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木匠皇帝 熹宗朱由校(1 / 2)

朱由校(1620—1627年在位),年號天啟。明光宗長子。即位後令東林黨人主掌內閣、都察院及六部。天啟二年(1622年)詔複張居正原官,錄方孝孺遺嗣,給予祭葬及諡號。寵信宦官魏忠賢。在位期間,土地兼並劇烈,苛捐雜稅繁重,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天啟七年(1627年),農民起義爆發,後金勢力壯大,占領遼陽,攻取沈陽,進逼寧遠(今遼寧興城),明代統治瀕臨潰滅。

1.新帝即位,移宮起風波

新帝即位,為了樹立自己的威信,總要點起三把火。可惜的是,朱家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朱氏家族的江山真是沒救了!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萬曆、泰昌兩帝相繼而亡,新帝繼位之事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天啟皇帝朱由校由於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萬曆皇帝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雖位尊於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淩辱而致死,臨終前遺言:“我與西李(即李選侍)有仇,負恨難伸”。而朱由校從小亦受李選侍的“侮慢淩虐”,終日涕泣,形成了懼怕李選侍的軟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後,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製了乾清宮,與太監李進忠(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後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繼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麵。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三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後,又提出凡大臣章奏,需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朝臣們對此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後,然後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拒絕,矛盾日漸激化。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並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使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九月六日,朱由校禦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後、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畫餅。

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則就此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時宣告結束。它與萬曆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爭論的問題,史稱晚明三大疑案。

2.醉心木匠活,大權旁落

修複大明江山,對熹宗朱由校這位醉心於木匠活的皇帝來說,應該是外行。由此不難判定,朱氏的大明江山易主的日子不遠矣!

由於父親朱常洛不為神宗所喜,這個皇孫自然也常在神宗的視野以外。直到神宗臨死,他才被冊立為皇太孫,有了出閣讀書的機會。沒想到他的父親登基一個月就撒手西去,連冊立他為皇太子都沒來得及,更別提讀書的事情了。這一年,朱由校已經16歲,看上去已經是一個少年了,但文化水平還比不上如今八九歲的小學生。他像一個木偶般被養母李選侍和一幫大臣搶來搶去,最後在5天之後變成了一個大國的君主。他名義上統治了這個國家整整7年,但是實際上隻是他信任的一個太監在掌控著政治權力。

在朱由校統治期間,宦官專權達到了極限。寵信乳母客氏及宦官魏忠賢,屢興冤獄,迫害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