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即愛新覺羅·旻寧,嘉慶第二子,廟號宣宗,年號道光,1821—1850年在位。即位時,正值外國侵略者覬覦中國,鴉片害人病國,吏治腐敗,農商凋零。他曾多次下令禁止鴉片入口,並禁止各省種鬻罌粟,熬製煙土。1834年詔令各省複興書院,查保甲,修水利,嚴禁扣餉派兵積弊。但整個封建製度已病入膏肓,上下因循苟且,管理唯知苛剝,軍備戎務廢弛,租賦日漸加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他驕傲自大,對世界形勢懵然無知。在位期間,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一係列的不平等條約,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他病死時,正處於太平天國革命爆發前夕。
道光所處的時代,正是新舊兩個時代的交替時期,曆史給他創造了一個施展抱負和才幹的舞台,可惜,他無法力挽狂瀾,未能成為放眼看世界的人,未能領導中國應對變局走向富強,因此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傳統守成君主。
1.父親猝死,有驚無險接權力
一次權力的交接,基本上就意味著一次驚心動魄的鬥爭爆發。雖然到了嘉慶時代,清朝的權力交接製度已經固定了,但是,凡事都有意外,而一次意外對於權力交接來說,卻是一件十分敏感的事情。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夜晚,就在電閃雷鳴及眾人驚恐的表情中,六十一歲的嘉慶帝離開了人世。醫案說他是中暑而死,野史說他是給雷電擊死。無論如何,嘉慶時代已經結束了。正當眾人為皇帝猝然棄世不知所措之際,他們又發現了一件更令他們驚慌的事情:皇位繼承人到底是誰,老皇帝沒有任何交代!於是,眾人唯一的指望,全落在了“鐍匣”裏的傳位詔書上。
鐍匣傳位詔,是雍正皇帝吸取自己兄弟為儲位相爭相殘的教訓而發明的創舉。此後,乾隆帝也遵循了這一原則。按照雍正帝和乾隆帝的做法,傳位詔書放在一個密封的匣內,此匣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的後麵。
軍機大臣們都知道,嘉慶皇帝早就照著父祖的方式寫下了傳位詔書,隻是他沒有把鐍匣放置在正大光明匾後。這倒不是說他不想放在那裏,而是由於宮中二十幾年來小偷、刺客、火災風波不斷,他壓根就對掛那塊匾的院子的安全一千個一萬個不放心,寧可把匣子走到哪帶到哪。
然而問題是,皇帝的行李千件萬件,誰也不知道嘉慶帝把那個匣子、把那份傳位詔書放在了哪裏!
驚慌之下,皇子龍孫和王公重臣們,就在嘉慶帝的屍身旁邊鬧了起來。
內務府大臣禧恩首先站了出來,認為國不可一日無主,此時是非常時期,應盡快立定新君。他隨後提議,皇次子綿寧不但年長,還是嘉慶帝的元配皇後所生,在幾個皇子中最出色,理應由他繼承皇位。此言一出,有人讚成,也有人反對。而反對者不是別人,正是軍機大臣戴均元、托津。他們認為這一做法有違祖製,隻怕會惹出亂子。
僵持一段時間之後,終於有人又想出了一個圓滑的法子:一麵在山莊中尋找,一麵派人向遠在北京城的嘉慶帝皇後鈕祜祿氏報信,看她的主張。主意一出,當即得到了響應。就在當天深夜,鈕祜祿皇後的親哥哥、內務府大臣和士泰帶著兩名首領太監啟程,連夜趕回北京皇宮。
嘉慶帝死時,他的兒子有四個:最大的是元配喜塔臘皇後所生的皇次子綿寧,最小的是如皇貴妃所生的皇五子綿愉,除此之外,就是鈕祜祿皇後所生的兩個兒子,一個是25歲的皇三子惇郡王綿愷,一個是15歲的皇四子瑞親王綿忻。
目前,皇位究竟傳給誰,選擇權擺在了鈕祜祿皇後的麵前。鈕祜祿皇後怎麼也不會想到,哥哥給自己帶來的竟是丈夫的噩耗,更沒有想到由於皇宮多年來安全屢出意外,竟使得傳位詔書不知去向,使這樣一個關係大清王朝傳承的微妙選擇擺在了自己麵前。
當然,這也是她的一次機遇,一切就看她的決定了。
