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難斷家務事,在家裏更不要較真,否則真是愚不可及了。家人之間哪裏有什麼大是大非、原則立場可講,動不動搞得就像階級鬥爭似的,都是一家人,何至於此?
所以在家庭瑣事方麵家是用來講愛的地方,不是用來講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去和稀泥,當一個笑口常開的和事佬。有位智者說,大街上有人罵他,他連頭也懶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罵他的人是誰,因為人生短暫而寶貴,還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為這種令人不快的事情去浪費時間呢?
提倡對某些事情不必太較真,可以“敷衍了事”,目的在於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我們認為值得做的一些重要事情,這樣我們成功的希望就多一分,朋友的圈子就能擴大幾分。
嫉妒:嫉妒隻是在否定自我價值英國有句俗諺:“嫉妒給失敗者爛泥巴,好用來扔擲成功的人。”意思是說,失敗者往往因為嫉妒而惡意破壞成功者的名聲。
大家都想成功,都想得到別人的尊敬,卻忘記如果每個人都成功,那麼那件事也沒什麼了不起了。
嫉妒,沒錯,就是這個非正常的心態,讓我們不肯去接受別人可能勝過自己的事實,從而使自己變成一個內心鬱悶、麵容醜惡的小人。
馬克·吐溫說:“想出新辦法的人在他的辦法成功以前,人家總說他是異想天開。”
這種“見不得別人好”的嫉妒心理與惡意批評,大航海家哥倫布應該感受得很深刻。
據說,哥倫布發現美洲回到西班牙後,女王特地為他擺宴慶功。
酒席上,許多王公大臣、名流紳士都瞧不起沒有爵位的哥倫布,而且基於嫉妒心理紛紛出言相諷。
“沒什麼了不起,換成我出去航海,一樣會發現新大陸。”
“駕駛帆船,隻要朝一個方向航行,就會有重大發現!”
“太容易了!女王不應給他這樣高的獎賞。”
這時,哥倫布從桌上拿起一個雞蛋,笑著問大家:“各位令人尊敬的先生,你們有哪位能把這個雞蛋立起來?”
於是,那些充滿嫉妒而又自以為能力超群的人物,紛紛開始立那個雞蛋,但左立右立,站著立坐著立,想盡了辦法,也立不住橢圓形的雞蛋。
“哼!我們立不起來,你也一定立不起來!”大家紛紛把看好戲的目光盯向哥倫布。
隻見哥倫布不慌不忙地拿起雞蛋,“砰”的一聲往桌上磕了一下,蛋頭破了,雞蛋牢牢地立在桌子上。
眾人一看,騷動了起來,紛紛嚷道:“這誰不會呀!這太簡單了!”
哥倫布微笑著說道:“是的,這很簡單,但是,在這之前,你們為什麼想不到呢?”
哥倫布一語道破這些人又妒又羨的難堪心情,但他絲毫不同情,因為他知道,與其浪費時間嫉妒別人,還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做些什麼。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說:“嫉妒者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別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萬分。”
如果我們將嫉妒的心情轉化成激勵自己的動力,那麼我們或許將會在下次自己成功時,親身體驗到遭人嫉妒的感受。
嫉妒集中表現為心理上的惡性循環。在一定的環境中,某些人在一些方麵如才學、收入、穿戴、成就、人際關係等高於自己時,立即產生一種由羨慕轉為惱怒甚至嫉恨的情緒,並試圖以種種方式中傷、詆毀他人,以維持心理平衡。在攻擊方式上,依據個人的心理素質和道德修養程度而定,多以暗中較量、曲折迂回的不公開方式出現。
嫉妒使人們對同事在工作中的成績和貢獻采取貶低、冷落,甚至惡意中傷的態度;對兄弟姐妹受到長輩的寵愛感到不滿和憤恨;若是自己容貌欠佳,身材不理想則會對天生麗質者產生無名的嫉妒之火。嫉妒還使人們對戀人或配偶以前的生活經曆特別敏感,刨根究底,並對她們的行為及社交圈采取嚴密的防範措施,這是一種在極端占有欲的情感支配下的行為方式。有嫉妒心理的人總是企圖壓倒別人、操縱別人甚至占有他人的感情。然而往往由於自己勇氣不足,優柔寡斷,能力低下,手段惡劣而事與願違。於是嫉妒者不得不經常掙紮在不良心境的痛苦旋渦之中。
