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道光 以儉德著稱 守其常而不知其變(3 / 3)

(1)浩罕在喀什派駐一個代表,另在其他五個城市裏派有商務代理人;

(2)這些官員對於該地方的外國人(多半是浩罕來的)有領事、司法和警察權力;

(3)他們有權向這些外國人征收貨物稅。

此外,清政府還賠償一切沒收之物。

這與鴉片戰爭的結局極其相似,堂堂天朝大國,竟與浩罕國作出如此協議,實在是令人扼腕唏噓!

4.禁煙失敗,民族國家蒙羞

在道光時代,西方的殖民者開始大量向大清輸入鴉片,導致國庫空虛,國民的精神萎靡,士兵的戰鬥力喪失。禁煙活動勢在必行。可惜,道光帝懼怕外國勢力,軟弱求和,簽訂了《南京條約》,這讓整個民族的臉麵盡失。曾經的八旗雄風,成了一種永遠的回憶。愛新覺羅家族、曾經強勢無比的天朝大國成了列強眼中的待宰羔羊,正被一口一口地吞噬著。

道光即位後,西方殖民者為了扭轉在對華貿易中的不利地位,贏得巨額利潤,開始費盡心機,不擇手段地將大批鴉片運進中國。隨著鴉片的不斷輸入和煙毒的日益泛濫,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被嚴重摧殘了,國庫也越來越空虛,民不聊生。

道光十八年(1837年),鴻臚寺卿黃爵滋上書主張以死罪嚴懲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撫各抒己見。林則徐堅決支持黃爵滋的嚴禁主張,提出六條具體禁煙方案,並率先在湖廣實施,成績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曆年禁煙失敗在於不能嚴禁,並警告:“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禦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九月應召進京,在連續八次召見中,力陳禁煙的重要性和禁煙方略。十一月受命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禁煙,並節製廣東水師,查辦海口。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則徐抵達廣州。他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等傳訊洋商,令外國煙販限期交出鴉片。采取撤買辦工役、封鎖商館等正義措施,挫敗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煙販的狡賴,收繳英國躉船上的全部鴉片。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開始在虎門海灘銷煙,20天中銷毀鴉片19179箱、2119袋,共計2376254斤。在此期間,林則徐注重了解外國情況,組織翻譯西文書報,供製定對策、辦理交涉參考。所譯資料,先後輯有《四洲誌》《華事夷言》《滑達爾各國律例》等,成為中國近代最早介紹外國的文獻。為防範外國侵略,林則徐大力整頓海防,積極備戰,購置外國大炮加強炮台,搜集外國船炮圖樣準備仿製。他堅信民心可用,組織地方團練,從沿海漁民、村戶中招募水勇,操練教習。七月因義律拒不交出殺害中國村民的英國水手,又不肯具結保證不再夾帶鴉片,他下令斷絕澳門英商接濟。義律訴諸武力,挑起九龍炮戰和穿鼻洋海戰。林則徐親赴虎門布防,督師數敗英軍。十一月遵旨停止中英貿易,道光十九年十二月實授兩廣總督。此時,他已覺察英國正蓄意發動侵華戰爭,以所得西方消息五次奏請令沿海各省備戰。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六月,鴉片戰爭開始後,英軍攻粵閩未戰功,改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在廣東“辦理不善”,屢次下旨斥責。九月林則徐被革職,留粵備查問,但仍奔走察看要隘,籌募壯勇守衛廣州,反對欽差大臣琦善畏敵求和,繼而向主持粵戰的奕山上防禦建議,不被采納。英國殖民者於1840年正式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洋槍洋炮的殖民者以少勝多,擊敗了腐敗無能的清軍,雖屢有抵抗,但整個鴉片戰爭,中國軍隊沒有守住一個英國人攻擊的地點,沒有奪回一個英國人占據的地點。1842年,在英國侵略者的軍艦上,簽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由於抵抗外侵的戰爭軍費支出大,加上賠償銷毀英國的鴉片煙費,本已十分拮據的國庫開支瀕於崩潰。原本道光試圖整頓吏治,但都遭到百官反對而最終不了了之。在此情況下,戰後的道光就更顧不了那麼多,隻有默認各級官吏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了。這樣正合腐朽墮落的官員的胃口。之前在鴉片輸入過程中,各級官吏就無視朝廷禁令,袒護中外鴉片販子從中漁利,致使煙毒迅速彌漫全國。有了道光的默認,這些提籠架鳥、吸食鴉片、精神萎靡的各級官員就更不會管什麼國格、人格,也就開始變本加厲巧取豪奪了。

