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礙現實的溝通活動還常為人的認知、情感、態度等心理因素所左右,有些心理狀態常對社會溝通造成障礙。
◎認知不當導致溝通障礙
1.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些印象往往不太容易。這種現象顯然是不利於人際關係的。因為我們認識、了解一個人,不是通過一次、兩次交往所能完成的,而第一印象又容易限製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有的人可能給人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但進一步交往之後,則會感覺大不一樣;有些人給人的第一印象特別好,而以後也許這種印象會逐漸淡漠下去。“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的古訓是有一定道理的。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響。
2.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是指在與他人溝通時,對初識者形成印象,所依據的材料往往在時間上有一定間隔,因而,材料出現的次序對於形象形成的作用不一樣。人們更傾向於根據最新的材料形成印象。
3.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人們對他人的知覺容易產生偏差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形成印象以後,那麼就認為這個人的一切都很不錯。這就像月亮周圍的大光環是月亮的擴大一樣,所以稱為暈輪效應。
4.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在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於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當我們認識他人時,常常會有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按照事物的外部特征對他們進行歸類,從而產生定勢效應。
5.社會刻板效應
刻板印象,是在人際交往中,對某一類人進行簡單的概括歸類所形成的不正確的印象。比如說英國人保守,美國人不拘小節,猶太人會做生意等等。刻板印象使人們在無形之中戴上了塗有偏見色彩的有色眼鏡。人們總是不自覺地將人概括分類,比如說到南方人,人們心目中總有一個印象;說到北方人,又會出現另一個概括化的印象。雖然就總體來講,南方人與北方人在某些方麵(風俗習慣、風土人情以及性格特點等)是存在一些差別,但是如果以這種概括化的印象對待具體的人則是完全錯誤的。而我們的人際交往正好是具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因此必須防止刻板印象的影響。
◎情感失控導致溝通障礙
人總是帶著某種情感狀態參加溝通活動的。在某些情感狀態下,人們容易吸收外界的信息。而在另一些情感狀態下,信息就很難輸送進去。如果不能有效地駕馭情感,就會有礙正常的溝通。
例如,不能擺脫心情壓抑狀態的人大多數表現出孤僻和不願與人交往的傾向,在公共場合很少說話,對別人的話不感興趣,對某些信息甚至有厭惡感。又如,感情衝動時往往不易聽進不同意見。再如,情緒偏頗,像驕傲情緒、急躁情緒等也束縛溝通。
◎態度欠當導致溝通障礙
態度是人對某種對象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傾向。除認知成分、情感成分外,態度還包括行為成分。凡以恰當的認知、健康的情感支配行為的心理傾向,就是科學的態度。
反之,則是非科學的不端正的態度。態度不正確,也不能有理想的溝通效果。例如,迷信權威會帶來溝通判斷失誤;愛麵子也會造成判斷失誤。
在消除溝通的心理障礙所作的研究中,以加拿大柏恩博士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論最有影響,在國內外被普遍應用。柏恩的理論認為:人的性格由父母、成人、兒童(英語分別以P、A、C 開頭)三種心理狀態構成,所以簡稱為PAC 分析理論。父母狀態以權威和優越感為標誌,表現為令人難以容忍的家長作風和命令式口氣。兒童狀態以衝動和變化無常為標誌,表現為事無主見,要麼感情衝動,要麼絕對盲從。成人狀態以理智和穩重為標誌,表現為慎思明斷、尊重別人,講起話來總是商量式的,不受父母、兒童心理狀態的幹擾。在一個人的性格結構中,哪種心理狀態占優勢,在溝通中就會出現哪種態度的特點。實踐證明,在人際溝通中,培養成人心理狀態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