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可悲的不是活在狹窄的天地,而是隻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味以自己的眼光看待別人。因此,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懂得向刻薄的人學習寬容。
快樂:快樂源自停止堅持自己的主張某教授在上心理谘詢課時聽到一位婦女這樣的報告:“每當我丈夫擠牙膏從中間壓擠時,我就會發狂!每個人都知道,應該從牙膏尾部向前麵開口處擠嘛。”
這個現象引起了教授的注意,為此,教授在全班作了一次調查,看看牙膏該怎麼擠。基本上,似乎大家都明白,牙膏應由尾端擠向開口處。然而調查結果顯示,隻有約一半的同學知道應由尾端先擠。而其他一半的同學竟認為,擠牙膏應從中間開始擠壓。
當然,重點並不是你從牙膏的什麼地方開始擠,而是你應該將牙膏擠到牙刷上麵,至於牙膏是如何附著到牙刷上的,事實上並不太重要。假使真的有問題,那應是從我們內心製造出來的。
希爾達稱這種一成不變的行為方式為“模式”。“我們腦子裏塞滿了一堆慣性的動作和行為模式。”她解釋道,“假使我們無法逃脫自己的固有的思考及行為模式,在與別人相處,他人又希望來點不同的處境時,我們便會被激怒,且會變得跟周遭的人、事、物格格不入。”
當教授跟班上的同學分享“模式”的概念時,同學們皆承認了自己一些荒唐好笑刻板思考的模式:一位婦女竟為了衛生紙紙卷的方向“錯誤”而鬱悶了半天,她隻在衛生紙卷的方向是由牆邊向外轉時,才會感到滿意;另外一位男士則說,每天早上他都會將車停在火車站的某一“特定”停車位,假使有一天別人無意中占了那個車位,他就會有種想法——“今天一定是個倒黴日”。還有一位同學說,隻要他的長襪被折疊的方式“錯誤”,他就會冒出無名火。
希爾達告訴我們說:“真正的解脫之道,就是找出你的模式,然後破除它。某一天開車上班時,挑些不同的路走走;給自己換個新發型;將房子裏的家具換換位置……做任何可防止自己落入停滯不前的新鮮事。”
因此,教授建議那位尋找特定停車位的男士給自己一星期,每天都故意不停那“幸運停車位”,看看會發生什麼事。第二個星期他再次來上課時,臉上充滿閃亮的笑意,說:“我照著你的建議去做了,不但沒有倒黴事發生,我甚至過了好幾天的幸運日。”
“現在我們明白,自己以往皆被固有的想法綁住,如今我已解脫,高興停哪就停哪。”另一位叫李娜的學員對於吃麥片粥的碗有個模式,那就是,每天早晨她都會拿起同一個藍色的碗,吃著同樣的早餐——麥片、牛奶和一個香蕉,這成了她每天的例行事項,也成了一種模式。有一天,李娜同樣走到櫥櫃前想取出“我的”藍色碗時,卻發現它不見了,這簡直太可怕了!“我四處搜尋,結果發現別人正拿著那隻碗吃早餐。”李娜說道,“我有些惱怒並想著:‘他真大膽,竟敢用我的碗來吃早餐!’我成了那隻藍碗的奴隸!假使不是因為我感覺受到侵犯,也許到現在我仍不自知。非常幸運地,我突然想起希爾達曾上過的這麼一課,念頭一轉,我告訴自己:‘好吧,這是一個讓我從模式中解脫出來的機會……我可以同樣輕鬆的心情去使用另一個碗。’”
“我做到了,而且很神奇,我完全能如從前使用那個藍色碗一般享受早餐。從此之後,我從碗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了。”
其實,我們全部擁有自由的心靈,而且不會被任何事物所綁住,除非我們自己認為會;我們全都享有自由,不論汽車停在哪一個停車位,不論使用哪一個餐碗。
活著——真實地活著——我們必須讓自己跟周遭的人、事、物融合在一起。我們不能將自己局限於某種不變的形象下,或者認定每件事情隻有單一的解決方案。
一位東方的哲學家說過:“快樂的秘訣在於‘停止堅持自己的主張’。”
我們必須分辨清楚,到底是生活圈住了我們,還是我們自身狹隘的思維限製了自己。能實現快樂的唯一方式是不被任何事物所約束,而不受約束的唯一方式則是——管理好自己的思想。
溝通:與心靈溝通,別跟自己過不去太多的人悲歎生命的有限和生活的艱辛,卻隻有極少數人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自己的快樂。一個人快樂與否,主要取決於什麼呢?主要取決於一種心態,特別是如何善待自己的一種心態。