5.因循守舊選擇接班人

在風雨飄搖中,道光也要著手選擇自己的接班人了。麵對暮氣深沉的國家,選一個好的掌門人無疑是改變現狀的恰當機會。可惜的是,道光帝的決定無法讓愛新覺羅家族重振雄風。

在選儲的問題上,清朝曆朝曆代帝王做得還算不錯。而道光帝的決策,從今天看來,他做的決定難說是很正確。

道光皇帝共有九個兒子,先前三個都死了,第四個皇子便是奕詝。若論長幼,應立四皇子奕詝為太子,可六皇子奕訢無論是口才、文才、武功都比奕詝強,因此,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多次對四皇子和六皇子掂量考驗。道光三十年春,這天風和日麗,道光要帶領六個皇子去南苑打獵,意在考驗各個皇子文才武略和應變能力,以便確立皇位。

皇帝要選太子,這已是公開的秘密了,因此,六個皇子各做準備,都想取得父皇的歡心,以便將來撈得皇位,尤其是四皇子奕詝和六皇子奕訢,更是競爭的對手。

道光皇帝是一個很節儉的人,一輩子沒有到外麵巡遊、狩獵,不像乾隆、嘉慶皇帝動不動就到關外狩獵。但這一次,道光皇帝提出要率皇子們到京郊的南苑狩獵,奕詝明白這是父王為選皇儲故意設的一道考題。老六的箭法很好,自己的箭法不行,腿又是瘸的,明顯比不贏,怎麼辦呢?他的老師杜守田就給他出主意說,既然你的箭法不如老六,就幹脆什麼都不射,到時候皇帝肯定會問你為什麼,你就說春天來了,母獸都懷著崽,不忍心殺生。

第二天,道光帶領六個皇子來到南苑,傳旨開始圍獵。諸位皇子各顯身手,直追得那些飛禽走獸東奔西跑,到處亂蹦亂飛,其中,六皇子奕訢,幾乎箭無虛發,滿載而歸,而四皇子奕詝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不由龍顏大怒,大聲嗬斥。奕詝因有老師提前安排,不慌不忙地奏道:“兒臣以為目前春回大地,萬物萌生,禽獸正是繁衍之期,兒臣不忍殺生害命,恐違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道光帝聽罷,心想這倒是我沒有想到的,他卻想到了,倘若讓他繼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轉怒為喜,當下誇獎了四皇子的仁慈之心。

又過了幾年,道光憂慮成疾,自知不久人世,急喚諸皇子到禦榻前答辯。消息傳開,四皇子和他的老師杜守田都知道這是最關鍵的一次較量了,能否登基在此一舉,必須作好充分準備。杜守田要奕詝到時伏地痛哭,以表忠孝。

次日,六位皇子被詔於龍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了一些安邦治國的題目讓諸皇子回答,別人誰都比不上六皇子答得頭頭是道,道光甚為滿意,卻發現四皇子一言不發。道光一問,他頭一扭淚如雨下說:“父皇病重,龍體欠安,兒臣日夜祈禱,唯願父皇早日康複,此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此時兒臣方寸已亂,無法思及這些。倘父皇如有不測,兒臣情願龍駕而行,以永侍身旁。”說完淚水漣漣,越擦越多。

道光聽了心中甚為感動,心想此真孝子仁君,於是,決心立四子奕詝為太子,這就是二十歲登基的“鹹豐”皇帝。

最後,奕詝當了皇帝。但道光在遺詔裏也封了老六為“親王”,這在清朝眾多親王中絕無僅有,可見其之尊貴。或許在道光的潛意識中,他希望把身後的江山交給兩個兒子共同治理,取長補短。但道光沒有想到皇四子當上皇帝後,對文武兼備的“皇弟”長期排擠壓製,直到臨死前也沒放過,道光的良好願望成了弄巧成拙的曆史遺憾。

對當時的朝廷和愛新覺羅家族來說,道光選擇的接班人是不合時宜的,如果是像漢朝文帝景帝之時,也許他的這位皇子會是盛世明君,慈愛萬民,休養生息。可是,此時的大清內憂外患,狼煙四起。而治國平天下,光有柔腸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俠骨、雄心、鐵的手腕,而不是一位生活在童話裏的王子。如果當時道光能看清時勢,選儲君為奕訢,也許這位強硬的王子,能對軟弱中的家族注入一點新鮮的血液,不至於在後來的歲月裏如此般地慘敗。隻可惜的是,一切都沒有回頭路了。