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短命之君 仁宗朱高熾(3 / 3)

另外,在思想上,崇尚儒學,褒獎忠孝,並善於納諫。他曾經給楊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勵他們進諫,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見,皇帝可以擇善而行。在科舉製度上,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規定了取中比例為“南六北四”,這一製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朱高熾即位後所推行的仁政,實質上就是一種寬鬆政治,這也正代表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利益與追求。因此,在短短八個月裏,朱高熾的撥亂反正很受朝野擁戴。連乾隆皇帝都說,如果朱高熾多活幾年的話,明朝不會衰落得那麼快!盡管朱高熾在位時間很短,但後人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其“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3.暴卒身亡,死因成謎

位高權重導致許多古代帝王要麼死於非命,要麼被覬覦皇位的貴族所害。不管朱高熾死因如何,皇權並沒有旁落,仍然被朱氏家族所掌握著。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暴卒,享年48歲,葬於獻陵。從登基到去世,朱高熾在位時間還不足十個月。去世前三天,他還在日理萬機,處理朝政,而從身體不適到“崩於欽安殿”,前後僅兩天時間,故明人黃景昉稱他“實無疾驟崩”。

壯年天子,登基未足一年,“無疾驟崩”,其中必有緣由。但《明仁宗實錄》《明史·仁宗紀》等都隻字不提其死因。究竟朱高熾是因何暴卒,已成曆史之謎,多年來,人們對此有下麵兩種不同的看法:

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死於嗜欲過度。朱高熾的貪欲好色人所共知,大臣李時勉在他即位不久就曾上一奏疏,其中有勸他謹嗜欲之語。他覽奏後,怒不可遏,當即令武士對李時勉動刑,李時勉險些因此喪命。直至垂危之際,他仍難忘此恨,說“時勉廷辱我”。由此可見,朱高熾確實縱欲過度,李時勉奏疏觸及其痛處,否則不會如此耿耿於懷。宣宗朱瞻基即位後曾禦審李時勉:“爾小臣敢觸先帝!疏何語,趣言之。”李時勉叩首答曰:“臣言諒閣中不宜近妃嬪,皇太子不宜遠左右。”朱瞻基歎息,稱李時勉“忠”,複其官職。

可見,朱瞻基對仁宗嗜欲之事也是一清二楚。朱高熾因縱欲過度而得不治之症,在明人陸釴《病逸漫記》中有記述:“仁宗皇帝駕崩甚速,疑為雷震,又疑宮人欲毒張後,誤中上。予嚐遇雷太監,質之,雲皆不然,蓋陰症也。”“陰症”之說出自朱高熾時一太監之口,應當有一定可信度。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治療此等“陰症”恐無特效良藥,這使一些奸佞之徒有機可乘。對此,《明史·羅汝敬傳》中曾有記載,“……先皇帝(仁宗)嗣統未及期月……獻金石之方以致疾也。”由此看來,導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服用治“陰症”的金石之方而中毒不治。

另一種觀點認為,朱高熾是被其長子朱瞻基,即繼他之後登基的宣宗害死的。朱高熾生性溫厚懦弱,嗜欲享樂,朱棣生前對他大為不滿,隻因禮教和祖訓的關係,才立他為太子,但朱棣一直有廢朱高熾儲位之心。

朱高熾長子朱瞻基剛好與其父相反,善騎射,諳武事,熱衷權力,工於計謀。朱棣在世時,朱瞻基深得祖父賞識。朱棣死後,朱高熾即位,雖立朱瞻基為太子,但已察覺他非安分之輩,故屢次勸誡於他。可是,朱瞻基迫不及待地為自己早日登位籌謀,為此不顧親情。洪熙元年(1425年)三月,朱高熾命朱瞻基南行祭陵(鳳陽的皇陵與南京的孝陵)。朱瞻基於四月十四日離京。隨侍朱高熾的宦官海濤是朱瞻基親信,按預先密謀,於五月十三日加害朱高熾。

朱瞻基離京後,卻沒有按既定日程行進,而是直奔南京。但在離開南京前,南京城中就有傳言“仁宗上賓”。要知道,當時北京還未發喪,也沒有如今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可見朱高熾“上賓”是在一些人的預料之中。當時,朱瞻基還說:“……予始至遽還,非眾所測。”顯示他有人們難以想象的重大安排。他匆匆北返,在途中等待齎詔而來,於六月三日抵北京。一到北京,就有大臣勸誡:人心洶洶,不可掉以輕心。朱瞻基答曰:“天下神器非智力所能得,況祖宗有成命,孰敢萌邪心!”顯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流露出其對弑父謀位活動的自信和自得。

當然,這僅僅隻是一種猜測而已。朱高熾死後,其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明朝由此步入了一個輝煌時期,朱氏家族也步入了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