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際溝通,顧名思義,就是指人和人之間的信息和情感相互傳遞的過程。它是群體溝通、組織溝通乃至管理溝通的基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組織溝通是人際溝通的一種表現和應用形式,有效的管理溝通都是以人際溝通為保障的。
人際溝通的特點人際溝通是一種特殊的信息溝通,是個人與周圍人之間的心理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情緒、態度興趣、思想人格特點的相互交流、相互感應的過程。通過人際溝通,個人可以收集到他人心理的、個性的信息,同時也對他人發出了關於自己個性心理特征的某些信息。因此,人際溝通不同於一般的信息溝通,它有自身的特點。
(1)溝通雙方要有共同的溝通動機。動機是指推動人去從事某種活動,指引活動去滿足一定需要的意圖、願望和信念等。它是人們進行溝通行為的直接原因。
(2)溝通雙方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就是說,人際溝通過程的每一個參加者,都要求自己的夥伴具有積極性,不是把對方看成某種客體。在向對方傳送信息時,必須分析對方的可能動機、目的、需求等,並且要預料到對方可能會作出的回答,以此獲取對方的新信息。比如兩個朋友談話,雙方都要顧及對方的情緒、情感、態度、興趣,並根據對方的反應,對談話的內容和方式作出相應的改變。可見人際溝通不是簡單的“傳遞信息”,至少是一種信息的積極交流。
(3)溝通過程會使溝通雙方產生相互影響。這是說人際溝通是以改變對方的思想、行為為目的的一種溝通行為。其結果必將使溝通者之間原來的關係發生變化。比如,在與別人見麵和談話時,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就會有所變化,對方也是如此。這是“純粹”的信息交流過程所沒有的。
(4)溝通雙方要有相通的溝通能力,溝通能力主要指人們進行溝通所需要的知識和經驗。人們隻有在相通的知識和經驗範圍內才能溝通。成語中的“心領神會”,就是指接受信息的一方能理解傳送信息者在簡單信息中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含義,這說明他們之間知識、經驗較接近,因而能進行有效的溝通。相反,如果雙方沒有共同的能力區,雙方就無法進行溝通。如一方不懂外語,就無法接收對方用外語傳送過來的信息。
如果一個社會學家不懂原子科學知識,他就無法同自然科學家進行“裂變反應和聚合反應”的信息溝通。可見,隻有具有共同的或相通的溝通能力,才會有“共同的語言”,才能成為溝通主體。
(5)在人際溝通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完全特殊的溝通障礙。“完全特殊”意指這種障礙與溝通渠道無關,也與使用的符號無關,而是由社會、心理或文化因素所造成的。由社會因素引起的溝通障礙,主要來自交流雙方對交往情境缺乏統一的理解。由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溝通障礙,主要是由個體心理特征差異決定的。而由文化因素所引起的交流障礙,往往是因為交流雙方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民族觀念等)不統一引起的。
人際溝通的本質人際溝通本質上是人與人的心理溝通,是一種受多種心理的作用和影響的複雜的心理活動。由於人際溝通行為是受特定溝通動機支配,並且涉及人際間意見和情感的交流,因此,對於人際溝通而言,研究溝通動機、意見溝通和情感溝通具有重大的意義。
◎溝通動機
人際溝通是一種受特定動機驅使的社會行為。可以把人際溝通動機分為三類:
(1)歸屬動機。所謂歸屬動機,就是人不甘寂寞,想加入他人行列,渴望別人尊重與讚許,追求友誼與愛情的願望。在這種心理動機驅使下,人們就要加入到適合自己的群體中去找朋友聊天、和同學相聚、與同事結伴郊遊、同家人相聚等等,來滿足合群、被人尊重和自尊自愛的心理需求。
(2)實用動機。所謂實用動機,是指人們追求滿足功利需要的意願。一般的人際溝通,往往與功利動機有關。有時人們與他人交往,不是出於不甘寂寞,也不是為了建立友誼,而是為了完成某項任務,達到特定功利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成為完成具體任務,達到特定目的的工具和手段,因而,也稱之為工具式溝通。工具式溝通在管理工作中特別重要,比如上級出於完成整體目標的動機,與下級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下級為了本職工作和切身利益,向上級反映情況,提出意見等等。
(3)探索動機。探索動機表現為人們對新奇事物的好奇、感興趣、渴望認識和理解。
其所欲求的是一種不斷更新和豐富的狀態,是以在滿足的基礎上又重新出現不滿足為基礎的。滿足與不滿足的交替出現,促使人們不斷尋找人際溝通來實現自己的探索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