決定很快就做了出來。鈕祜祿皇後的選擇,不是自己的兒子,而是丈夫與元配妻子所生的綿寧。隨後,鈕祜祿氏第一次以皇太後身份發布了一道懿旨。這道旨意於七月二十七日迅速送至承德,送到了皇次子綿寧的手裏:“大行皇帝龍馭上賓,皇次子智親王仁孝聰睿,英武端醇,見隨行在,自當上膺付讬,撫馭黎元。但恐倉促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衝,予所深知。為降諭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事實證明,鈕祜祿太後的這一項選擇,不但理智,而且明智。因為正當她在北京城裏寫下這道懿旨之時,避暑山莊中的人們也最終找到了鐍匣——準確地說,那不是人們早已熟悉的鐍匣,而是一個太監攜帶的沒有任何特色的小金盒。然而,裏麵裝的確實是貨真價實的傳位詔書。這份詔書寫於嘉慶四年(1799年)四月初十清晨卯時,嘉慶帝在那一刻選定的繼承人正是皇次子綿寧,並且一直沒有更改過。算起來,那時候的綿寧還隻有十六七歲。
當然,假如傳位詔書真的找不到,那麼皇太後的決定就是不可違背的了。而鈕祜祿太後指定的皇位繼承人與嘉慶帝傳位詔書上的繼承人完全一致,不得不使人佩服她的見識眼光遠非一般女子可比。她沒有在這個時候抱著僥幸心理冊立自己的兒子攪渾水,而是循公辦事,不但使皇室避免了一場政治危機,也使自己的家族和兒女們逃過了一劫,更重要的是,她以此真正在新皇帝綿寧(旻寧)的心目中,樹立了她作為母親的形象地位。可以說,在亡父和繼母雙重的支持下,喜塔臘皇後的獨子旻寧登上了清王朝皇帝的寶座。從此以後,旻寧(道光帝)對這位僅比自己大六歲的繼母十分尊敬,對與她有關的一切都千方百計地周全,無論她有什麼樣的要求和願望,都竭盡全力地滿足。
相比之下,在傳位詔書沒有找到、在皇太後態度不明確之前,對旻寧繼承帝位的權力不表態甚至質疑的朝臣們,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道光帝正式登基並將眾事理出頭緒之後,就立即開始和他們算賬。九月初七,道光帝就以“擬遺詔錯誤”為由,令托津和戴均元退出軍機處,文孚、盧廕溥留用,四人一起交刑部嚴議。又經過一係列的調整,最終,隻有文孚一人平平安安地在軍機處幹到了自願退休為止。
就在朝臣們膽戰心驚紛紛倒黴的同時,鈕祜祿氏卻平穩舒服地過起了皇太後的日子。她於當年十一月移居壽康宮,十二月得到了“恭慈”的徽號,之後繼續主宰著整個後宮。
2.提倡節儉,因小節害大局
在道光登上皇帝之位時,愛新覺羅家族在下坡路上已經走得很遠了,此時的大清帝國需要的是一個有魄力的強勢君主,需要的是一個能力挽狂瀾的掌門人,可惜,道光卻不具備這種素質。他隻會注重小節,而無法左右大局。曆史選擇了道光,而道光卻無法改變曆史,這對大清帝國和愛新覺羅家族來說,是一出悲劇。
雖然是世界第一大國擁有絕對權威的最高統治者,真正富有四海,但道光皇帝卻是一位非常節儉的人。
道光即位後,首先想到提倡節儉,力戒奢靡,希望滿族臣民都能“返本還淳”,恢複入關前淳樸節儉的舊風俗,文武百官及天下百姓都以儉樸為榮,從而使國庫豐盈,恢複祖宗的盛世。於是,他決心挺大,帶頭從吃、穿、用上提倡節儉。從吃上,取消皇帝每餐至少有二十幾樣菜肴的慣例,每天每餐最多準許做4樣菜,有時,隻要1碗豆腐燒豬肝。
道光如此節儉,開始文武百官將信將疑,直到道光兩次大宴群臣,親眼目睹的赴宴官員才相信道光是來真的。一次是皇後生日,道光設宴賞賜內廷諸大臣,大臣以為皇後的生日應該不會馬虎,定能一飽口福。誰知麵前就放著一碗打鹵麵,搞得赴宴的文武官員哭笑不得。另一次,是大學士長齡平定“回疆”叛亂班師回朝,文武百官認為道光高興,定會好好慶祝一番,誰知每張桌上隻擺了幾樣小菜,質低量少,搞得百官不敢動筷。從此,百官上朝都裝出節儉的樣子。有一次,道光問及頗受寵信的大學士曹振鏞,在家吃雞子要花多少銀子,曹振鏞竟說因自幼患有“脹氣病”,生平從未吃過雞子。
從穿上,道光服飾的節儉,在曆代君王中也實屬罕見。以前清代皇帝冬季常穿珍貴毛皮罩衣,道光以為“出風”部分純係裝點好看,毫無實用,因此想改製。誰知,官員卻上奏“改製罩衣,需要白銀一千兩”。道光立即改變主意,下令:“改製花費既多,著暫免,此後新製,概勿出風”。隨後,又將此事上諭給當值的軍機大臣,致使京城大小官員,從此冬季穿著毛皮罩衣,十幾年間不敢有“出風”的人。為了節儉,道光長年多穿舊褲,日久膝蓋處先行磨破,就令內務府差人給他補上一塊圓形補丁。於是,大臣們也盡力“節儉”,不管是真的破了還是假的破了褲子,紛紛在膝蓋處打起補丁來,一時間,套褲打補丁之風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