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妻子、侄子等也全部被殺或者自殺。
三
因此,皇帝製度的運行,實際上從一開始就受到眾多因素的幹擾。清代乾隆皇帝曾對中國傳統政治中威脅皇權的因素做了一次總結:
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戚,曰女謁,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乾隆皇帝:《禦製古稀說》)
威脅皇權的,有強大的地方藩鎮,有敵國外患,有權臣,有外戚,有後妃,有太監,有奸臣,有小人。幾乎所有人都盯著皇帝的權柄,一有機會,就想取而代之。
為什麼呢?根本原因當然是當皇帝的好處太大了。當上了皇帝,掌握了權力,就成了人間的上帝,要什麼有什麼,尊嚴、享受、金錢、美女,都不在話下。
但是天下凡事都是有好的一麵,就有壞的一麵。皇帝把所有的好處壟斷在了自己一家一姓手裏,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天下所有人都是皇帝他們家的潛在敵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所有有能力的人無不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就像BBC(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動物王朝》中介紹的,居於統治地位使大猩猩首領盡享一切,但是它誰也不能信任,每隻其他雄猩猩都時刻準備取代它。
所以皇帝就要以一人敵天下,以一個人對付所有政治力量。因此專製權力的性質天生必須是高壓的、排他的,要鎮壓掉一切對自己有威脅的力量。但是皇帝隻有兩隻眼睛兩隻手,需要防範的因素太多了,很多情況下顧不過來,所以就處處都是漏洞,按下葫蘆起了瓢。
在傳統社會中,對皇帝構成威脅的人通常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是皇族。因為身上流的都是開國皇帝的血,所以皇族後代理論上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這一點導致了曆代王朝無休止的內鬥。父子相屠,兄弟相殘,幾乎成了每個王朝都會演出的經典戲碼。最有名的例子,有唐朝著名的玄武門之變,明朝燕王朱棣“靖難之役”,以及清代雍正和兄弟之間的殘酷鬥爭。
第二類是後妃,是皇帝的妻子和母親,這些人深得皇帝信任,危難之際,往往被委以重任,獲得大權。從呂後、武則天到慈禧,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第三類是外戚。外戚就是皇帝母親那邊的親戚,舅舅、姨父之類的。他們往往在皇帝年紀小的時候掌握大權。為什麼呢?因為皇帝小時候和普通小孩一樣,凡事主要是聽母親的,而母親會提拔誰呢?當然是自己娘家人。所以曆史上外戚亂政不絕。
第四類是太監。太監本來地位非常卑賤,可是他們和皇帝朝夕相處,很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皇帝生活中處處離不開他們,很容易信任他們,這是曆代太監為患的主要原因。
西漢和東漢末年政治的規律是外戚幹政和太監幹政輪流進行。為什麼呢?皇帝小的時候容易被外戚控製,一旦長大成人,就要奪回權力,和外戚之間就要發生衝突。朝廷的官員大部分都是外戚的爪牙,皇帝要想奪回權力,隻能依靠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太監。因此形成了外戚和太監輪流亂政的局麵。
有人說,我們不要唯出身論,後妃、外戚、太監掌權有什麼不好?反正總得有人管事吧?
