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嘉慶 大廈將傾 難挽狂瀾(2 / 3)

嘉慶當皇子時,被定為儲君。和珅密知此事,於乾隆公布嘉慶為皇太子的前一天,送給顒琰一柄如意,暗示自己對嘉慶繼位有擁戴之功。嘉慶笑在臉上,恨在心裏,但因和珅是乾隆的寵臣,老奸巨猾,朝廷上下,各種關係盤根錯節,不便動手。嘉慶在乾隆死後短短的15天裏,就把一個被先帝恩寵30年的“二皇帝”加以懲治,舉措得體,幹淨利落,取得勝利。

既然和珅是治世之能臣,那為什麼還會在乾隆皇帝死後僅15天,就被嘉慶皇帝查抄並賜死了呢?民間有種說法:和珅跌倒,嘉慶吃飽。表麵上看來,和珅是由於過於貪婪、富可敵國惹來了殺身之禍,事實上,他不過是嘉慶皇帝樹立帝王權威的政治犧牲品而已。可以說,隻要和珅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即便他不是大貪官,一樣也得死。因為清朝一直有新皇帝即位,即誅殺前朝重臣、樹立新皇帝權威的傳統。

乾隆皇帝臨死時,跟當時的皇太子顒琰、後來的嘉慶皇帝說,他隻給嘉慶留下了一個人——和珅,如果你想一世無憂,就把和珅留下,讓他替你理財、看守百官;如果你想超越我,樹立帝王權威,就把和珅殺了,那天下還有誰敢不聽你的號令。嘉慶選擇了後者,和珅也就必須得死。可惜,和珅是個聰明過頭的人,他不甘心自己就這樣死去,於是,在他知道乾隆皇帝將傳位給顒琰後,便給顒琰送去玉如意,事先泄露了消息,反而弄巧成拙,及早地召來殺身之禍。

嘉慶懲治和珅案沒有株連,也沒有擴大化,這是嘉慶的聰明之處;但他隻把和珅當作個案處理,而沒有以此作為契機,進行製度性的改革,這是嘉慶的平庸之處。

2.勤於政務,積弊太深無力回天

麵對父親留下的爛攤子及千瘡百孔的大清帝國,嘉慶皇帝試圖重塑往日的輝煌,維護祖宗的基業。他勤於政事,不知疲倦,隻可惜天公不作美,他沒有能力阻止國家在下坡路上滑落的速度。

嘉慶上台之後,麵臨的是一個危機四伏的爛攤子,為了改變這種局麵,他以“勤”為萬事之根本,因此,他勤政是出了名的,也是勤政的典範,處理政務更是連半天也不肯延擱。嘉慶從親政以後,立即提出要勤政戒惰,他自己更是事無巨細都躬自總攬。每天天未亮,他已經在秉燭批閱奏章了,稍事用過早膳後就召臣問政,往往多達十餘人,披覽奏書幾十件,由此而常常忙得忘記了吃飯,甚至還忘記了睡眠。每到外出巡視的時候,也是早起一段時間辦案。為了倡導勤政、革除陋習,在嘉慶十一年的時候,發布諭告,要求王公大臣要像他一樣勉力勤政,在這點上,他還頗具他的皇祖雍正皇帝“事業狂”的遺風。

嘉慶帝在諭告裏說:從天子到普通老百姓,都要以敬勤為立身之本。如果君王勤勞,那麼國家就能大治,反之,就會使國家處於危險;大臣們勤勞,那麼政務就處理得有條不紊,否則,就會導致政務鬆弛,處事沒有章法;如果讀書不勤,那麼就一定學不到東西;農民如果貪惰的話,那麼就一定沒有收獲。百行百業,事雖異而道理卻是相同的。

嘉慶帝以勤為萬事之根本,一直認為勤能補拙,勤政勿惰。嘉慶帝曾經私下對他的心腹直隸總督顏檢說,古今中外的吏治,都是貪汙腐化的官員多,懶惰偷閑的多,由此來看的話,這實際上已成為國家最大隱憂,必須加以整頓。

嘉慶對於官員們辦事效率低下、對經辦的事情任意拖延耽擱極為不滿。嘉慶六年,內務府處理膳房一件罰款的小事,竟然被官員們拖延了40天,他曾為此而大發雷霆。嘉慶帝從在自己眼皮底下發生的這件事情看出,朝廷中執政效率是何等的低下,辦事推諉、互相扯皮現象又是何等嚴重。嘉慶十三年,嘉慶帝親自書寫整治八旗子弟的誡文,告誡八旗人不要忘記祖上。

楊懌曾是受到嘉慶重用的大臣,曾在大理寺卿出任多年的翰林,之後調任湖北學政。有一次,楊懌曾奉旨回京拜見嘉慶皇帝,那時正值酷暑,京城異常炎熱。楊懌曾掀簾入室時,看見嘉慶帝正在搖扇揮汗。他跪拜請安,嘉慶立刻把扇子擱置一旁,便開始非常詳細地向他詢問他的任上政務情況,盡管熱得汗如雨出,嘉慶帝卻始終沒有再把扇子拿起。等到楊懌曾出門的時候,汗水已浸透了皇帝的龍袍。

還有一次,也是因為京城天氣炎熱,管理宗人府的睿親王淳穎,擔心嘉慶帝勞累過度,私自把宗人府遞上需要引見的官員奏折撤去。誰料嘉慶得知後大怒,於是把淳穎召來,對他講道:“朕剛剛四十來歲,盡管日理萬機,但也從未感到這麼做有多辛苦,隻是引見這麼幾個人,本來祖先的艱苦創業,要保持祖先的優良傳統。實在算不上勞累。”隨後斥責淳穎太偷懶了,下令將他交到宗人府嚴加議處。他還就這種陋習時弊訓諭諸臣,說以後內外衙門,凡是有上奏的事件,隻要收受了,就要立即直接交到他麵前,聽候他的批示,不準隨意耽擱或者擅自撤掉。如果再有人敢像淳穎那樣做,一經查出,就要從重治罪,決不寬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