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和北部的農業體製比較協調。出口結構曾決定了,現在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北方的農業生產活動。湧入國際市場網絡的大量產品不僅有食油和葡萄酒——按比例不如南方數量大——還有大米、奶酪、牲畜、麻、木材、皮革,尤其是生絲和絲線。北方農業的主要問題是,應采取近似最先進的農藝結構,達到能降低生產成本、能在世界市場上積極競爭的企業規模和耕作技術。巴達拿平原及其邊緣地區竭力大量出口生活必需的食品;必要時,還可利用一個較有彈性並有增長趨勢的國內市場。正是北方各地的商品改善了意大利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形成了較為有力的貨幣經濟形式。路易吉·博迪奧說,北方各地區壟斷絲的出口就是一座真正的“金礦”。
向法、英、德、瑞士企業不斷擴大供應的生絲和絲線(絕大部分來自北方各個地區)代表了統一後意大利經濟中最可觀的貿易收入,約占意大利出口總值的三分之一。意大利北方絲織廠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絲織業比其他工業起步早、時間長,與法國南方一樣從16世紀開始種植桑樹。統一前夕,桑樹和糧食的間種製擴大到威尼托大區之時,皮埃蒙特和倫巴第兩大區已有700多家繅絲和撚絲廠(大都以水力為動力),每年有15萬人在那裏工作6個月之多。為洽談生絲貿易和銷售絲線,第一批銀行和貿易公司在許多私人金融家、商業企業家(大多是外國血統)和握有資本的地主的促進下出現了。與廣大城市市場的結合、與外國客戶的緊密聯係促進了農村其他製造業的發展,例如以半工半農為主體的亞麻和大麻製造業,同時又擴大了不少食品企業加工和經營農產品的範圍。確實,半島上幾乎到處都有穀物加工業,但南方使用的設備仍相當落後,無數磨坊仍以畜力牽引。隻有皮埃蒙特、威尼托、
倫巴第等大區的一些公司——在全國小麥消費中僅占很小的百分比——已達到某種企業規模,足以擴展到農村小磨坊主控製的自給自足的地方麵粉市場之外。釀酒業也有所發展,但釀酒工藝仍是手工方式的,仍未形成現代的生產和貿易體製。在托斯卡納和利古裏亞大區,不少油料企業主動建立非傳統結構,擴大貿易範圍;而製糖業剛開始進入市場,在熱那亞(近年已成為食品的主要集散地)成立了利古裏亞—倫巴第製糖公司。
統一後,領導階級的自由貿易抉擇有助於農業和綠色工業的有益發展。由於部分農產品急劇商業化以及法、英、比的投資(主要在運輸業、保險業、電力公司、煤氣公司、自來水公司),第三產業和公共事業也有明顯的發展。1880年鐵路網以裏程計算達1861年的三倍半。由於國家資助的幾條航線的開通以及老式帆船的淘汰,海運業亦有長足進步。總之,公用事業在國民收入中從21.9%上升到25.3%。除運輸業的增長外,商業、保險業、信貸業等活動也有相當的發展。貨幣發行銀行、儲蓄銀行以及一些新建的信貸公司(以動產信托總公司為首)竭力削弱羅思柴爾德家族、漢布羅家族以及其他外國大金融集團在意大利市場上的優勢,扶持在外國市場上的意大利證券。不應忘記,在盧紮蒂、莫爾普戈和其他一些開明保守派的創議下,民間銀行也在日益發展,它們吸取中小資產階級的存款,擴大儲蓄、金融手段和信貸體製。同時,1862年至1878年間國民收入從488.45億裏拉增加到558.77億裏拉(以1938年價格計算),毛投資年均增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