其實這不是出身的問題,是執政能力的問題。後妃、外戚、太監的特點是因為和皇帝個人關係近而掌握權力。他們不是專業官僚,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缺乏專業知識,所以他們專權的時期,往往朝政比較混亂。
第五個威脅因素是權臣。後妃、太監、外戚能力通常比較差。但是權臣能力往往比較強,因為他們都是經過層層鬥爭升上來的,都非常精明強幹,如果遇到懦弱的皇帝,或者有特殊的曆史機遇,常常可以掌握實際上的最高權力,比如張居正。權臣執政,對百姓不見得是壞事,因為他能力強,措施靠譜,但是皇帝卻很害怕,因為他們經常架空皇帝,甚至奪取皇帝的天下。
第六個是朋黨。所謂朋黨,就是官員們分門別派,分成山頭,相互鬥爭。朋黨在中國曆史上由來已久,韓非子就討論過如何防止大臣結黨,但是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難以治理。作為個體,官員在皇帝麵前當然不是對手。但是,一旦這些官員結成朋黨,形勢就發生了逆轉。他們協調行動,皇帝就很難控製他們了。明代就是朋黨之禍直接導致了亡國,所以崇禎皇帝給李自成留下的遺囑是什麼?是殺光所有文臣。
第七個威脅就是地方割據勢力。曆史上,中央和地方的關係很難處理。地方的權力太小,辦不了事;權力過大,又會坐大,不聽中央指揮。唐代為了平定安史之亂,給了各地藩鎮過大的權力,結果安史之亂平定之後,這些權力就收不回來了,導致唐代的藩鎮之禍。
第八是敵國外患,就是周圍的這些國家,還有少數民族對皇權形成的威脅。北宋和南宋都是被北邊的敵國給滅了。
第九個是農民起義,官逼民反,這個就更常見了。
實際上,我隻是舉其大端,如果細數下去,威脅皇帝的因素還有很多。
所以朱熹說,中國政治很難搞:
措置天下事直是難!救得這一弊,少間就這救之之心又生那一弊。如人病寒,下熱藥,少間又變成燥熱;及至病熱,下寒藥,少間又變得寒。
翻譯過來,就是治理天下真是太難了。你把這個剛搞定,那邊又出事了。比如給人看病,這個人是寒病,下熱藥,結果吃下去又變成了燥熱病,你又得下寒藥,結果寒病又起來了。
所以中國從秦到清的曆史,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頻繁地“改朝換代”。秦製的規律是,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新手機開機,開始總會運行得比較順暢。有一段政治清明期,甚至會出現盛世。然而幾代之後,就會腐敗混亂,官逼民反,各種危機爆發,導致大一統郡縣製王朝經常出現係統崩潰,不得不重新啟動。在這個基礎上建立的新的王朝,再次開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同樣的曆程。這個遊戲我們樂此不疲地玩了2000年,所以留下一套史書叫二十四史,留下一首《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東西晉,南朝北朝是對頭,宋元明清帝王休。”
所以,從秦始皇開始,幾乎每一代皇帝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怎麼樣才能保證皇位永遠不讓他人染指?每一位皇帝都為此夜不安枕,不停地尋找自己統治的漏洞,加以修補。中國在這2000年間,就是通過皇帝的智力接力,對皇帝製度進行一代代的修補,從秦到清的政治發展,就是沿著這樣一個基本邏輯展開的,由此造成了這一階段的很多政治循環。
第二十章
丞相名稱背後的權力演變
一
中國曆史上,“丞相”的名稱一直在變化。
秦朝和漢朝,丞相為文官之長;到了隋唐,三省長官中的尚書令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宋代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明代稱宰相為“內閣大學士”;清代時,“軍機處大臣”中的“領班大臣”是大臣中的一把手。
那麼,這個官位名字為什麼要變來變去呢?僅僅是為了好聽嗎?顯然不是。這背後隱藏著中國式權力演變的一個規律,那就是皇帝對權臣的防範。
權臣是威脅皇權的一個重要因素。秦朝建立了丞相製度,讓丞相替皇帝處理繁重的日常政務,但是皇帝製度本質上又對任何人都不信任,皇帝總是擔心丞相奪了自己的大權。因此,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皇帝和第一個丞相之間的關係就是相互戒備的。有一次,秦始皇在山上俯見李斯的車騎隊伍滾滾而過,聲勢很大,他很不高興,隨口罵了一句。有人把這事告訴了李斯,李斯馬上減少了隨從。結果秦始皇又大怒,追問左右是誰向李斯透露了消息。隨從們沒人敢承認,於是秦始皇將當時隨侍在左右的幾百個隨從全部處死了。