生活中苦惱總是有的,有時人生的苦惱,不在於自己獲得多少,擁有多少,而是因為自己想得到更多。人有時想得到的太多,而自己的能力很難達到,所以我們便感到失望與不滿。然後,我們就自己折磨自己,說自己“太笨”、“不爭氣”等等,就這樣經常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與自己較勁。
其實,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生活中的許多事情,並不是你的能力不強,恰恰是因為你的願望不切實際。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天賦具有做種種事情的才能,當然相信自己的能力並不是強求自己去做一些能力做不到的事情。事實上,世間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限度,超過了這個限度,好多事情都可能是極其荒謬的。我們應時常肯定自己,盡力發展我們能夠發展的東西就足夠了。隻要盡心盡力,隻要積極地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我們的心中就會保存一份悠然自得。從而,也不會再跟自己過不去,責備、怨恨自己了,因為我們盡力了。即使在生命結束的時候,我們也能問心無愧地說:“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那麼,你真正的此生無憾了!
所以,凡事別跟自己過不去,要知道,每個人都有或這或那的缺陷,世上沒有完美的人。這樣想來,不是為自己開脫,而是使心靈不會被擠壓得支離破碎,永遠保持對生活的美好認識和執著追求。
別跟自己過不去,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它會促使我們從容走自己選擇的路,做自己喜歡的事。
真的,假如我們不痛快,要學會原諒自己,這樣心裏就會少一點陰影。這既是對自己的話的能力。”
同自己談話,就是發現自己,發現另一個更加真實的自己。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經說過:“人生是由一連串無聊的符號組成的。”的確,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數時光都在很普通的日子裏度過,有時,看似很正常的生活,感受上卻似走進生活的誤區。有點兒渾噩,有點兒疲憊,有點兒茫然,有點兒怨恨,有點兒期盼,有點兒幻想,總之,就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情緒、感受占據了內心的思想、生活,而懶得去理清。
於是,我們總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個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夠在大千世界中坐下來靜靜傾聽自己心靈的訴說,能夠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為我們開辟一方心靈的淨土。可芸芸眾生,“萬般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聽?”
其實,我們自己,不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嗎?世界上還有誰,能比自己最了解自己的呢?還有誰能比自己更能替自己保守秘密呢?朋友,當你煩躁、無聊的時候,不妨和自己對對話,讓心靈退入自己的靈魂中,使自己與自己親密接觸,靜下心來聆聽來自心靈的聲音,問問自己:我為何煩惱?為何不快?滿意這樣的生活嗎?我的待人處世錯在哪裏?我是不是還要追求工作上的成就?我要的是自己現在這個樣子嗎?生命如果這樣走完,我會不會有遺憾?我讓生活壓垮或埋沒了沒有?人生至此,我得到了什麼、失落了什麼?我還想追求什麼?
這樣,在自己的天地裏,你可以慢慢修複自己受傷的尊嚴,可以毫無顧忌地“得意”,可以一絲不掛地剖析自己。你還可以說服自己、感動自己、征服自己。有位作家說的一段話很有道理:“自己把自己說服,是一種理智的勝利;自己被自己感動了,是一種心靈的升華;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種人生的成熟。”把自己說服了、感動了、征服了,人生還有什麼樣的挫折、痛苦、不幸我們不能征服呢?