防治嫉妒心理,首先要認識嫉妒對身心健康造成的危害,心胸要開闊,以誠摯友善、豁達大度的態度與他人相處。其次要知己知彼、正確評價,明了雙方長短,學會駕馭感情的激流。還要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點。一般來說,虛榮心強、好出風頭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心理;狹隘自私,敏感多疑的人也易產生嫉妒心理;軟弱、依賴、偏激、傲慢等性格上的弱點,同樣是誘發嫉妒心理的溫床。最後要善於化嫉妒為積極進取的動力,奮起直追、不斷充實自己,使潛能和特長得到充分發揮。
至於被嫉妒者也不能持與嫉妒者對著幹的心理,以牙還牙。對於來自嫉妒者的刺激,應以冷靜態度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受幹擾,堅持走自己的路,勇往直前。
比如,有一位業餘作者,文字能力很強,別人三天的工作量,他一天就幹完了。因此常利用業餘時間寫稿,一年稿費收入達萬元。一些嫉妒之人議論紛紛,甚至向領導進讒言。而他抱定自己利用業餘時間創造出精神財富是高尚之舉,依然故我。於是嫉妒者不僅誹謗,還在他辦公室貼了小字報“××,不務正業,給報社寫文章,一年成為萬元戶……”這位作者看後用紅筆批示:“已閱。一年成為萬元戶是去年的價,今年已成倍地增長了。”這招真靈,非議之言隨即銷聲匿跡了。
嫉妒心理人人有之。積極型的嫉妒是事業成功的動力,而消極型的嫉妒則是滋生邪惡的因素,這已被無數事實所驗證。這兩種效應若處理得好,會使自己事業有成,得到社會的承認;處理得不好,會使自己遭人唾棄。所以說,如何正確對待嫉妒,對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嫉妒很容易使你疏遠別人和心理上失去平衡,實際上,與其羨慕別人的成就,不如自己去努力爭取。
爭論: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辯上往往爭論的時候時間過得飛快,可是當你沒有多少時間值得浪費時,這就變成了損失。其實,爭論的結果會讓雙方覺得比以前更相信自己是絕對正確的,誰都贏不了爭論。要是輸了,當然你就輸了;但是如果你贏了,還是輸了。為什麼呢?如果你的勝利,使對方的觀點被攻擊得千瘡百孔,那又能怎樣呢?你會覺得洋洋得意,可是他會自慚形穢,自尊心深受打擊,他會怨恨你的勝利。而且一個人即使口服,但心裏並不服。
因此,卡耐基說:“在爭辯中獲勝的唯一秘訣就是不要爭辯。”
但是爭辯並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即使我們不打算和對方爭辯,又如何能避免對方不跟我們爭辯呢?有下麵幾種方法供參考。
◎不要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
在生活中免不了出現意見分歧,如果我們不得不更正別人錯誤的觀點,那麼不妨這麼說:“我倒是有一個想法,但也許不對,我們來一起討論一下吧。”絕對不要直接指出對方的錯誤,否則一場爭辯將不可避免。
富蘭克林年輕的時候曾經是一個喜好爭辯的人,有一天,一位長官對他的做派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把他叫到一旁,教育了一頓:“你真是無藥可救,你已經打擊了每一個和你意見不同的人。你的朋友發覺,如果你不在場,他們會自在得多。你知道得太多了,沒有人能再教你什麼;沒有人打算告訴你些什麼,因為那樣會吃力不討好,又弄得很不愉快。因此你不可能再吸收新知識了,但你的舊知識又很有限。”
富蘭克林接受了這個教訓,從此立下了一條規矩:決不正麵反對別人的意見。從此以後他不再說“我以為”,“我覺得”,“當然了”或者“目前我看來如此”之類的話。當別人陳述一件事情的時候絕對不立刻反駁,而是說:“在目前這件事上,我們的觀點看來好像稍有不同。”當別人表示有興趣聽他的“稍有不同”的意見時,他才坦率陳言,否則寧可守口如瓶。
