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進宮前本是一個地痞流氓、賭徒,由於還不起賭債被打得半死。魏忠賢對眼前生活不滿,要對仇人報複又沒有良策,終於想出了閹割自己、進宮當太監這條路。明朝太監禍亂朝綱的現象比較嚴重,像魏忠賢之前的王振、劉瑾。魏忠賢到了北京以後,因善騎術射術再加上酒量得到了東廠太監孫暹的賞識,收在門下,帶入宮中。後結識了內宮總管太監馬謙,去管理化妝品。他憑借權力,用化妝品結交了不少宮女。進了東宮,負責朱由校和王才人的膳食。熹宗繼位,在其乳母客氏(與魏忠賢有勾結)的勸說下,任命魏忠賢為司禮秉筆太監。魏忠賢從此開始了七年的亂政活動。
不久,魏忠賢除掉了王安,獨掌了司禮監。熹宗對奶娘客氏過於依縱,在客氏的要求下,竟封她為“奉聖夫人”,封其子為錦衣衛指揮,給了兩千畝香火田。後宮好幾個妃嬪,對此很不滿意,客氏就串通魏忠賢,在後宮大開殺戒。殺了光宗的選侍趙氏;把身懷有孕的裕妃張氏關進黑巷,迫害致死;不聽客、魏擺布的吳貴妃深受皇帝寵愛,就被魏忠賢毒死,然後向皇上稟為暴死;張皇後要生孩子了,且與皇帝感情很好,客氏竟派宮女給她服了打胎藥,使孩子流產。張皇後很傷心,就沒空管客氏了。客、魏由此開始,控製了後宮。
天啟皇帝朱由校為什麼這樣縱容客氏呢?原來他的父母半生都在危懼飄零之中,地位總是極難鞏固,無暇顧及他。他躲在東宮的一個角落裏,淒涼孤苦地悄悄長大,隻有乳母客氏經常陪著他,為他解除孤獨,給他安慰。因此,他對客氏十分依戀,一天不見都不行,對客氏的話幾乎無所不從。天啟皇帝17歲大婚,已冊封了皇後,按慣例皇帝已婚後,嫡母、生母都要遷走,更不要說乳母了。天啟大婚後,禦史畢佐周和劉蘭上疏要求客氏遷出,大學士劉璟也上疏提及此事,皇帝卻說:“皇後年幼,全靠乳媼保護,等皇祖(萬曆)下葬後再說吧。”後來又有許多臣子上疏提及此事,在眾人的壓力下,天啟不得不遷走客氏,但每日思念,常痛哭流涕,有時甚至不吃飯,最後傳出聖旨,把客氏召回。魏忠賢控製了客氏,天啟帝也就落在他的掌握之中了。
天啟皇帝性情柔弱膽怯,自即位以來,外廷依靠劉一煜、周嘉謨、左光鬥等人,內依客氏。魏忠賢已掌握了內廷二十四監,就把手伸向了外廷,他要擠走內閣權臣,獨掌朝政。這需要擺布好小皇帝。魏忠賢手段非常多,為皇帝安排各種活動。如請年少好勝的小皇帝觀看宦官演操、打槍、劃船等。魏忠賢發現小皇帝有一個特殊的癖好,自幼孤獨的天啟皇帝喜歡自己躲到一邊,製作工藝品。當上了皇帝,工具材料樣樣方便,更是樂此不疲。魏忠賢就利用這一點,每逢天啟皇帝製造樓閣亭台等,做到最高興時就怕有人來打擾,魏忠賢偏偏這個時候去奏事,小皇帝就會不耐煩地說:“你都看著辦吧,怎麼辦都行!”魏忠賢就可以借天啟皇帝的名義來辦各種事了。而熹宗卻耳無所聞,目無所見,他將他的所有心智,都放在自己的玩樂中去了。實際上,除玩樂之外,他不關心別人,更不關心朝政與大臣的死活。整整7年中,他的心智似乎一直都沒有成熟,對於世界的認識始終膚淺。他喜歡在宮中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說做木工,熹宗朱由校的水平很高,“巧匠不能及”。近代有些專家認為,如果明熹宗朱由校不做皇帝,肯定會是一個很好的木匠。而此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後金又攻占遼陽、沈陽,使大明朝瀕於潰滅的危機之中。
天啟五年五月十八日,熹宗祭祀地壇回來,接著又到西苑遊玩。他與兩個小太監劃一小船在湖中蕩漾。玩興正濃時,突然一陣大風將小舟掀翻,三人全部掉進水中,因受此驚嚇,染病在身。天啟七年(1627年),熹宗病情日漸加重,屢治無效,於八日死去。臨終前召見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托以重任後,還叮囑“魏忠賢,可以信任”,說罷撒手歸西。
魏忠賢擅權亂政七年,使本來已趨於沒落的大明王朝走向危亡,中央無幹臣,邊疆無良帥,百姓無寧日。雖然繼位的崇禎皇帝起早貪晚忙政事,也無力挽救即將傾覆的大明。18年後,大明滅亡,朱由校的責任不容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