開闊而清靜的心靈空間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相信我們每個人內心中都有一個這樣的心靈避風港,當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累了、煩了的時候,不妨走進自己營造的心靈的小屋,安靜下來,把瑣碎的事情、生活的煩憂暫時拋到九霄雲外,靜靜地、靜靜地,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
麵對挑戰:沉著冷靜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對你和顏悅色、欣賞有加,有些人很喜歡刁難別人,他們喜歡挑戰你忍耐的極限。在麵對這樣的人挑戰你的時候,你是選擇大發雷霆、強硬對抗,還是冷靜地麵對,巧妙地處理呢?讓我們來看下麵兩個例子。
1982年秋天,在美國洛杉磯召開的中美作家會議上,美國詩人艾倫·金斯伯格對中國作家蔣子龍說:“作家先生,請您猜個謎語,怎麼樣?”蔣子龍微笑著點點頭。不料艾倫·金斯伯格又說:“我這個謎語可是講了20年,一直沒有人能破得了!”繼而他的臉上顯現出一副得意而又狡猾的樣子。
蔣子龍不甘示弱地對他說:“我從3歲開始就會猜謎語,還沒有我猜不破的謎語。”
“那好,謎語是這樣的:把一隻2.5千克的雞放進一個隻能裝0.5千克水的瓶子裏,您用什麼辦法把它拿出來?”
蔣子龍略加思索,沉著冷靜地說:“您怎麼放進去,我就怎麼拿出來。您既然是憑嘴一說就把雞裝進去了,那麼我就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蔣子龍微笑道。
艾倫·金斯伯格無言以對,過了一會他豎起大拇指說:“您是第一個猜中這個謎語的人。”
製作這個謎語能夠表現出詩人的豐富想象力,而蔣子龍則根據對方的思路,也憑借自己的想象,沉著機智地用語言這個工具再把雞拿出來,成為第一個猜中這個謎語的人。蔣子龍“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不能不說得益於他的冷靜與智慧的言語策略。
一次,英國一家電視台采訪中國當代青年作家梁曉聲,現場拍攝電視采訪節目。
這位英國記者忽然讓攝像機停下來,然後對梁曉聲說:“下一個問題,希望您能毫不遲疑地用‘是’或‘否’來回答,好嗎?”梁曉聲不知有詐,欣然答應。誰知那位英國記者一揚手,遮鏡板“啪”的一聲響,記者把話筒放到自己嘴邊,說道:“沒有‘文化大革命’,就不會產生你們這一代青年作家,那麼‘文化大革命’在您看來究竟是好是壞?”說完把話筒立即伸到梁曉聲嘴邊,攝像機對準了梁曉聲的臉。在這進退維穀之際,梁曉聲卻不動聲色地說:“在我回答您這個問題之前,我也問您一個問題:沒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就沒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著名的作家,那麼您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好是壞?”
在這裏,梁曉聲也是巧妙地應用了“反彈”的應答技巧。
通過這兩個例子,你應該能夠得出答案了吧。
當你麵對別人故意刁難和挑戰你的時候,你身處的局麵難免會很尷尬,進退兩難。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好的辦法,那就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首先不要發怒,要冷靜地麵對責難,然後找到對方的思考邏輯,並且用同樣的方式請對方予以解釋,從而化解難題。這樣才不失為一個明智之舉。
麵對誹謗:懂得虛晃一招不實的謠言,不管你再怎麼強調你隻是“聽說”,不管你之後如何道歉補救,傷害已經造成。換成你是當事人,你做何感受?有這樣一個例子。
某公司的幾個女同事聚在一起吃午餐,聊著聊著,就開始發揮某方麵的專長,批評起這個部門的主管不好,那個部門的主管看起來色眯眯的;連董事長的兒子、女婿也難逃一劫,一個一個被拿出來評頭論足一番。
幾個女人七嘴八舌的,東一句西一句,越說越起勁。
正當她們聊到精彩部分時,看到行政部門的小劉拿著便當走過來,就熱情地叫他過來一起用餐。多了位聽眾,女人聊閑話的功力更是發揮到極致。陳小姐正在批評剛上任的男經理,她悻悻然地說:“哼!什麼都不懂,還老是擺個臭架子,依我看,我們小劉都比他強多了。小劉!你說是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