這一事件典型地說明了皇帝對丞相的戒心。漢武帝時期,曾經走馬燈一樣地換了13任丞相,其中除一人在漢武帝托孤時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中被免職的有7人,有5人因犯罪自殺或被下獄治罪。被免職的7個人中也有2個人是非正常死亡,一位是竇嬰,他被先免職後棄市,另一位是田蚡,被驚嚇至患精神分裂症而亡。這是伴君如伴虎的真實寫照。
漢武帝換了這麼多丞相,感覺還是用著不順手,於是就開始重用近臣,來架空丞相。什麼近臣呢?尚書。
在我們的曆史常識裏,所謂尚書,相當於部長,中國古代的政府分為六部,每個部的部長叫尚書。
然而事實上,尚書一開始是一個很小的官職。秦代和漢代有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與尚書,替皇帝管理帽子、衣服、飲食、洗澡、家具這些小事,其中管理書籍的叫尚書,也就是皇帝身邊的貼身小秘書,是級別很低的官員、服務員。
但是漢武帝就開始用自己的貼身小秘書來處理重大的國務,很多重要的事情都交由尚書處理,而不是給丞相。為什麼呢?因為小秘書地位低,又隨時在身邊,很好使喚。宰相除了上朝能見到皇帝以外,平時連見一麵都很難,而身邊的人長期與皇帝朝夕相處,卻逐漸建立起了基本的信任感。這就相當於今天有些官員會把很多事交給司機去管,為什麼?因為司機貼身,靠得住。
這樣一來,丞相的權力就被架空了。時間長了,“尚書”就變成了一個重要的職務,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尚書令名正言順地成了真正的宰相。原來的丞相這個官職還在,但沒有了權力,“眾務悉歸尚書,三公但受成而已”。
到唐朝,皇帝又感覺“尚書令”的權力太大了,因此,開始實行三省六部製,把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三省的最高長官全部被稱為宰相。所以唐代一開始的時候,宰相的名字就特別複雜,因為三省的長官名字不一樣。尚書省的長官開始叫尚書令,後來叫尚書仆射,中書省長官叫中書令,門下省長官叫侍中,名稱不統一。後來唐太宗說,統一了吧,都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他們的官品都是三品。所以唐代前期的宰相,正式的名字叫“同中書門下三品”,很怪的名字。這個名字體現的是三省互相牽製、互相製約以削弱相權、強化君權的思路。
雖然把相權一分為三,但是三省畢竟是外朝,皇帝控製起來不方便,於是,到了後來,唐代皇帝又開始重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樣的小一級的官員,架空原來的宰相,不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就獲得了實權。因此,到了宋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或平章)又演變為新的宰相。
到了明代,猜忌心特別強的朱元璋連續用了幾個丞相都感覺不順手,不放心,把他們殺掉後幹脆搞了一個重大政治創新,廢除了丞相製。這樣,皇帝就身兼了皇帝和宰相兩個職務了,每天不得不親自閱覽大量奏折。《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創造了8天之內批閱內外諸司奏折共1660件,處理國事計3391件的輝煌紀錄,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折200多件,處理國事400多件。
結果時間長了,他也受不了了,實在忙不過來了,就把自己信得過的幾個文官任命為“大學士”,臨時組成一個秘書班子。
我們一聽“大學士”這個詞,往往習慣性地認為是一品大員,其實不是,在整個明朝,大學士都是正五品,是小官。因為朱元璋就是怕大學士演變成宰相,所以特意規定,你就是小秘書,拚命壓低官品。
然而不管怎麼壓低,事實上後來大學士還是演變成實質性的宰相了,因為他畢竟實際權力大。所以明代後來沒有宰相,但是像嚴嵩、張居正那樣的大學士又變成了實際上的宰相乃至權相。
清朝建立後,皇帝又感覺大學士們用著不順手,因為內閣後來又製度化了,大學士們又獲得了製度性的權力,不好操縱。於是雍正帝又建立了一個新的秘書班子,叫“軍機處”,用這樣一個臨時機構,來架空內閣大學士。軍機處又成了新的宰相機構,軍機大臣成為大臣群體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