富蘭克林將這個好習慣堅持了十幾年,結果他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能幹、最親和、最圓滑的外交家。
◎爭辯隻是多讓一步少讓一步的問題
爭辯不是一個誰勝誰失敗的問題,而是一個誰多讓一步,誰少讓一步的問題,隻有這樣,才會營造出雙贏的結果,而不是兩敗俱傷。
林肯曾說過:“任何決心想有所作為的人,決不肯在私人爭執上耗費時間。在跟別人正誤參半的問題上,你要多讓一步;如果你確實是對的,就少讓一步。總之,不能失去自製。與其跟狗爭道,被他咬一口,不如讓他先走。就算宰了他,也治不好你的咬傷。”
關鍵是怎樣讓步,讓步到怎樣的程度才不至於難堪,讓你覺得雙方都可以接受。
比方說,你要求上司給你加工資,而要求做比原來少的事,肯定是不現實的。如果你要求加薪並願意承擔更多的責任,上司就比較容易接受了。
◎根據對方的原則進行判斷
不是所有的人都保持同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的差異,正是誘發爭吵的主要原因。
因此我們要在別人的價值觀上考慮問題,這個世界才會安靜祥和。
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有一次,總統問一名將軍對另外一名將軍印象如何,這位將軍用極為讚賞的語氣做了評價。在場的一位官員大為驚訝:“那位軍官可是你的死敵啊!他一有機會就會惡毒地攻擊你。”
“是的,但是總統問的是我對他的看法,而不是問他對我的看法。”
我們不能因為別人跟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就說他是錯的,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不會時時刻刻想要理論出一個是非曲直,這樣我們生活的環境才會和諧。
刻薄:向刻薄的人學習寬容法國文豪巴爾紮克曾經寫道:“世上所有品德高尚的聖人,都能忍受凡人的刻薄和侮辱。”
其實,有時候,刻薄的人比那些表麵迎合你的人更有用處,因為,他們的話語雖然尖酸,他們的行為雖然刻薄,但可以讓你因此而學到寬容。越是有人責備你的時候,你就越要堅強;越是麵對刻薄的人,你就要越懂得寬容。
有一名自認為學富五車的學者搭船過江,為了誇耀自己學識淵博,他便問船夫:“船夫啊,你懂文學嗎?”
船夫搖搖頭表示不懂,學者不屑地說:“不懂文學,那你就等於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過了一會兒,學者又嘲諷船夫:“那麼,你懂哲學嗎?”
船夫搖搖頭,學者又惋惜地說:“不懂哲學,那你就又失去了另一半的生命。”
很快船行到河中心,學者又問:“既然你不懂文學,也不懂哲學,請問曆史、生物、美學……你知道的有哪些呢?”
船夫聳了聳肩說:“我一樣也不知道。”
學者聽了擺出相當鄙夷的表情,誇張地說:“我真為你的無知感到難過。什麼都不懂,那你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說時遲那時快,突然,一個大浪打上來,小船一不小心被浪花打翻了,船夫和學者雙雙落入水中。學者嚇得麵無血色,不停地掙紮著,船夫問:“你懂遊泳嗎?”
學者搖搖頭,船夫接著說:“那你就失去了你全部的生命。”
故事中,這位言辭刻薄的學者自認為了解天地間所有高深的哲理,卻忽略了最淺易的處世方法,沒料到自己會因為恣意嘲弄船夫,而可能喪失寶貴的生命。
如果你是故事中那位被批評得一無是處的船夫,在學者可能慘遭滅頂的時候,會不會對他伸出援手呢?
學者與船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各有誌,各人頭頂一片天,因此,為人處世不要太過刻薄。因為你的魚翅說不定會是別人的毒藥,怎能用同樣的標準去衡量所有人?人更沒有資格仗著自己的學識,去評斷別人的生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